天天看点

托孤重臣肃顺做错了什么事,会被慈禧太后轻松干掉?

作者:唐风宋月

1861年8月27日,咸丰皇帝过劳死,临死前立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遗诏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同辅佐幼帝。

11月8日,就在咸丰皇帝尸骨未寒之际,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訢,以幼帝载淳名义下诏,诛杀肃顺,赐死载垣、端华,流放其他大臣,一举掌控了朝政。

11月11日,载淳登基,废除了八大臣所拟年号“祺祥”,改明年为“同治元年”。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所以这一历史事件也称为“辛酉事变”。

“辛酉事变”不但是慈禧奠定其政治地位的开端,也是晚清政府内部权力再分配的一次血腥博弈。

为咸丰寄予厚望的肃顺,却最终以谋逆之罪被斩于菜市口,成了慈禧太后上位的垫脚石。

都说是慈禧杀了肃顺,其实肃顺的死,也有自身的原因,一句话,慈禧杀他是有道理的。

托孤重臣肃顺做错了什么事,会被慈禧太后轻松干掉?

肃顺(1816~1861),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又字豫亭,裕亭。清太祖努尔哈赤侄儿济尔哈朗七世孙。父亲和硕郑亲王乌尔恭额是济尔哈朗的第十二代王爵继承人。乌尔恭额有正妻(嫡福晋)一人,侧福晋两人,侧侧福晋五人。

肃顺是侧侧福晋所生,排行老六,无权继承父亲爵位,每年领着俸银260两,禄米260斛勉强度日。如果生在太平岁月,肃顺的一生大概只能是做个闲散宗室,浑浑噩噩混吃等死了。然而,他所处的清季却不允许他永远沉沦下层。

机会出现在咸丰皇帝即位后,咸丰即位之初,颇有些新开茅厕三天香的意思。可惜先是有失心疯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造反,不久船坚炮利的英法联军又打上门来,内忧外患令咸丰皇帝焦头烂额疲于应付,不管不顾不行,打又不是对手。后来,索性做了缩头乌龟,将朝政托付于两位宗室重臣,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自己花天酒地去也。

怡亲王载垣是康熙十三子允祥的五世孙;郑亲王端华则是肃顺的三哥,虽然是同一个爹,但由于端华是侧福晋所生(嫡福晋不育),意外成了岁俸银一万两的世袭罔替的亲王。两个铁帽子王爷虽然名片上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够唬人,却都是天字号的草包。好在二人有自知之明,“苦于汉文不甚通达,且自觉才短,对于咸丰帝的意见,多不能发展,知肃顺习汉文,又多知风俗利病,遂合荐其才可大用。”(《清史野闻》)。

咸丰召来肃顺一试之下,果断委以重任。很快,肃顺成了咸丰最信任的臣下,端华、载垣两位重臣则以肃顺马首是瞻。

肃顺久处下层,熟知“风俗利弊”,知道满人暮气沉沉,根本当不得大用,因此向咸丰皇帝建议重用汉大臣。

托孤重臣肃顺做错了什么事,会被慈禧太后轻松干掉?

自顺治入主中原以来,清政权一直推行崇满排汉的政策,尤其规定,各部院衙门堂司,悉令满人掌印,汉族官员只能任副职,有举手附和权无拍板权。传说故宫有一座专供满族官员观看的石碑,上书“本朝君临汉土,汉人悉为臣仆,然究非同族,今虽用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

汉人发明了以夷制夷,满人则针锋相对以汉治汉。在面临被夷人殖民的危急时刻,肃顺力主打破满汉观念,对汉大臣予以重用,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咸丰虽然昏愦,却也明白其中厉害,在肃顺的建议下,提拔重用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大臣。

肃顺还有一些常人不能及的地方,“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凭着知晓风俗利弊与过目不忘的本领,肃顺在得到咸丰皇帝的垂青后,很快由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短短几年时间内即跃升为经筵值讲、乡试正考官等职,成为咸丰皇帝身边一日不可或缺的当红辣子鸡。

咸丰八年,大臣耆英被杀一事震惊朝野。

耆英是满清宗室,本身虽然没有什么才华,却因为生不逢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成为清末著名背锅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派他与英法联军交涉,事情尚没有眉目却擅离职守。

咸丰大怒,交有关部门议罪,以恭亲王为首的诸大臣认为适用绞监候(死缓)。大家都明白,耆英不过是在为大清王朝擦屁股,最好是做人留一线的好。哪知肃顺认为耆英“不顾大局,遽尔奔回……畏葸潜奔,成何事体?”,“不即行正法……国法何申,官邪何敬?”力主从严惩处。

在肃顺的坚持下,耆英最终人头落地。

此前,肃顺在任户部尚书的时候,发现户部官员贪污成风,“顷年度支百出,而官吏朋奸舞弊,亏至数千万两以上”。肃顺一查到底,户部官员及相关人员被抄家者数十人,就连汉尚书翁心同也被连降五级。

托孤重臣肃顺做错了什么事,会被慈禧太后轻松干掉?

