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朝的皇位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确立了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在繼承皇位方面,嫡子有着天然的優勢。
明仁宗朱高熾一共生了十個兒子 ,其中三個是嫡子,除了長子朱瞻基以外,朱高熾的第三子朱瞻墉、第五子朱瞻墡也是張皇後所生。

朱瞻墡的人生經曆十分傳奇,兩次奉命監國,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曆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七朝,于七十二歲時壽終正寝。
朱瞻墡出生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比明宣宗朱瞻基小七歲。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瞻墡被冊封為襄王,他在永樂年間的存在感不高,遠不能和朱瞻基相比。
一、臨危監國
洪熙元年四月,由于南京接連發生地震,而且朱高熾打算還都南京,是以令去南京居守,拜谒孝陵。
可是,一個月後,朱高熾在欽安殿突然去世。
當時漢王朱高煦蠢蠢欲動,形勢萬分危急,張皇後當機立斷,封鎖朱高熾去世的消息,派人迎接太子朱瞻基立即回京即位,同時密令朱瞻墡監國,由夏原吉輔佐。這是明朝首次讓藩王監國。
此時朱瞻墡十九歲,尚未就藩,張太後讓他監國,或許是擔心朱瞻基在回京途中被朱高煦殺害而引起朝堂動蕩。
宣德元年八月,漢王朱高煦起兵叛亂,朱瞻基接受夏原吉等人的建議,決定禦駕親征,令鄭王朱瞻埈與朱瞻墡一起監國。
朱瞻埈是朱高熾的第二子,比朱瞻墡大兩歲。
朱瞻墡此次監國雖然所擁有的權力遠比不上太子監國,但是卻說明朱瞻墡不僅能力突出,而且受到長兄朱瞻基的信賴。
關于朱瞻墡的性格,《明史》是這樣記載的,“莊警有令譽。”
也就是說,朱瞻墡莊重機警,而且名聲不錯。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朱瞻墡就藩長沙。
二、與皇位擦肩而過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去世,年僅三十六歲。
此時皇太子朱祁鎮隻有八歲,沒有能力處理朝政,一些大臣傾向于擁立朱瞻墡為帝,宮中頓時流言四起,有人甚至說張太後也有此意。
此時張太後的态度十分關鍵,如果她想扶立兒子朱瞻墡登基,朱祁鎮真有可能失去皇位,不過張太後的态度十分明确,她把文武百官召集到乾清宮,宣布由嫡長孫朱祁鎮繼承皇位。
朱瞻墡第一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朱瞻墡被改封到襄陽。
正統十四年八月,朱祁鎮因土木之變被瓦剌擄走,朱瞻墡再次受到群臣關注。
在藩王之中,朱瞻墡是明宣宗胞弟,曾有兩次奉命監國的經曆,而且有着“賢德”的名聲。
此時,朱瞻墡的生母張太後已經去世,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後有意立朱瞻墡為帝,讓人取來襄王金符,派人召朱瞻墡入宮。
不過,朱瞻墡并沒有奉命進京,而是上書朝廷,奏請冊立皇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讓郕王朱祁钰監國,并且招募兵馬,營救朱祁鎮。
朱瞻墡的奏疏送至京師的時候,朱祁钰已被群臣擁立為帝。
朱瞻墡第二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三、受朱祁鎮禮待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朱祁钰派人把朱祁鎮接回北京,将其軟禁在南宮。
朱瞻墡上書,奏請朱祁钰禮待朱祁鎮,“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明史》)。
景泰三年,朱祁钰将皇太子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獨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是一年後,朱見濟夭折。
七年後,發生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新成為皇帝,石亨等人誣于謙、王文打算迎立朱瞻墡為帝,朱祁鎮開始疑心朱瞻墡觊觎皇位,不過,在看到朱瞻墡之前的上書後,朱祁鎮的疑慮盡消,而且下诏讓朱瞻墡進京,在便殿設宴款待朱瞻墡。
朱瞻墡對朱祁鎮說,途徑汴梁時,當地百姓告訴他按察使王槩遭到誣陷被逮入诏獄,
朱祁鎮聽後立即下旨詳察,王槩很快被放了出來,而且被提升為大理寺卿。
朱瞻墡離京的時候,朱祁鎮還親自送到午門外面,而朱瞻墡受到禮待後,對朱祁鎮更加恭敬,低調謹慎以圖自保,于成化十四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