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高熾畫像
朱高熾是明王朝第四任皇帝,前三朝在他的人生經曆中都留下了刻骨的記憶。他見識了爺爺朱元璋的嚴酷和執念,作為藩王世子,他領略了堂哥朱允炆居高臨下般的狂傲,作為太子,在父親朱棣嚴格教訓下戰戰巍巍監國近二十年。他一生留下了仁德、善良、忠誠、厚愛的好名聲,隻可惜天生與皇位無緣,坐上去不足一年,就匆匆離别人世,時人哀歎,後人惋惜。
朱高熾做世子、被立太子以至于坐上皇位都是環境的作用,似乎與他自己努力的關系不大。父親還是藩王的時候,是爺爺的意見使他被立為燕王世子;父親成了皇帝,是朝中權臣解缙以及大部分文官擁立他成為太子,不争,是朱高熾信守的人生武器。
朱高熾十分信服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尊崇仁愛思想、堅守儒家大義、處世寬厚待人是他做人做事的基本立場。他做太子絕不是擺設,六次監國長達二十年,極大地豐富了他的閱曆,鍛煉了他的行政能力。他制定的政策比較平和,辦事節儉,盡量不增加财政負擔,就連他死後也不擾民,喪事真正從簡,他的陵墓獻陵應該是明十三陵中最簡陋的一處,至今也沒有對外開放,因為陵墓規劃和建設沒有多少參觀内容和過分的鋪張。
在家庭内部,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見,觸動父親的權威。在父親專權高壓之下,他仍沒有與兩兄弟搞情感和權力對立,他的寬厚和溫和避免了家庭内部分裂,為兒子朱瞻基将來登基打下群衆基礎,也使朝廷避免了動蕩、戰争和流血。
他比較尊敬和愛護身邊大臣,經常鼓勵他們進谏。遇事愛商量,從不随意廷杖大臣,君臣關系十分融洽。
他是一個謙謙君子,懂得限制自己,既不争功,也不争寵。他胸中有大義、眼裡有社稷天下,他沒有過分擴張自我。
他真正了解和吸收了傳統文化之中庸要義,不在一個立場和觀點上看問題,進而為他人生的拓展赢得了良好的人脈關系。他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爺爺朱元璋要皇子皇孫們檢閱軍隊,他提出在早飯後舉行,避免士兵餓着肚子在寒風中等待。這是在他人的立場看問題,在一個專制統治的時代,是确立親民思想的重要基礎。
朱高熾具有一定的逾時代思維。他在長達二十年監國的政治生涯中,選拔任命官員始終堅持重才德和個人品行,超越了當時普遍重戰功、重實績的選人模式。他即位後立即停止了北征蒙古的戰争,停止了鄭和下西洋龐大而又揮霍無度的講排場活動,暫停了南征活動,平反恢複了大批因政見不同而受到處罰的官員,就連靖難之役受牽連的前朝官員也恢複了名譽和地位。
對傳統思維的懷疑和改良,就是逾時代精神的展現。
明末一直到清朝,中國在退步,使古代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就在于統治階層沒有确立清晰的國家發展方向,外力之是以能夠侵入,是由于内部不夠強大。
更為可貴的是,朱高熾觊觎最高權力的欲望并不十分強烈,與叱咤風雲的帝王相比,他可能更想做一個渴望祥和、平安的聖人。面對兄弟們的兇猛争奪,他從不正面抗拒,總是以寬宏仁愛之心化解。在他的世界裡,做皇帝、追求上位肯定不是唯一追求,離開皇位他還能生活得很好,他有平和的人生境界,他為明朝皇帝設立了一個不可逾越的帝王标杆。
影視劇中的朱高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