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吃飯有煩惱?一個人吃飯,要吃什麼、怎麼吃的問題比沒人陪的孤獨感更讓人頭疼。如果你隻是偶爾自己一個人吃飯,随便叫個外賣或許就解決了。但你若需要長時間面對這個問題,吃飯就會成為你生活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長期在外面吃飯,食品安全問題堪憂,而自己在家做飯,又不想經常吃泡面、速度水餃這些友善但是沒有新意的速食,拿捏要下鍋的食物分量總會澆滅你在家做飯的熱情。
本期【藝鍋煮】要為大家介紹的這種美食,可以讓一個人吃飯的煩惱變成一種享受,你從此可以不用再擔心浪費食物和吃得單調的問題了。即使隻有一個人,也不用将就于那些單調的食品,麻食子可以讓你的飯碗變得缤紛多彩,而這頓盛宴隻用洗一個碗。

麻食子就是麻食,是一種少數民族傳統美食。在不同的地區還有别的名字,比如“貓耳朵”、“空心面”、“次面子”等等,這是一種古老的面食。做法并不困難,一般人在家裡也能做,如果你是平日比較忙碌,還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多做一些放進冰箱儲存起來。
面食從和面開始,經過醒面、揉面、擀面的這些程式,麻食的做法和普通的面食做法并無太大差別。将面團擀成1厘米左右的厚面餅後,再将這個面餅切成寬約1厘米的寬面條并滾成圓柱均勻的切丁。麻食就是用這切的小面丁摁出來的,将面粉灑在案闆上用大拇指輕輕一摁一搓,面就會卷成像貓耳朵那樣,這是麻食的特别之處。得到的“貓耳朵”既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用清水煮熟後撈起來炒着吃。
煮着吃的俗稱燴麻食,準備一些豬肉、雞肉、蕃茄、洋芋、豆腐、青菜等全部切成小丁。用熱鍋将蔥姜爆香,将這些切成丁的材料炒至七成熟,然後往裡面加入熱湯和調味料熬濃湯,燒開後再往裡面加入生的麻食煮熟,一道燴麻食就做好了。做燴麻食用的材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靈活變化,一鍋煮出來既有主食又能吃到不同的菜,看着碗裡裝着色澤悅目的食物令人食欲大增,心情當然要比面對隻有一種顔色的速凍食物要好的多。炒麻食的原理也是如此,隻不過先要用清水将麻食生坯煮熟,再和其他的配菜一起炒。
麻食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元代,這個朝代比較特殊,統治者是蒙古族人,蒙古鐵騎強悍好戰,甚至打到了歐洲,是以在曆史上元朝鼎盛時期的版圖也是最大的。翻開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一書,裡面提到:“秃秃麻食回回食面,系手撇面,白面6斤做秃秃麻食,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元朝結束了宋朝後期幾個政權并列存在的局面,統一以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族人的交流、貿易往來,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文化、生活、飲食習慣發生碰撞,麻食這種少數民族面食在當時流行并不奇怪。
電視劇、電影、小說這些領域,我們很少見到以元朝為時代背景的故事。元朝對許多人來說是個比較陌生的朝代,大部分人隻知道蒙古帝國有個成吉思汗他彪悍善戰,或者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組口号中順便知道元朝的曲很盛行。元曲,你真的知道是什麼嗎?元曲與唐詩宋詞比起來,讓很多人一臉問号。其實元曲又叫做夾心,它包含了雜劇還有散曲。雜劇在宋朝是以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到了元朝,雜劇就不再僅限于這種特點了,以四折為主的戲曲形式在元代發展成型,在開頭或者折間加楔子。
這麼說你是不是又暈了,覺得元曲更陌生了?其實我們跟元曲早有接觸,隻是你意識不到那是出自元曲而已。比如在被冤枉的時候,時常有人會說自己比窦娥還冤,六月要飄雪了。《窦娥冤》、《梧桐雨》、《漢宮秋》、《趙氏孤兒》是元曲四大悲劇,前兩年《趙氏孤兒》還被搬上大銀幕。
另外元曲中還有《拜月亭》、《西廂記》、《牆頭馬上》、《倩女離魂》這四大愛情劇。即使不是研究文學的人,通過現在的話劇、電視、電影甚至是流行歌曲也了解過其中的一些内容。比如《西廂記》不但有電視劇,後弦還有一首歌叫《西廂記》。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優雅,由于當時是由遊牧民族專政統治,社會黑暗,使元代社會的讀書人處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反抗情緒隻能在元曲中透露出來,這是元曲得以盛行的原因。
元曲故事一直保持着獨特的魅力。在明朝中葉以後,雕版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時候襯托文學的插圖出現了。許多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紛紛配上了插圖。元曲中的衆多雜劇在添加了版畫後,更加引人入勝。當時的不少畫家與刻工相結合,極大提高版畫的藝術水準。陳洪绶便是其中的傑出人物。
(陳洪绶西廂記插圖《窺簡》)
《西廂記》作為著名的愛情故事當時被印刻了許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陳洪绶制作的版本,這也是他的傳世代表作,也是他給書籍做插圖最多的一本。上面這幅插圖中的人物造型線條高古,表情生動傳情,人物的頭大身短,看起來頗有稚趣。陳洪绶大量運用了瑞麗的方筆,線條的轉折和變化很明顯,衣服的紋路很自然的交代了人物的動作。屏風作為背景,其中的圖案也刻畫的非常仔細,不難看出陳洪绶有着深厚繪畫的功底。
當然,除了《西廂記》在明代被配上版畫插圖之外,還有其他的雜劇被配上了插圖。元曲留下了許多好作品,作為在元代流行的麻食出現在這些雜劇中也是很常見的,楊顯之的雜劇《鄭孔目風雪酷寒亭》有”秃秃茶食” , 當是秃秃麻食之誤寫。該劇第三折, 張保上場時自報家門”小人江西人氏,姓張名保,因為兵馬嚷亂,遭驅被擄,來到回回馬合麻沙宣差衙裡,往常時在侍長行為奴作婢。他家裡吃的是大蒜臭韭,水答餅。秃秃茶食。我那裡吃的?”
在無名氏的《十探子大鬧延安府》裡面也有官員抱怨秃秃麻食。麻食從元朝開始流行,至今仍然在許多地方盛行。
一個人在家吃飯,别将就,對自己好一點,千篇一律的挂面、速凍水餃吃膩了不如換個新花樣,做一份來自元朝的麻食吧。同樣友善省事,隻用洗一個碗,這頓豐富的單人盛宴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