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區(尤其在陝西省西安市)的一道漢族傳統小吃。 麻食這種面食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當時叫“秃秃麻失去”(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也叫“秃秃麻食”(元代《飲膳正要》)。賈平凹先生在《陝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陝北語)。關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以荞面為料,也可以用小麥面做。掐指蛋大面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是大家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的一種。麻食的用料因為地域而有所不同,陝北,甘肅,山西等黃土高原山區一帶,多半是用荞麥面做的,陝西關中絕大多數是用小麥面粉做的。
麻食細膩,滑溜,質感好,是冬天驅寒暖胃的面食之一。此外,麻食還是糾正小孩子挑食,特别是厭食蔬菜,一種絕佳的面食之一,因為小孩子無暇顧及挑食了,每次都吃的盆光碗淨的,再說蔬菜切的細小不是。
本博今日偶得閑暇,親自獨自下廚給自己和自己最心愛的家人做了 陝西麻食。
閑話少說,下面圖文并茂教你如何做麻食:

先發一張押題 麻食成品 圖檔 饞 饞 你 吊一下你的胃口 吸引得你不得不繼續往下看
1)和好面團(小麥面粉) 适當軟一些 醒30分鐘左右 面若太硬的話 搓起來很費勁 效果也不好 (看本博的和面盆 搽試的多幹淨 就是用面團蘸幹面粉搽的)
2)把面團搓成扁平的長條
3)從面團的一側用刀切成寬約1-2cm的長條(請見諒,本博刀工一般)
4)把切下的長條撒上幹面粉搓成大約直徑1cm的粗細均勻的長條
5)搓好的長條 撒幹面粉 防止互相粘連 (搓的還算勻稱吧)
6)把搓好的長條用刀切成大約1cm長的小丁
7)用大拇指把切好的小丁 逐個在案闆上搓成小卷--像貓耳朵 (注意撒面粉 防止粘連在一起),本博隻習慣一隻手搓 愛妻是高手 可以左右開弓的
8)搓好的 麻食 成品
9)準備就緒的麻食 的 下鍋菜 (香菜,豆腐幹丁,胡蘿蔔丁,蔥花,洋芋丁,黃豆,綠葉菜,雞湯),喜歡吃肉的也可以把些許肉末跟蔥花炒一下
10)加适量食用油燒熱 先把蔥花熱炒一下,再把香菜,豆腐幹丁,胡蘿蔔丁,洋芋丁都加進去炒一小會兒,大概是4-5成熟
11)再添加雞湯,加水适量,再把黃豆倒進去,水燒開後,把綠葉菜倒進去,燒一滾後,再把麻食倒進去,用筷子把麻食攪拌散開,燒1-2滾即可(沸騰後添加一點涼水,再燒沸騰)

12)香噴噴的 細膩,滑溜,有質感的 陝西麻食 饞死你!
做4人份的麻食,本博獨自一個人從洗菜,備料,和面,到最後成品麻食出鍋 大概花費了3個小時時間。若是愛妻做的話,估計1.5個小時足夠,因為她可以左右手同時搓的,效率自然高了。
把毫不相幹,雜亂無章的食材,一會兒工夫就搓成讓人垂涎欲滴的麻食,很有成就感,特别是看到家人個個吃的舒心,滿足,享受的神态。
一句話,為了自己心愛的人,無論如何費事費時,内心都是充滿動力和幸福感的,過程很享受。
順祝 各位周末快樂!(via 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