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從正餐,到街頭的風味小吃,可以說不勝枚舉。魏麻食、狗澆尿、釀皮兒、甜醅、筏子肉團、青海土火鍋已深深烙在老青海人的記憶裡,它們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美食,更蘊含着豐富的飲食文化内涵,這種内涵已成為久遠的回味……
魏麻食
麻食西北人也叫“麻什”或“麻食子”,中原人叫它"手撇面",南方人叫“貓耳朵”。
20世紀三十年代,西甯的一些老人應該還記得在大新街北口的中山市場内的魏新元,他家的麻食是同行中首屈一指的,物美價廉、湯濃味鮮。除了選面的細緻和制作麻食時的力道适中之外,魏麻食最有特色的就是湯汁了。
麻食的肉湯是把鮮牛肉切成肉丁,爆炒後再經焖煮,讓調料充分滲進肉内,再與煮熟的蘿蔔丁燴成湯。端起一碗麻食,嘗一口湯,頓覺味香适口,十分鮮美。每日清早有許多顧客喜吃酸辣調味的麻食,據說這可以醒酒,吃後頭腦清爽。
據了解,魏新元共經營30餘年,僅頭十幾年就在新民街購置一四合院。1969年去世後,他的大女兒曾在長江路農貿市場繼父業,經營麻食,尚有當年魏麻食特色。如今在西甯街頭已找不到魏麻食的足迹了。
尹涼粉
尹涼粉的制作者名叫尹得壽,是互助土族自治縣沙塘川尹家灣人。父親尹光祖為清朝營伍士兵,後來營伍解散,他做起了小本生意。他所做的涼粉色淡黃,水與粉的比例得當,加上調料,鮮嫩而富有韌性,打成細線條也不會斷,其雞蛋臊子更具特色。
據說尹光祖制作涼粉的手藝,隻傳兒不傳女。其子尹得壽保留了父親做涼粉的特色,每日出攤三個小時就賣完了。他為人忠厚,經營誠實,服務态度好,遠近來吃涼粉的人絡繹不絕。
據說有一天,“尹涼粉”沒出攤,想吃涼粉的人便問老尹,老尹回答“調料不全呀!”原來尹涼粉所用七種調料,缺一種他不會出攤,否則認為是哄騙買主。正是這種誠信,尹家兩代人經營近百年之久,“尹涼粉”成為西甯群衆受歡迎的名小吃。1979年,尹得壽病故,操作方法失傳,“尹涼粉”在市場上絕迹。
油炸糕
油炸糕的老闆姓韓,家住西甯市東關,因為脖子後有個大疙瘩大家都叫他“韓疙瘩”,他經營的油炸糕也是以而得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韓疙瘩曾在省圖書館門口擺攤,他家的油炸糕不僅大而且酥脆鮮甜。
有位叫宋國榮的老人說油炸糕能治病。有一次他拉了幾天肚子但特别想吃油炸糕,就帶了幾瓣大蒜備用,“韓疙瘩”見狀,徑直走進廚房,把大蒜和紅糖放在一起炸出“糖蒜糕”,讓老人趁熱吃,說專治拉肚子,老人吃完後果然見效。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韓疙瘩”的店面人頭攢動,在西甯可謂是紅極一時。現如今你可能找不到“韓疙瘩”的油炸糕,但你可以去品嘗水井巷何家油炸糕,小小的店面門口顧客一直都是絡繹不絕。
冶涼面
冶涼面,因店主右手殘缺一指,人們又稱沒指頭的涼面,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山市場設攤賣羊腸涼面最有名氣。他的涼面加工過程及選料考究又多樣,面條也不同于現在市場上用機器面條做的涼面。
面條撈出後,拌上熟清油,其色鮮黃透亮,油碌碌讓人垂涎欲滴,再加入少許的蘿蔔丁臊子、菠菜及其他調料,口味别樣,進來吃飯的顧客很少有隻吃一碗就罷休的。可惜的是,四十年代“冶涼面”就去世了,不過美味還是被智慧的青海人傳承了下來。
杜釀皮
上世紀三十年代,西甯市下宏覺寺街有個陝西人,他做的釀皮首先出現在西甯街頭,人稱“杜釀皮”,杜釀皮小名叫尕玉子,人稱杜尕玉釀皮,他家住大南門外,每日擔子停放在南大街雷鳴寺街口南側,他的釀皮灰堿适中,色黃質軟,薄厚均勻,富有彈性,出售時有熱有涼,需要熱食,即放上大米粒用油加炒。其所用調料均為自己加工炮制。釀皮中調上這些調料後,味道十分可口,一袋煙功夫釀皮就賣完了。後來又有曹釀皮、劉釀皮都保持了杜釀皮的特色,為百姓交口稱贊。
(記者 羅連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