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蒙恬為何死得那麼慘?司馬光、司馬遷都說錯了

蒙恬為何死得那麼慘?司馬光、司馬遷都說錯了

喬志峰

蒙恬是秦國(秦朝)名将,其主要“功績”,一是率軍攻破齊國,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專制集權統治立下大功;二是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複河南之地;三是監修萬裡長城。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築長城,将秦、燕、趙三國原有城牆連為一體,并加築新城,“起臨洮,止遼東,延袤萬餘裡”,曆時十年方才建成。今天就說說蒙恬的輝煌和死亡。

蒙恬為何死得那麼慘?司馬光、司馬遷都說錯了

一開始,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恬及其弟弟蒙毅。蒙恬擔任大将,蒙毅則在朝中擔任内臣,即便是其他将領甚至是丞相,也沒有哪個敢與他們争寵。

而趙高(就是指鹿為馬的那位),一生下來就淨身入宮。始皇聽說他會辦事,特别是精通刑法,提拔他擔任中車府令,教兒子胡亥學習審理案件。胡亥和趙高就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系。一次,趙高犯了罪,始皇派安排蒙毅來處理。蒙毅依法判決趙高死刑,可秦始皇卻以趙高頭腦靈活會辦事為由赦免了他,還讓他官複原職。專制社會裡,哪有什麼法律,帝王的看法和想法,就是至高無上的“法”。

這事兒其實透着幾分蹊跷,既然秦始皇根本不想處理趙高,為何還要将其交給蒙恬來議罪呢?既然交給蒙恬議罪,為何等到蒙恬依照法律作出了判決,秦始皇卻又跳出來将判決推翻,庇護趙高,一根毫毛也不讓動他?或許,這跟秦始皇喜怒無常的變态性格有關,做事全憑個人好惡,并且常有反複。但更大的可能,是秦始皇原本就不想把趙高怎麼樣,但也不想由自己直接下令來赦免他,就把任務交給蒙恬來辦。隻可惜,蒙恬沒能會意,非要依法辦理,秦始皇沒法子,最終還是自己出面将趙高保了下來。這就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在察言觀色、揣摩聖意方面,蒙恬遠不如趙高來得八面玲珑,這也就是為什麼趙高後來能夠翻雲覆雨、一手遮天,蒙恬卻死得很凄慘。

秦始皇死前,本來是立長子扶蘇繼位。但趙高跟胡亥關系親近,而又對蒙恬兄弟極為怨恨(此時扶蘇在蒙恬軍中督軍),就唆使胡亥詐稱秦始皇遺诏殺掉扶蘇,自己當皇帝。胡亥當然欣然同意。趙高又去遊說丞相李斯,曉以利弊:“您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獲扶蘇的信任,都比不上蒙恬。隻要扶蘇即位,丞相之位就一定是蒙恬的,你的結局不是很明顯了嗎?”李斯如夢初醒,與趙高一拍即合,謊稱秦始皇留下遺诏,立胡亥為太子,又篡改秦始皇給扶蘇的诏書,斥責他不能開辟疆土、建功立業,卻造成軍隊大量傷亡;并還多次诽謗父皇,發了很多牢騷。而大将蒙恬,不但不糾正扶蘇的錯誤,還與扶蘇勾結圖謀不軌。是以責令他們立即自殺,軍隊移交給副将王離掌管。

扶蘇接到僞造的诏書,痛哭着來到裡屋,就打算自殺。蒙恬勸道:“陛下(秦始皇)在外邊視察,并沒有确定誰是太子啊。他派我率領三十萬軍隊鎮守邊陲,派您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如果不相信我們,豈會委以重任?僅僅一個使者前來傳書,我們就輕易自殺了,又怎麼能知道其中是不是有詐呢?我們不如再奏請證明一下,然後自殺也不晚呀。”但使者得了趙高和李斯的吩咐,在旁反複催促二人自殺。扶蘇對蒙恬說:“父親讓兒子去死,還有什麼可說的呢!”當即就自殺了。蒙恬還是不肯死,使者便将他交給官吏議罪,囚禁起來。胡亥知道扶蘇死了,知道威脅已除,打算放了蒙恬。正好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祈禱山川後回來,趙高對胡亥說:“先帝早就想立您為太子了,可是蒙毅這小子一直反對。不如把蒙毅殺了吧!”胡亥大怒,遂殺掉蒙毅,蒙恬随即也服毒自殺身亡。

