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沈聊戲:議譚正岩杜鎮傑朱強合排《許雲峰》

作者:沈孝泉

有消息說,由譚正岩、杜鎮傑、朱強等著名演員新排的現代平劇《許雲峰》近日将與觀衆見面,北京平劇院的藝術家們不顧疫情肆虐,克服種種困難,把八十年代老一輩創演的《紅岩》再次搬上舞台,弘揚了無畏的革命精神,同時也展示了新一代藝術家的風貌。這場演出還将是通過“雲首演”進行,為舞台藝術的傳播探索一條嶄新的途徑。

老沈聊戲:議譚正岩杜鎮傑朱強合排《許雲峰》

(譚正岩)

這出《許雲峰》的陣容是:譚正岩扮演許雲峰,譚正岩是譚元壽之孫,專工文武老生;杜鎮傑扮演徐鵬飛,杜鎮傑是馬長禮之婿,專工楊派;朱強扮演華子良,朱強受教于張學津,是當今馬派翹楚。這三位算是當今老生的佼佼者,都是唱“站中間的”,再有扮演李敬源的倪勝春,是北京平劇院資深的二路老生,這四位好佬湊在一起演一出戲,也算是難得一見的事情。再有,譚正岩的父親譚孝曾為捧兒子在戲裡擔任b角許雲峰和b角徐鵬飛,而當年在《紅岩》中扮成瑤的閻桂祥正是譚正岩的母親,她在旁加以指點,這出戲更是錦上添花。北京平劇院排演《許雲峰》的這些策劃和安排獨具匠心,堪稱梨園一段佳話。

這台新戲使人聯想到1984年北京平劇院一團演出《紅岩》的盛況。《許雲峰》就是把當年的《紅岩》重新搬上舞台。《紅岩》這出戲的内容好且不說,最大看點就是譚元壽、馬長禮、張學津、高寶賢四大老生的聯袂主演。那時文革剛結束,各劇團從十年浩劫中恢複過來,當時的北京平劇院一團就是當年的北京平劇團的班底,馬譚張裘趙五大頭牌隻剩下張君秋和趙燕俠還活躍在舞台上,而譚元壽、馬長禮、高寶賢等已經登上了第一線,優秀的張派弟子楊淑蕊接替了張君秋的班,從上海調回北京的張學津也加入北京平劇院,就像當年北京平劇團那樣,北京平劇院成為首都陣容最強的院團。

老沈聊戲:議譚正岩杜鎮傑朱強合排《許雲峰》

一團創排《紅岩》布下了最強陣容。譚元壽的許雲峰、馬長禮的徐鵬飛、張學津的華子良、高寶賢的李敬源,此外還有閻桂祥的成瑤、姚宗儒的成崗、周和桐的毛人鳳等。十分難得的是,這出戲裡有四個份量很重的老生角色,而一團恰好有四位地位适當的著名老生。譚元壽是譚富英之子,在北京平劇團時就是繼承父業的文武老生,在一團更是第一老生的位置。馬長禮素有“譚師馬子私淑楊”之稱,在北京平劇團是後起之秀的老生,在一團則以唱馬派戲為号召。張學津是馬連良入門弟子,是當時舞台上最活躍的馬派傳人。高寶賢在北京平劇團唱二路老生,後拜了譚富英藝術大進,譚淡出舞台後,他接替了師傅的不少戲,在一團他成為唱譚派戲的主角。這四位在當時平劇界都是重量級人物,能湊在一個團裡實屬不易,而在一出戲裡分擔四個重要角色更是少見,可以看出策劃者的用心良苦。這戲有了這四位的招牌,不想叫座都難,這就是“人保戲”的效果。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及當年的中國平劇院。中國平劇院即國家平劇院前身,它的重要使命是劇目優先,多排新編戲、現代戲。中國平劇院的一條重要經驗和做法是,排一出新戲演員安排上必須“全梁上壩”,也就是集中最知名最優秀的演員進行排練。一出新戲觀衆本來就陌生,再沒有知名演員來支撐,這戲是很難立的住。中國平劇院一團号稱有“李袁葉杜”四大頭牌,這個團的新戲都是“李袁葉杜”領銜主演。現代戲《白毛女》,李少春的楊白勞、杜近芳的喜兒、葉盛蘭的大春、袁世海的黃世仁。另外還有雪豔琴的黃母、侯玉蘭的二嬸、蘇維明的趙大叔、婁振奎的虎子、駱洪年的穆仁智。《林海雪原》,李少春的少劍波、袁世海的劉勳蒼、杜近芳的白茹、葉盛蘭的許福。《柯山紅日》,李少春的楊帆、杜近芳的黃英、葉盛蘭的吉桑、袁世海的柯陸亞德。

其實這些頭牌演員在戲裡扮演的并不都是主角,如葉盛蘭在《白毛女》裡扮演的王大春,是配角戲不多,後邊有段小生【二六】而已。(換了曹韻清後連這段唱也沒了。)但是整出戲顯得完整大氣,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當時,和中國平劇院同時排演《白毛女》的還有趙燕俠的燕鳴平劇團,趙燕俠雖然好但是整體陣容弱, 是以趙燕俠的《白毛女》就沒紅起來。

當年北京平劇團排演現代戲主要是“小團”的譚元壽、馬長禮、郝慶海、小王玉蓉、李毓芳他們在搞,馬譚張裘均不參與。一次譚富英也想在“小團”的現代戲裡塑造個次要角色,主意很好,但被勸阻了,原因是“小團”的演員擔心團裡“大腕”的參與會把以青年演員主演的戲給攪了。

兩相比較,中國平劇院排的新戲就比北京平劇團的新戲要紅火的多。後來馬連良、裘盛戎、趙燕俠創排的《杜鵑山》取得極大成功,影響深遠,也證明新編戲需要知名度高的演員。

老沈聊戲:議譚正岩杜鎮傑朱強合排《許雲峰》

(馬連良、裘盛戎、趙燕俠《杜鵑山》)

對觀衆而言,戲好不好另說,能見到這麼多著名演員就夠了。是以,“人保戲”是創排新戲的一大訣竅,在當下更是如此。譚正岩、杜鎮傑、朱強合作排《許雲峰》的意義就在于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