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分鐘快速了解脫胎于中國的古代日本官職關于任官的用語官吏的名目

作者:指尖看日本

作者:小松信盛

任官除了有除目之外,還有關于其的種種用語。轉任,遷任,再任,複任,停任,解官,重任,延任,兼任,緻仕也是重要的用語。

五分鐘快速了解脫胎于中國的古代日本官職關于任官的用語官吏的名目

轉任,即為按官職的順序晉升。遷任,即前往不同官廳的任命。比如,從諸司的官員遷往諸寮的官員。或者是由文官變為武官。或者是由地方官即外官成為京官(在京的官員),在這種時候,就叫做遷任。再任,即辭官後再度任命。複任,即因為父母喪事解除一年官職,在除服的時候官複原職。停任,即由于過失等被一時罷免官職。解官,也可以稱作“阙官”,即長時間被解除官職。例如犯了罪的時候或是因為其他事情被長時間免除官職。重任,即任期已至應當返還官職的時候再次任官。通常即使四年任期已滿,尚可通過再一次的上下打點。稱為“成功重任”,向朝廷獻上财富或為朝廷營造建築物,也可重任,這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種賣官鬻爵的制度。延任,即延長任期一年或兩年。兼任,即例如中納言和左衛門督是同一人,即位兼任。緻仕,即因年老而辭官引退。例如選叙令中可以看到“凡官人年七十以上聽緻仕”的記載。

官吏從種種方面可以看出形形色色的名目的端倪。下面進行分類說明。

五分鐘快速了解脫胎于中國的古代日本官職關于任官的用語官吏的名目

職事官和散官 職事官即有位,也有各自的職責的人。散官即有位,但沒有職務的人,又稱為散位。在古代,先叙位,而後任官,這就造成了相當多的散位。散,即不用之意。

文官及武官 武官即如近衛府,兵衛府等或執五衛府,軍團的兵器的官員。除此之外的官員,即位文官。但中務省的官員是文官但也帶劍,大宰府,三關所在國的國司即伊勢,美濃,越前(後改為伊勢,美濃,近江),以及内舍人雖為文官但也帶劍。大臣受勅命也可帶劍,這些是特例。

京官以及外官 在京城的諸司,即中央政府的官員為京官也可稱為内官。其他的地方官被稱為外官。但京職雖在京城但在實質上屬于外官,外字在令制當中是地方的意思。

四部官 四部官即役所中官員所分的四個階級。即長官,次官,判官,主典。這些總稱為四部官。長官是總管役所中事務者,次官是輔助長官者。判官是主管尋常事務的官員。主典負責書記。四部官下還有史生和使部。

五分鐘快速了解脫胎于中國的古代日本官職關于任官的用語官吏的名目

官的四個階級 官位的高低有四個階級,勅任,奏任,判任,判補。根據勅命任命為勅任,根據太政官的奏聞任命的為奏任,由太政官任命的為判任,由式部省判而任命的為判補。(武官則為兵部省)

長上官,番上官 有官位相當者為長上官,其他的雜任等下級官員為番上官。長上每日通勤,番上交替執行勤務。番上官極難晉升五位。長上和番上是兩種不同的勤務形态。長上官又分為内長上和外長上。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差別。

權官,員外官 權大納言與權頭這樣定員外的加官古代稱為員外官,後世稱為權官。

官位相當 在大寶令官位令中規定了官位相當制。例如太政大臣為正從一位,左右大臣為正從二位。官位相當與否在位署上也有展現。

五分鐘快速了解脫胎于中國的古代日本官職關于任官的用語官吏的名目

唐名 官職用唐名來稱呼。多用于私下場合,公文當中罕有使用唐名者。如太政大臣唐名相國,中納言唐名黃門,參議唐名宰相。用來稱呼人的時候則是這樣的。平清盛為入道相國,德川光圀為水戶黃門,三善清行為善宰相,兼明親王為前中書王,平重盛為小松内府。

官職沿革 日本國的官制是孝德天皇在大化元年根據唐朝制度制定的。設定了左右大臣和八省。後來在文武天皇大寶令中制定了神祗官和太政官二官以及其下的八省百官。這些可以在令中見到的官稱為令内官,而後世根據需要新增的官職則為令外官,主要有檢非違使,勘解由使,齋宮寮,鑄錢司,藏人所,陸奧出羽按察使,參議,中納言等。

大寶令中官位遭到廢棄或者合并的也曾出現。這點在《類聚三代格》一書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指令。但在醍醐天皇之後便沒有再進行過廢置分合。也是在這個時代,出現了公卿,殿上人,地下等稱呼,官人當中出現了階級的劃分。公卿是指三位以上者,公是指攝關大臣,卿則是指大中納言,三位以上者。但是四位的官員如果是參議也可以加入到公卿的行列中來。公卿也有一些異稱,比如卿相,月卿,上達部,棘路。殿上人也稱上人,雲上人。是四位五位的官員許升殿後的稱呼。在許升殿時,會在一個木簡上寫上名字,叫作仙籍,如果殿上人因犯罪而被除名,則叫作除籍。六位藏人雖為六位,但是許升殿後也算作殿上人之中。

五分鐘快速了解脫胎于中國的古代日本官職關于任官的用語官吏的名目

公卿和殿上人合稱堂上,是允許升殿者。與之相對的則是地下,不被允許升殿者。

歡迎大家關注本頭條号“指尖看日本”,本号将會持續更新日本曆史、文化、時事趣聞相關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