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作者:插畫師的三國夢

在《三國志·吳書十》當中記錄有十二個東吳名将,一般被人稱呼為“江表十二虎臣”。其中有一個人物或許很多人都不陌生,就是淩統。在小編看來,淩統在各個方面都是比較完美的将領,曆史上評價“有國士之風”。淩統曾經在戰場上拼死奮戰,保護孫權安全撤退。在很多戰役中也有突出的表現。可惜淩統英年早逝,沒有更多表現的機會。淩統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還被孫權收養,來報償淩統的功勞。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這個人物。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淩統的出身和生平事迹。淩統是江東本地人,是吳郡餘杭縣人,距離孫氏所在的富春縣倒是非常近。淩統的父親淩操是當地遊俠,孫策受袁術的指令渡江攻略江東的時候,淩操就跟随孫策出生入死,因為平讨山越有功被任命為破賊校尉。後來到孫權領兵時期,在東漢建安八年(即公元203年),孫權發兵進攻劉表所置江夏太守黃祖,在此戰中大破黃祖水軍,淩操追擊黃祖,結果被黃祖麾下不受重用的甘甯射殺。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江東集團早期很明顯是用利益來維系内部的聯系,或者說其他勢力也普遍存在這種情況。淩操戰死之後,淩統繼續被孫權任用,以别部司馬行破賊校尉,繼承淩操的軍隊。孫權守業、創業時期正是大有作為時期,淩統在功勞簿上也留下很多筆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赤壁之戰”、“南郡之戰”、“皖城之戰”、攻取荊南三郡、第二次“合肥之戰”等重要戰役中都有所表現,具體事迹在下文會提到。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淩統最後的軍事貢獻是對江東山越的戰争。山越勢力一直是孫策、孫權甚至包括後面的統治者頭疼的問題,很多山越勢力不但不服從孫氏的統治,反而屢次發生叛亂。不過在與山越的戰争中,孫氏往往也能得到大量的兵源。淩統就是這樣,他認為山越彪悍尚武,可以恩威并立吸收他們。孫權于是指令淩統征讨、吸收山越,所需物資可以先取後奏。由于淩統素有恩望,基本上沒有用到什麼戰争手段,就征募上萬士兵。不過就當淩統要回去交差的時候,突發重病而死,留下淩烈、淩封兩個兒子。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淩統功勞赫赫,更何況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對孫權幾乎可以說是有救命之恩。無論是真心惋惜,還是千金買骨,孫權都必須做出一個态度。于是淩統的兩個遺孤就被孫權收養,讀書騎馬培養能力,見待如同孫權親子。淩烈被孫權封為亭侯,襲承淩統的軍隊。後來淩烈有罪免官,又由淩封襲爵領兵。可以說孫權和淩統之間也算是君臣之盛軌了。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上文提到淩統參加了這麼多的戰役,但很多都是一筆帶過,沒有太詳細的記載,是以小編就不再贅述。記載比較多的是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和第二次“合肥之戰”。

進攻麻、保二屯

麻、保二屯是江東集團前期的一個比較頑強的敵人。主流觀點認為麻、保二屯在江夏一帶,但這種說法也被人質疑。小編個人認為麻、保二屯應該還是江東境内的一支比較強大的山越勢力。在孫策時期,孫策和太史慈就進攻過一次麻、保二屯,不過似乎沒有取得太大突破。至少在孫權時期麻、保二屯還存在。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淩統曾經跟随孫權進攻麻、保二屯,孫權成功攻破保屯,結果剩下麻屯不打回去了,留下都督張異繼續圍攻麻屯。這個時候淩統和都督陳勤發生了不愉快。在酒桌上陳勤侮慢淩統等人,被淩統頂撞,于是辱罵淩統,言辭之間涉及到淩操。等到路上的時候,陳勤又折辱淩統,淩統一怒之下殺死陳勤。等到進攻麻屯的時候,淩統已經抱有死志,親當箭石進攻麻屯,最終大破麻屯。凱旋之後淩統到軍正那裡領罪,孫權原而不問。這大概是淩統的軍事才能嶄露頭角的一戰。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沔口之戰”

江夏太守黃祖也是孫氏的老對手。孫堅還依附袁術的時候,就被黃祖射殺;後來無論是孫策還是孫權,都需要西進消滅黃祖,才能擴張到荊州甚至益州。孫策和孫權也多次與黃祖交戰。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的“沔口之戰”,就是孫權和黃祖最後的決戰。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在這場戰役中,淩統的表現比較活躍。淩統作為江東水軍前鋒,經常和親信健兒乘坐一艘船,對黃祖水軍發動突襲,斬殺敵将張碩俘虜敵船。在“沔口之戰”中呂蒙率領軍隊擊敗黃祖的水軍都督陳就,淩統、董襲等人率領精銳士兵攻城,黃祖出城逃亡,被騎士馮則追殺。江東集團取得“沔口之戰”的徹底勝利。

第二次“合肥之戰”

第二次“合肥之戰”發生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場比較著名的戰役,所謂“張八百”、“孫十萬”的綽号就是從這場戰役出來的。當時曹操正率軍進攻漢中,孫權就發動大軍,号稱十萬進攻合肥。當時合肥守軍隻有七千人,情況非常危急。但是合肥守軍從容應對,張遼以八百死士突襲江東大軍,挫敗江東士氣。而後合肥孤城在孫權的圍攻下堅持十幾天,最終孫權決定撤軍。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在撤退的時候,江東集團大部分軍隊都渡過逍遙津,隻有孫權、甘甯、呂蒙、蔣欽、淩統等人留在逍遙津北。這個時候張遼又一次殺奔過來,給孫權本人造成巨大威脅。淩統等人拼死捍衛孫權到逍遙津橋,橋面已經被毀壞。孫權近侍谷利催馬幫孫權渡橋,淩統率領三百人斷後拖延時間,幾乎全軍覆沒,自己也受傷,等到孫權脫險之後身披铠甲從水中遊回去。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在《三國志·吳書·淩統傳》中記載,淩統的卒年為四十九歲。如此來看雖然也頗為遺憾,但并不能說是英年早逝。不過《淩統傳》中記載的卒年是有争議的,很有可能是錯誤的。這一點在《三國志集解》中有很明确的論述。

國士之風的江東名将淩統,奮戰保護孫權撤退,二子被孫權收為養子淩統的生平事迹進攻麻、保二屯、“沔口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的表現淩統卒年之争議

清代學者陳景雲就對淩統的卒年有一個比較可信的判斷。淩統的父親淩操死于建安八年,淩統時年十五歲。如果淩統在四十九歲去世,那麼時間大約在東吳赤烏年間,這個時候已經到孫權統治東吳的中後期,三國鼎立的局面也相當穩固。而《淩統傳》中記載明确的最後一場戰役就是第二次“合肥之戰”,從建安末年到赤烏初年,淩統沒理由一點記載也沒有留下。另外在《駱統傳》中記載淩統去世後,駱統一度承襲淩統的軍隊。而後駱統參與“夷陵之戰”、曹丕三路伐吳等等。時間明顯早于赤烏時期。由此可見《淩統傳》中記載有誤,淩統的卒年當在二十九歲比較合理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