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500強史丹利工廠搬離深圳調查:除了房價成本高,還有什麼不得不分手原因?

世界500強史丹利工廠搬離深圳調查:除了房價成本高,還有什麼不得不分手原因?

史丹利百得精密製造(深圳)有限公司員工均已搬離公司,所在廠區捷和工業城大門已無人員流動現象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隋娉娉 楊仕省 深圳攝影報道

近日,全球最大的工具和五金公司——美國史丹利百得集團在國内掀起了一陣讨論,緣由為其突然解散了位于深圳的工廠。

“員工都走光了,現在關廠了。查得很嚴,要有預約才能進去。”11月5日,史丹利百得精密制造(深圳)有限公司(下稱“史丹利”)所在的捷和工業城廠區大門的保安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而在一周前,即史丹利剛剛釋出解散公告之時,廠區門口有大量招聘中介在廠區旁招攬離職員工。

如今的廠區門庭冷落,僅有另一家制造業公司深圳欣旺達的人力在招工:“我們是上市公司,裡面有5000多個人,不會像史丹利一樣突然解散。”

工廠解散事件引發的讨論有二。其一是史丹利提供了員工們高于法定标準的補償方案,有人認為不合邏輯,有人則投去豔羨目光;其二是探讨深圳是否面臨企業和人才逃離的雙重困境。要知道,就在一個月前,史丹利還作為深圳的标杆企業,在深圳特區40周年慶典慶祝之際獲得廣東經濟科教頻道的專題報道。

“所謂深圳地價高企後人才和企業外流,這其實是許多城市共有的現象,關鍵在于‘騰籠換鳥’後能否有新型的适合在深圳生存的産業建立起來。現在深圳正處于新舊交替的大變動格局中,不免有些混亂,但不影響整體發展,是以對于深圳的未來我還是抱有信心的。”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高端智庫cdi資深研究員宋丁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工廠将搬去蘇州

從史丹利釋出的公告來看,公司提前解散的原因在于“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和行業内競争的加劇,集團基于戰略發展需求不得不重整業務資源以提升市場競争力”。而根據史丹利前經理對媒體所說,史丹利遷出深圳的原因一部分來自于租金壓力。

“蘇州的地是我們自己的,這裡是租的。我們在這裡有十年了,明年租期就到了,租金漲得太高,現在要38塊錢一平方,根本接受不了。”該經理稱,工廠解散後将搬去蘇州與百得(蘇州)電動工具有限公司合并,願意去蘇州的員工也可以搬去。

而選擇離開史丹利的員工則将獲得公司提供的高于法定标準的補償方案:以“n+1”打底,“n”按照平均工資計算;另有工齡補貼,超過五年的多補三個月,2-5年的補兩個月,1-2年補一個月,若早一天簽約協商補償方案的還有兩千元獎勵。

無論去留,史丹利都給了員工堪稱完美的解決方案,如工作8個月的作業工拿到兩萬餘元的賠償金,工作四年的流水線上勞工得到了3萬餘元的賠償。

事實上,作為一家老牌工具制造商的全資子公司,史丹利在疫情下的經營狀況也頗為樂觀,今年前三季度的訂單量為3.7億美元,超過了以往3.2億美元左右的全年訂單量。今年8月,史丹利深圳被寶安區表彰為“堅守先進制造标杆企業”。公開資料顯示,在寶安區現有的79萬家商業上市主體和5萬家工業企業中,有18家企業獲此殊榮,它們被稱為“紮根寶安、堅守實體經濟、立高品質發展标杆”。而在9月,史丹利也作為深圳的标杆企業,在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慶典之時獲得了廣東經濟科教頻道《廣東新焦點》欄目的專題報道。

然而,榮譽終究敵不過現實的重量,史丹利還是決定離開了。

深圳工業被抛棄了嗎?

租金太高昂是史丹利搬離深圳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很多深圳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

據了解,近十年來,深圳寶安區廠房租金增長5倍左右,龍崗區則上漲7倍左右,而惠州的廠房租金則仍處于深圳十年前的價格,約8元/平方米。是以,深圳已有相當一批工廠搬遷,往東莞、惠州、佛山,或越南、印度等地轉移。

租金高企的确會導緻企業被迫遷移的現象,但并非代表這座城市正在抛棄這些企業。相反,確定制造業優勢一直都被當作深圳産業政策重點。深圳市2016年出台的《關于支援企業提升競争力的若幹措施》提出,加強産業用地統籌管理,確定中長期内全市工業用地總規模不低于270平方公裡,占城市建設用地比重不低于30%。

“相比于其他同等經濟體量的城市,深圳的制造業貢獻率明顯偏高,工業用地也一直保持30%紅線不動搖素,這就說明深圳并沒有抛棄工業制造業。”宋丁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凡是經濟增長快的城市,必然産生工業外遷的現象,這是普遍規律。

對于制造業“出走”引發的“深圳産業空心化”的輿論,深圳市原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唐傑也曾表示,在數字經濟時代,大量跟數字經濟有關的創新内容要集中在深圳,那麼占地面積多的制造業就要搬離。不能說一座城市既要靠制造又要搞創新,既要金融又不能放棄制造。

對于深企變遷,宋丁用“騰籠換鳥”來形容。“‘騰籠’是必然現象,主要在于‘換鳥’,即能否建立起适合在深圳生存的新型産業。未來像深圳這樣的中心城市,主要産業還是适合總部型經濟和網際網路、高科技研發類産業,它們代表了城市的發展方向,也都能産生集聚效應。”宋丁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