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地方戲·弦子戲

作者:陝西戲曲快訊
陝西地方戲·弦子戲
陝西地方戲·弦子戲
陝西地方戲·弦子戲

弦子戲又名“高腔”“弦子腔”,是流行在陝西安康市平利縣的一種地方小戲,因用“弦子”(弦胡)伴奏而得名。它以平利縣為中心,流布于毗鄰的鎮坪縣、旬陽縣南區、白河縣西區、安康縣南山、岚臯縣東北隅、湖北省竹山、竹溪鄰壤地區的山鄉村鎮。

弦子戲長期以來僅以皮影的形式演出,1958年,平利劇團進行嘗試,将弦子皮影搬上了戲曲舞台,以人扮演,受到了廣大群衆的歡迎。從此,弦子戲分成了弦子影戲和弦子戲兩種表演形式。

弦子影戲有一套完整的唱腔和皮影表演手法。而由人扮演的弦子戲,在音樂唱腔上依舊是弦子影戲的,但在表演形式上則是學習和借鑒漢調二黃的。弦子戲最突出的演唱特點是領唱和幫唱。所有唱段都有半說半唱的特點,猛然一聽,好似學童念書。每段唱詞的收尾都附有“丢腔”和“喊腔”。“丢腔”就是末句唱詞的最後四字,不用唱,是在弦樂的伴奏中說的,也叫“丢腔幹白”。“丢腔”之後,就是“喊腔”開始。而“喊腔”又分為“男喊腔”“女喊腔”“苦平腔”“武嘹子腔”四種調式。“丢腔”是由扮演者念唱的,而“喊腔”則為其他演員的附和幫腔。一般喊起來,猶如山歌号子,婉轉動聽,歌聲滿台,充分顯示出山區民間藝術的鄉野風韻。

弦子戲的傳統劇目較為豐富,據統計有1000多本。這些劇目,大都是從秦腔、漢調二黃以及川劇等劇種移植來的。劇目的内容既有取材于《列國傳》《三國志》《隋唐演義》《楊家将》等曆史故事,也有來自民間的傳說。這些劇目,在演出時采用陝南當地方言土語,通俗易懂,地方色彩很鮮明。“老配少”是弦子戲演唱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即唱腔采用真假嗓音相結合的唱法,這與其他舞台大戲的演唱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一)弦子戲的形成與發展

弦子戲産生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當時的弦子戲并不叫弦子戲。因演唱時用鑼鼓擊節,“蓮花落”敲打、說唱民間故事,無絲弦伴奏,俗稱“蓮花落戲”。嘉慶末葉至道光初年(1815—1825),平利縣魏汝區水田河李家班班主兼“攔門”李敬模(藝名“奶毛兒”)以當地民歌小曲為基礎,吸收鄰省四川的高腔戲曲音樂,并配以“弦胡”主奏和三弦、竹笛伴奏,用山歌号子喊腔伴唱,使唱腔闆式較前有了變化,逐漸形成了正規的影戲劇種,并改名為“弦子戲”。自此,李家班成為平利縣内最有名望的皮影戲班,弦子腔的影響也日漸擴大。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平利縣蓮香河私塾教師王朝炎喜讀詩書、愛說古今、好唱民曲、他置辦皮影戲箱,延請魏汝弦子腔藝人李矮子領箱主演并授藝其子王學鬥。鹹豐九年(1859)學鬥出科領班,以王家班享譽。同治年間,李家班、王家班兩家弦子腔影戲班不僅在平利縣内活動,且赴毗鄰鎮坪北區及湖北竹溪一帶鄉下演出。在劇目上,除演唱民間故事外,已有不少大學頭神話傳說及曆史演義劇目。