咸丰十年(1860),大臣柏葰涉科场舞弊案被查办。考虑到柏葰身居高位,又是蒙古大臣,咸丰就想放他一马。肃顺在咸丰面前陈说厉害,在他的坚持下,柏葰也被判处死刑。

为官之道,在于花花轿子众人抬,在讲究人情世故的晚清官场,坚持原则的肃顺是一股难得的清流。他不但得罪了朝堂之上的高官显贵,就连普通旗人也得罪光了。身为满人,肃顺却最瞧不上满人的庸庸碌碌,几次建议咸丰降低旗人的薪俸。

肃顺整饬吏治铁腕反腐,引来朝堂侧目;触动普通旗人利益,更是成了旗人的全民公敌。

然而,肃顺的死并非专横跋扈、目空一切,而是犯了大忌。咸丰临终遗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同时规定:八大臣草拟的诏书,必须在首尾处有“御赏”和“同道堂”的印,否则视为无效。“御赏”印由东太后慈安保存,“同道堂”名义上是为载淳保存,实则由西太后慈禧掌管。

咸丰这样安排,是为防止肃顺等人坐大的未雨绸缪之举,也是有意制造矛盾。

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术,任何试图打破平衡的尝试都是冒险。

倘若是慈安,或许会沉默,而慈禧却是个不甘寂寞、任人摆布的寡妇。

咸丰死的当天,慈禧本来可以母以子贵,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后,可是肃顺等人有意压制她,直到第二天才尊其为太后,虽然两宫并尊,但慈禧比慈安晚了一天。

慈禧尝试着分一杯羹,当她问起顾命大臣黜陟刑赏如何处置时,肃顺当场顶撞道:“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托孤重臣肃顺做错了什么事,会被慈禧太后轻松干掉?

虽然最后迫不得已同意了将章疏送交两宫太后内览,但慈禧这种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岂会甘心只是做圈阅的表面文章?

慈禧与肃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最初,当咸丰带领后妃近臣一行逃往承德避乱时,仅有的一辆宫车自然是属于皇帝御用。其余上至皇后下至嫔妃宫女无不是乘坐从民间征调的车马。在行到山路崎岖时,那些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宫佳丽难以忍受车辆的颠簸,慈禧(时为懿贵妃)低眉顺目请肃顺给她换辆车。

本来追随主子逃难就令肃顺心烦意乱,这时见她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不顾身份疾言厉色地顶撞道:“尔何人?乃思驾中宫(指皇后慈安)上焉!”

当众被肃顺抢白揶揄,慈禧表面默然,心底却对肃顺恨之入骨。

咸丰病重的时候,肃顺担心“主少母壮”,奏请幽禁慈禧,或者如汉武赐死钩弋夫人故事,干脆直接赐死慈禧。优柔寡断的咸丰听了不置可否,却在一次酒醉后却说突噜了嘴,将事情讲了出去。史称“西后闻之,衔肃刻骨。”(另有一说,行“钩弋故事”为咸丰主动提出,肃顺当时听了“不敢置一词”)。

慈禧眼见染指最高权力无望,只得转而向小叔子恭亲王奕訢暗送秋天的菠菜。

奕訢是道光第六子,曾经是皇位有力的冲击者,因此始终受到咸丰的猜忌、打压。咸丰死前宁愿选择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也要将这个弟弟排斥在外。

咸丰逃到热河躲避英法联军,留下奕訢在北京与洋人展开外交斡旋,多少有借刀杀人的嫌疑。弄巧成拙的是,奕訢不但顺利完成了战败善后问题,甚至在与洋人折冲樽俎的同时结下了私谊。事实再次证明了明枪易躲、家贼难防的俗语,奕訢置之死地而后生,申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办理外交事务。事实上,奕訢在京城中培植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小团体。

慈禧明白,想要获得更多话语权,就得在朝堂之上有奥援,而小叔子奕訢无疑是最佳拍档。

托孤重臣肃顺做错了什么事,会被慈禧太后轻松干掉?

奕訢也希望借扳倒肃顺等人趁机在朝堂上扩大影响,于是与慈禧一拍即合,双方联手共同对付肃顺等人。

1861年9月5日,奕訢以叩谒梓宫为由,赶往承德“伏地大恸,声彻殿陛”。奠祭礼毕,慈禧立即传旨召见,双方“奏对良久”,拍板决定回京动手。

慈禧担心政变会引来洋人的干涉,不同意她垂帘听政,试探的问奕訢:“奈外国何?”

奕訢当即拍胸脯表示:“外国无异议,如有难,唯奴才是问。”史料证明,在“辛酉事变”中,英法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在与奕訢签订了《北京条约》后,“只消朝廷不在北京,怡亲王(载垣)、端华和肃顺继续掌政,我们就不能说中国人民已确实承认了条约”。肃顺曾公开表示,“必须将全部欧洲蛮夷通通赶出中国”,英人法人自然对他恨之入骨了。而扶植“处事表现很开明”的奕訢为代言人,无疑是最为符合侵略者利益的,英国驻广州领事罗伯逊甚至主张将奕訢扶植为傀儡皇帝。

在针对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的政变中,侵略者完全站在了奕訢集团一边。

国学大讲堂: 清史讲义 ¥35 购买

在慈禧、奕訢、侵略者三方合力之下,肃顺不出意外的束手就擒,喋血菜市口。不久,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英国人与慈禧、奕訢达成了妥协合作,“借师助剿”政策出台,清政府得以苟延残喘。令奕訢始料不及的是,笑到最后的是他的寡嫂,慈禧在掌控朝政后,将他一脚踢开,开启了长达48年的专权模式。

咸丰驾崩后,在奕訢的授意下,京城内外形成一股吁请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而肃顺等人坚持“本朝无太后垂帘故事”。

杀肃顺时,罗列其罪状之一为贪墨受贿,哪知道在查抄肃顺家产后,发现一共价值不过区区二十万两,仅是和珅的五百份之一,搞得奉两宫懿旨拟稿的军机大臣曹毓英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一整天也无从下笔,最终只得在政治方面大做文章。

咸丰皇帝低估了慈禧,结果身前安排的政治格局成了空;奕訢小瞧了寡嫂,结果皇帝没当成,只捞了个“议政王”的职衔;肃顺低估了慈禧,结果失了身家性命。

设若肃顺不死,慈禧哪里有机会上位,更不要说垂帘听政数十年了。

可悲的是,历史没有假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