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大型電視主題節目《時間的答卷》第二章“血肉”在東方衛視播出,深度聚焦“草原額吉”都貴瑪的故事,呈現黨和人民互為血肉、唇齒相依的溫情。“三千孤兒入内蒙”的曆史,是幾代人傳頌的黨史佳話。建黨百年來,黨和人民早已如同血與肉、魚與水、種子與土地一般不可分割。為記錄這段牽動人心的共和國往事,《時間的答卷》節目組趕赴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登門拜訪被授予“上海市榮譽市民”稱号的都貴瑪。“我唯一惋惜的是,當年條件不好,沒能給孩子們拍照,沒有留下他們小時候的紀念。”79歲高齡老人的樸素話語令聞者動容。
《時間的答卷》以電視化、藝術化形式傾情演繹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剛開播即受到廣大電視觀衆,尤其是青年觀衆的喜愛。據“中國視聽大資料”(vcb)統計,該片首播收視份額1.121,排名專題節目第一。電視作品如何展現對“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一命題的深入思考?“共産黨人是永遠的‘答卷人’,不停回應着時代、人民提出的要求。如果想讓這張答卷達到合格,就必須滿足信仰的堅定、黨性的純潔、人民性的建立、自我的修正和警醒等前提。”節目總顧問、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指出,這些品質和精神化入了《時間的答卷》每一集的分主題中,塑造出如都貴瑪那樣一個或者一群“答卷人”的形象。
勾勒優秀共産黨員的鮮活群像,用詩意鏡頭牽起廣泛共情
在新中國物資最困難的時期,淳樸善良的内蒙古人民用草原般寬廣的胸懷,接納了3000多名從上海等地出發的孤兒,書寫了一段超越血緣、地域和民族的曆史佳話。當時年僅19歲的黨員都貴瑪主動承擔了28個嬰幼兒的養育任務,“接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就是草原人民的鄭重承諾。《時間的答卷》“血肉”篇章真實還原了都貴瑪和“國家孩子”之間骨血相連的往事,他們彼此守望相助奠定了黨與人民的情感基石。節目不僅把演播室搬到了都貴瑪家的客廳,還邀請周恩來總理的侄女周秉建、《國家的孩子》作者薩仁托娅和被都貴瑪養育過的孩子們,一同回溯困難年代的真情故事。這些“國家孩子”剛到草原時,最小的隻有6個月大。“我們剛進草原時,衣服上都夾着一塊小布條,上面的數字編号就是我們的名字。後來,額吉給我們每個人都取了好聽的名字。”64歲的紮拉嘎木吉是都貴瑪照顧時間最長的一個孩子,他說,“紮拉嘎木吉”的意思就是“傳承”“繼承”。
“都貴瑪所代表的最重要意義就在于,共産黨人不為一己私利、不為政黨的利益,而是永遠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了人民的福祉不懈奮鬥。”王樹增認為,共産黨人前赴後繼、矢志不渝追求的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時間的答卷》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上海廣播電視台東方衛視中心承擔制作。節目以“初心”“血肉”“公仆”“忠誠”“自強”“胸懷”“奮鬥”“擔當”八個篇章,勾畫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赓續共産黨人的精神血脈。“《時間的答卷》凸顯了人民性的‘支柱’作用,讓觀衆深切感受到,隻有共産黨才能救中國,隻有共産黨才能夠引領中華民族走向複興之路,隻有共産黨才能夠讓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衆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