光緒年間,李家班的第三代李均志、李均江、李均惠、李均厚等承藝傳徒立班演出。光緒十一年(1885),王家班的第三代王國均、王國順、王國喜、王國印等繼承祖業領班演出。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均志(乳名連生)開始領班,除承師叔父李正業外,還拜河南越調藝人李長林參師,并廣交二黃戲班藝人,交流藝技,引進二黃、越調劇目及藝術上能為其所用之處,對弦子戲的發展作出貢獻。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李、王兩家班子破“藝不外傳”的陳規,傳徒50餘人,劇目增添宮廷戲、公案戲、神話戲等計達數百本。活動區域拓展到毗鄰的旬陽南區、安康東區、鎮坪北區、岚臯東北、白河西區以及湖北竹山、竹溪等地。

民國期間(1920—1940)弦子腔皮影戲日趨興旺。李家班第五代傳人李鑒德、李鑒豪、李鑒義等,王家班第四代傳人樊禮三、樊應龍等積極接收外姓學徒入班授藝。此時,平利境内家庭班、父子班、弟兄班發展到14個,從業上百餘人,個别班社常年走鄉串村。劇目不斷增多;表演形制日臻規範;名琴師郭大申把[魚美郎][梳妝台][釘缸調][放風筝][雪花飄][刮地風]等10餘種山歌小調和民間曲牌引入弦子腔影戲,發展了音樂表現力;出現了一批有名望的攔門把式、戲母子、鼓師和琴師;弦子腔皮影戲名噪陝西湖北交界地。據陝西戲曲志漢叫地區卷記載,“民國”十七年(1928)平利縣城隍廟會,會首們不顧曆代縣衙“鄉野俗戲,須得禁止”的規定,首次接請李均志的弦子腔皮影班進縣城與二黃大戲班唱對台。

新中國成立前的十餘年中(1940—1949),由于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弦子腔皮影戲亦瀕臨危亡局面。新中國成立後,弦子腔皮影戲班社伴随着城鄉經濟的逐漸恢複而獲得新生。李家班、王家班繼續活躍在平利及鎮坪農村。1956年春,平利縣人民政府組織李鑒德、樊禮三、王國君、吳世凱等弦子腔老藝人加工排演傳統戲《沽酒》,先後參加了安康專區、陝西省首屆皮影、木偶戲曲會演,受到表彰獎勵。1958年,平利縣漢劇團請老藝人李鑒德、樊禮三、柯洲亭進團系統記錄整理弦子腔音樂遺産,首次以人扮角色演出現代戲《飛山堰》。此次将弦子腔搬上舞台的實踐中,引用漢調二黃的表演程式,糅進皮影人的表演特色;吸收漢調二黃的擊樂打頭,增加二胡、月琴、揚琴、琵琶、中阮、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小銅器,舞台美術别具風格,為地方戲舞台頻添異花。1960年,該團又将弦子腔傳統劇目《沽酒》改名《三石二兩七》,經整理加工排練,參加陝西省新搬上舞台劇種會演,省電台錄音對外播放,獲得好評。此後,《香羅帕》《遊鄉》《回娘家》《摘匾》《海龍下山》《拾玉镯》《松嶺鐘聲》《追箱》《兩相喜》等先後由平利縣紅旗劇團以弦子戲演唱,前往湖北鄖陽、四川萬縣等地巡回演出和參加陝西省安康地區的曆屆會演,獲得了好評和獎勵。近些年來,随着現代經濟的發展,弦子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處境較為困難。

(二)弦子戲音樂

弦子戲唱腔屬闆腔體,七聲音階宮調式。闆式有[文嘹子][武嘹子][賣調][一字][二流][翻山調][踩弦調][還陽闆][導闆][苦平][滾闆][課課子][喊腔]等13種唱腔闆式。弦子戲聲調以平利地方語音為基礎,唱腔有花音和苦音之分,受陝西花鼓戲音樂的影響也很大,唱腔帶有濃厚的花鼓音樂色彩。

