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攸关的时候,投奔什么样的人十分重要。如果选对了,可以化险为夷。如果选错了,那就会提前踏上黄泉路。东晋有这样一对父子,就是因为危难时刻投错了人。本来可以活命的,却不幸为人所害。他们就是王含王应。

东晋权臣王敦叛乱失败后被气死,司马绍想剿灭王敦的势力。王敦的儿子王含和孙子王应在劫难逃,他们不知道应该投奔谁。
王含想投奔王舒,因为当初王敦最得意的时候,王舒对他们恭恭敬敬地,从来没说过他们一句不好。说明他全力支持我们王家,如今我们去投奔他,他一定收留我们。
王含的儿子王应却表示反对,他认为应该投奔王彬。王含不解地问:"王彬一直看我们不顺眼,总给我们对着干,说我们要谋朝篡位。我们去投奔他,不是送死吗?"王应解释道:"这正是我们去投奔王彬的原因,您别看王舒表面上奉承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家风头正盛。现在我们家要倒台了,他肯定害怕受到株连,想杀了我们跟皇帝邀功。而王彬虽然平时跟我们合不来,这正说明他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别看他嘴上骂我们是乱臣贼子,等到我们落难他绝不会袖手旁观的。"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想:"当然应该投奔王舒,他从来不反对王含父子,说明他是他们的铁杆拥护者。王彬成天跟他们剑拔弩张,摆明了是朝廷的忠臣,怎么能容得下乱臣贼子?投奔他就是找死。"你往下看,接下来的情节会使你大跌眼镜。
王含不听儿子的忠告,还是带着儿子去投奔王舒。果不出王应所料,王舒得知王含王应父子要来投奔,准备好船只来接他们。其实是想设计杀了王含父子,落个诛杀逆臣余党的名声,好保全自己。王舒对王含父子远接高迎,早早地就在江边等着。看到王含父子来了,满脸堆笑地把他们接上船,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又在船舱里摆下酒宴,几个人围坐在桌前痛饮。王舒故意一个劲的给王含王应灌酒。王含王应一看王舒那么热情,觉得终于有了活下去的希望,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直喝得酩酊大醉,趴在桌上鼾声如雷。
王舒突然翻脸,下令手下把昏睡过去的王含父子捆上手脚,扔到了滚滚江水里,他们很块沉入水底。哎,本来以为找到了依靠,没想到竟惨遭毒手。上一刻还在开开心心地饮酒取乐,下一刻就葬身鱼腹。在沉入水底的那一刻,王含一定在想:"我真后悔没有听儿子的忠告,没看清王舒的险恶用心,落得这样的下场。"王应也一定会想:"父亲呀,我说的话您怎么就您不进去呀?现在弄得我们白白丢了性命。"
王含王应死后,一贯讨好他们的王舒被朝廷认为是大义灭亲,为国除害。他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卑劣行为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褒扬,官运亨通。封建社会就是这样,一人犯罪,全族遭殃。皇帝动不动就诛三族,诛九族。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明明是卑鄙下作,反而成了大义凌然。"
其实王含王应不知道,王彬听说他们落难,早就准备好了船只来接他们了。听说他们已经遇害,痛惜不已。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容易错过,只差一步他们就可以不死了。
可叹王含做了一辈子高官,竟然连这点儿识人之明都没有,还不如他儿子呢。有些人表面上逢迎你,讨好你。那只是因为你势力大,一旦你失势了,第一个要你命的就是他。相反,如果一个人总给你提意见,说明他是个正人君子,嫉恶如仇。一旦你落难,他反倒会拉你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