《時間的答卷》勾勒出16位不同時期優秀共産黨員的鮮活群像,他們的故事催人淚下、催人奮進。在“忠誠”篇裡,著名演員胡歌扮演的“帕米爾雄鷹”拉齊尼·巴依卡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2021年1月4日,這位塔吉克族護邊員為解救落入冰窟的兒童,不幸英勇犧牲,年僅41歲。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高喊着:“先救孩子!”拉齊尼是全家第三代護邊員,自從接過了祖傳的護邊圖後,他與邊防官兵一同守護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雪域。整整17年裡,拉齊尼遇到很多生死攸關的險境,但他從未退縮、猶豫。“我是黨員,最難的路,我帶頭在前面!”從拉齊尼·巴依卡的樸實話語中,胡歌看到了黨員無比堅定的信念。“隻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與祖國人民的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他才是一名真正的共産黨員。”胡歌希望不僅要把拉齊尼這個角色演好 ,“還要努力讓自己也活成他的那個樣子”。
近期,以《時間的答卷》為代表的影視節目成為收視熱點,它們“短平快”地突入時代生活的現場,聚焦人生的閃光片段,真實地、迅捷地描摹英雄模範人物。王樹增認為,這類“文藝輕騎兵”式的作品采撷真實事件、人物和細節,用最短的時間和篇幅給予觀衆最直接的心靈沖擊,具有鮮明的主題指向。“作品以人物為構架核心,選取最驚心動魄的切片并予以聚焦放大,讓觀衆一眼能看到人生的本質。這類作品特别适合當下觀衆的觀賞習慣,用更觀照人性的鏡頭語言勾連起廣泛共情。”
與當代青年敞開心扉對話,讓宏大主題走進年輕人心裡
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史,是一部民族的青春奮鬥史。宏大的主題叙事如何走進當下青年的心裡?《時間的答卷》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影視化表達,貫通了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與光明偉大的未來。“電視媒體的閱聽人群體是最普通的群眾,同時也以青年為主體,它必須兼顧他們在審美方面的需求。”王樹增認為,通過視覺化、藝術化手法回溯曆史,與年輕人敞開心扉地交流,是《時間的答卷》的創新之舉。
“初心”篇精心選取李大钊與百年前北大青年的對話場景,其實也是對當代青年的一次诘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年輕人應該怎麼做?“最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青年處在怎樣的精神狀态,時代就呈現怎樣的精神面貌。是消沉還是奮起,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王樹增看來,《時間的答卷》采用曆史還原、現場訪談、影視演繹等多元表達方式,嘗試以時空交錯的藝術手法形成“穿越感”,賦予重大題材創作以時代審美風格,無疑是具有開拓性、開創性的。而基于大量黨史研究和實地探訪,節目所呈現出的真實細節則更令人動容。
在“血肉”篇裡,都貴瑪一家四世同堂的畫面讓許多觀衆心生感慨,許多“國家孩子”還通過社交網絡與“額吉”緊緊相連。“我跟孩子們有一個微信群,他們經常在群裡跟我講講家長裡短。我要找他們也很友善,頭像點一下,就可以打電話或者直接視訊了。”老人用手指熟稔地劃過手機相冊裡的一張張照片,如數家珍地介紹着孩子們幸福的小家庭。在這個标注為“國家孩子”的微信群裡,有20多個都貴瑪當年照顧過的孤兒,老額吉不會打字,平時就用一個手指點語音發送,一說就是一長串……湧動着濃厚生活氣息的鏡頭語言,讓年輕觀衆在都貴瑪老人的故事裡找到最親切的交集,形成生機勃勃的時代共振。
據《時間的答卷》制片人、總導演陳辰介紹,除了挖掘具有青春感的細節,《時間的答卷》還大膽創新,運用沉浸式還原、跨時空對話、虛實場景結合穿插等藝術手法,呈現出感人至深且富有浪漫美感的視聽效果,帶領觀衆重回曆史現場,重溫紅色故事。半個多世紀前,3000多名南方孤兒踏上了前往内蒙古大草原的列車;如今,節目組邀請了十多位“國家孩子”來到錄制現場,并用裸眼3d實景等藝術手法還原了呼和浩特火車站曆史現場。置身于記憶中熟悉的場景,步入暮年的他們思緒奔湧,心潮澎湃:“我的根在草原,我永遠是草原兒女。”據悉,接下來《時間的答卷》還将講述焦裕祿、鄧稼先、毛相林等黨員故事,通過東方衛視、學習強國播出。
作者:宣晶
編輯:徐璐明
圖檔來源:東方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