1、基本闆式

[文嘹子]一闆一眼,即2/4節拍。唱腔吟誦性強,其唱法是:在伴奏的進行下,前半句唱詞是有韻律的說白,後半句轉為有旋律的唱腔。此闆多用于文弱書生的唱闆,這種闆式,自由性強,有抒情性。

[武嘹子]類似漢調二黃中的緊打慢唱,為1/4節拍,曲調粗犷豪放,多用銅器斷句,戲劇中的淨角、武生常用此闆,表現在叙事性的情緒中。

[賣調]一闆一眼,即2/4節拍,旋律跳動性強,常與[二流]闆連接配接使用,作情緒轉換。長于表現爽朗、喜悅的抒情或叙事性情節。

[一字闆]為一闆三眼,即4/4節拍,唱腔由闆上開口,闆起眼落。唱詞句式為三、三、四的十字句。[一字闆]有快、慢和歡、苦音之分。歡音稱為[平闆一字],表現歡快,抒情性強;苦音稱[苦平一字],表現低沉、悲凄情緒,劇中人根據戲劇情節,常用于抒情性或叙事性情景中。

[二流闆]一闆一眼,即2/4拍,闆起闆落,二、二、三句式結構。此闆為弦子戲基本闆式,如[賣調][踩弦調]等都由這種闆式節奏形态衍變而成。旋律舒展,節奏明快,常于表現叙事性情節。

[翻山調]有闆無眼,即1/4節拍,類似[流水]闆。唱腔旋律多在高音區進行,曲調高亢激越,一般用于兩角色對唱、争吵、争辯情節中。

[踩弦調]一闆一眼,即2/4節拍。該闆式唱腔特點:上句唱詞末尾一字用假聲翻高拖腔,下句末尾落音拖平腔,曲調起伏跌宕,活潑輕快,一般用于诙諧人物的唱段,如《拾玉镯》醜旦劉媒婆唱段。所謂“踩旋”即角色踩着旋律節拍邊扭邊唱之意。

[還陽闆]是一種散闆形式,無節拍自由式的唱調,曲調低沉,多表現劇中人的悲痛情緒。

[導闆]是有闆無眼的散闆形式,行腔自由,激昂奔放,不獨立成段,常導入其他闆式。

[滾闆]也叫“滾白”。具有吟誦性,多表現人物悲痛情緒。

[數闆][撲燈蛾][課課子][神舞子]等都是一種無唱腔旋律,有節奏的快闆形式的說闆。名字不同,用場也不同,如[神舞子]系指神仙上場後的用場;再如[撲燈蛾],數闆中帶鑼鼓點,而[數闆][課課子]中間不帶鑼鼓。

[喊腔]也稱“吆号子”,相似于山歌号子。弦子戲藝人在唱腔發展中學習了川劇高腔幫腔的形式用于唱腔中。[喊腔]是用在一個唱段最後落句上。一個唱段最後結束的下句最後四個字不用唱,是在弦樂伴奏進行中說白的,叫做“丢腔幹白”,“丢腔”之後,才起“喊腔”。“喊腔”前半句自由節奏,不用弦樂伴奏,無唱詞,隻用虛字喊出:哎——嗨——吆号——号——,然後有節奏的加弦樂伴奏,接喊下半句哎、吆号、哎、吆号。“喊腔”對于烘托劇情、渲染氣氛、揭示人物感情,增強戲劇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喊腔”分以下三種:

[平腔号子]清脆高亢、悠揚委婉。多用于歡樂氣氛,常用在[一字][二流]闆後吆喊。

[苦腔号子]憂怨、深沉。用于悲傷、凄楚的情緒中。多在[苦平闆][還陽闆]、[滾闆]後接喊。

[武嘹号子]粗犷、激越。這種号子在唱腔上下兩句都能接喊,“号子”比較短,主要起烘托氣氛,常用在[導闆]和[武嘹子]闆式後。

2、曲牌

弦子腔沒有傳統曲牌,都是從其他劇種或民歌中借用過來,用以演(吹)奏。常用的絲弦曲牌有[小開門][挂殿][殺姬][放風筝][雪花飄][梳妝台][倒采茶][十愛姐][娘哭女][女哭娘]等十多首,分别用于祭奠、遊園、打掃等場面。

