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在難處,要投奔誰,王含父子給出了答案

性命攸關的時候,投奔什麼樣的人十分重要。如果選對了,可以化險為夷。如果選錯了,那就會提前踏上黃泉路。東晉有這樣一對父子,就是因為危難時刻投錯了人。本來可以活命的,卻不幸為人所害。他們就是王含王應。

人在難處,要投奔誰,王含父子給出了答案

東晉權臣王敦叛亂失敗後被氣死,司馬紹想剿滅王敦的勢力。王敦的兒子王含和孫子王應在劫難逃,他們不知道應該投奔誰。

王含想投奔王舒,因為當初王敦最得意的時候,王舒對他們恭恭敬敬地,從來沒說過他們一句不好。說明他全力支援我們王家,如今我們去投奔他,他一定收留我們。

王含的兒子王應卻表示反對,他認為應該投奔王彬。王含不解地問:"王彬一直看我們不順眼,總給我們對着幹,說我們要謀朝篡位。我們去投奔他,不是送死嗎?"王應解釋道:"這正是我們去投奔王彬的原因,您别看王舒表面上奉承我們,那是因為我們家風頭正盛。現在我們家要倒台了,他肯定害怕受到株連,想殺了我們跟皇帝邀功。而王彬雖然平時跟我們合不來,這正說明他是個很有正義感的人。别看他嘴上罵我們是亂臣賊子,等到我們落難他絕不會袖手旁觀的。"

人在難處,要投奔誰,王含父子給出了答案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想:"當然應該投奔王舒,他從來不反對王含父子,說明他是他們的鐵杆擁護者。王彬成天跟他們劍拔弩張,擺明了是朝廷的忠臣,怎麼能容得下亂臣賊子?投奔他就是找死。"你往下看,接下來的情節會使你大跌眼鏡。

人在難處,要投奔誰,王含父子給出了答案

王含不聽兒子的忠告,還是帶着兒子去投奔王舒。果不出王應所料,王舒得知王含王應父子要來投奔,準備好船隻來接他們。其實是想設計殺了王含父子,落個誅殺逆臣餘黨的名聲,好保全自己。王舒對王含父子遠接高迎,早早地就在江邊等着。看到王含父子來了,滿臉堆笑地把他們接上船,問寒問暖,關懷備至。又在船艙裡擺下酒宴,幾個人圍坐在桌前痛飲。王舒故意一個勁的給王含王應灌酒。王含王應一看王舒那麼熱情,覺得終于有了活下去的希望,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直喝得酩酊大醉,趴在桌上鼾聲如雷。

人在難處,要投奔誰,王含父子給出了答案

王舒突然翻臉,下令手下把昏睡過去的王含父子捆上手腳,扔到了滾滾江水裡,他們很塊沉入水底。哎,本來以為找到了依靠,沒想到竟慘遭毒手。上一刻還在開開心心地飲酒取樂,下一刻就葬身魚腹。在沉入水底的那一刻,王含一定在想:"我真後悔沒有聽兒子的忠告,沒看清王舒的險惡用心,落得這樣的下場。"王應也一定會想:"父親呀,我說的話您怎麼就您不進去呀?現在弄得我們白白丢了性命。"

人在難處,要投奔誰,王含父子給出了答案

王含王應死後,一貫讨好他們的王舒被朝廷認為是大義滅親,為國除害。他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卑劣行為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得到了褒揚,官運亨通。封建社會就是這樣,一人犯罪,全族遭殃。皇帝動不動就誅三族,誅九族。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明明是卑鄙下作,反而成了大義淩然。"

人在難處,要投奔誰,王含父子給出了答案

其實王含王應不知道,王彬聽說他們落難,早就準備好了船隻來接他們了。聽說他們已經遇害,痛惜不已。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容易錯過,隻差一步他們就可以不死了。

可歎王含做了一輩子高官,竟然連這點兒識人之明都沒有,還不如他兒子呢。有些人表面上逢迎你,讨好你。那隻是因為你勢力大,一旦你失勢了,第一個要你命的就是他。相反,如果一個人總給你提意見,說明他是個正人君子,嫉惡如仇。一旦你落難,他反倒會拉你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