唢呐曲牌有[宮調][升帳][坐帳][朝天子][萬年歡][将軍令][番王令][六麼令][三槍][點绛][壽筵開][玻璃盞][刮地風][兩頭忙][廚調][大團圓][尾聲]等17首,分别用于帝王登殿、擺酒設宴、元帥升帳等場面。

(三)唱詞結構

弦子戲的唱詞多為齊言七字句和十字句,也有三不齊和長短句的,以上句、下句為基礎,同樣講究平仄關系,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詞格的劃分與其他劇種相同。五字句多在七字句或十字句中夾用,三不齊和長短句多用在[數闆]和[滾闆]中。

(四)角色行當

弦子戲的演出形式分皮影和大戲舞台兩種,尤其以人分角色扮演,其行當分法較細,即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老、十雜,俗稱“一末到雜”。

(五)器樂

弦子戲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兩個場面。

1、文場器樂

弦子戲的文場面以弦胡為主,配以三弦、笛子、唢呐。由真人演出的弦子戲樂隊還增添了二胡、月琴、揚琴、小提琴、中阮、琵琶、大提琴等樂器。

2、武場器樂及鑼鼓經

弦子戲的武場面以檀闆為主,配以堂鼓、暴鼓、蓮花鼓、大鑼、铙钹、大号、馬鑼、勾鑼、二五子(小鉸子)、鈴鈴等。

弦子戲的鑼鼓經由漢調二黃的鑼鼓經吸收而來,同樣有起闆鑼鼓、動作鑼鼓、開場鑼鼓和效果鑼鼓。它的名稱、用途和漢調二黃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六)弦子戲的代表劇目及有影響的演員

弦子戲的劇目取材于《封神演義》《東周列國》《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将》《說嶽全傳》《水浒》等曆史小說。劇本結構宏大、情節曲折,語言淺顯樸實,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鄉土特色強烈。其代表現存的光緒年抄本《麒麟閣》《雙子貴》《龍駒馬》《恩母祠》《玉虎墜》《紅燈會》等是當時常演劇目。

1959年,安康專區戲曲發掘組統計,弦子戲的傳統劇目有853本。老藝人樊禮三、李鑒德、王國均、吳世凱捐獻祖傳手抄劇本167本,現藏于省藝術研究所,其中有新刻木版戲文《鹦歌記》《珍珠大汗衫》;署名安康新民書店承印木版本《斷臂記》《雙頭馬》,署名漢口鎮永甯巷大街老岸同文堂的辛醜年木版本《巧連珠》全集等。可見,特點為:①部分劇目富有人民性和愛國思想,展現反對舊禮教、舊婚姻制度的民主精神;②不少劇目如《八盤山》有36回,《群英會》(宋代故事)31回、《荷包計》23回、《黃河陣》24回、《斷臂記》16回(有人物41人,圍繞王佐斷臂說陸文龍歸宋,有條有理展開情節、曲折複雜)等均可連演數十日;③詞語淺顯樸實,口語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鄉土特色強烈,詞格結構以規整的十字句和七字句為多,偶有少量的三不齊長短句;④《誅仙陣》《文王訪賢》《梅花卷》《雲進圖》《三花配》《賣苗郎》《沽酒》《忠孝義》《紫金镯》《玉晶瓶》《白玉關》《賣弓計》《摩天嶺》等為弦子戲特有劇目,其中有9個被收入省文化局出版的《陝西省傳統劇目彙編》。

出處:陝西地方劇種/屈曌潔、—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

陝西地方戲·弦子戲
陝西地方戲·弦子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