《史記》記載了蒙恬臨死前的情景——蒙恬長歎道:“我怎麼就得罪了上天,竟落得個無罪而被處死的下場?”沉默良久之後,他又說道:“我的罪過本就該死。我修長城,從臨洮一直修到遼東,綿延一萬餘裡,這當中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就是我的罪過呀!”

所謂“地脈”,原指地勢,後被用作風水詞彙。挖斷地脈,就是壞了風水的意思。很顯然,蒙恬認為自己之是以死得那麼慘,是因為修長城破壞了國家的風水。

司馬光對此怎麼看呢?他先是引用了揚雄《法言》中的一段話——有人問:“蒙恬忠心耿耿卻還是被殺掉了,忠誠還有什麼用呢?”回答說:“蒙恬修長城,開山填谷,西起臨洮,東接遼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屍體卻有餘,蒙恬的這種忠誠是不足以輔助君王的。”

然後司馬光說:秦始皇禍害天下的時候,蒙恬心甘情願受他的驅使助纣為虐,蒙恬就是不仁不義。但是蒙恬懂得為人臣子所應遵守的道義,雖然沒有罪卻被處死,甯可去死也能保持忠心,沒有反叛,是以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我們再來看看真正的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說:我沿途實地考察了蒙恬修築的長城和邊塞堡壘,挖掘山脈、填塞深谷、貫通直道,這些都是大工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來就是勞民傷财、不拿百姓死活當回事啊。秦國剛剛滅掉其他諸侯的時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創傷累累尚未痊愈,百廢待興,而蒙恬身為名将,不在這時候盡力勸說秦始皇救濟百姓的急難,恤養老人、撫育孤兒,将精力用在為百姓創造安定的生活、休養生息上,反而阿谀奉承、迎合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暴行,去大規模地修築長城、大興土木,他們兄弟遭到殺身之禍,不是順理成章的事嗎?哪裡是什麼挖斷地脈的罪過呢?

南宋詩人劉克莊的看法,跟司馬遷完全一緻,他有詩雲:“絕漠功雖大,長城怨亦深。但知傷地脈,不悟失人心。”

綜合以上評價,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人(包括蒙恬自己),都認為蒙恬該死,并且該死的原因都指向了修築萬裡長城。但同樣說的是長城,理由卻有所差異。蒙恬認為自己該死,是修長城挖斷了地脈、得罪了上天,是迷信的說法,虛無缥缈。而其他幾人,則認為修長城的最大罪過,是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深重的災難。無疑,後者更符合現實。當然,蒙恬之是以要那樣說,一方面是自我安慰,另一方面也是推卸罪責罷了。

還是得說幾句司馬光。他老人家這回難得地在大方向上跟正常思維合拍,認為秦始皇禍害天下,蒙恬助纣為虐、不仁不義,死有餘辜。但他在表達完這個意思之後,卻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又絮叨了幾句,說蒙恬甯可去死也不反叛,是以也是很值得稱道的。這不是鼓吹、鼓勵“愚忠”嗎?他老人家的見識,也真的就到這裡了,翻來覆去都是站在最高統治者的立場上,宣揚儒家那一套虛僞的愚人說教。

而我的看法,跟上述觀點都不一樣。蒙恬為何死得那麼慘,揚雄、司馬光、司馬遷等人都說錯了。他不是死于修長城挖斷地脈,也不是因為荼毒百姓、作惡太多而遭報應,他隻是得罪了權臣趙高,并且由于跟扶蘇關系親密而被胡亥猜忌。假如蒙恬一開始就是趙高的狗腿子、胡亥的支援者,他再多修幾座長城、再多坑害n多百姓,照樣升官發财,至少不會死得那麼早。說到底,他是死于政治傾軋,是政治鬥争的失敗者,僅此而已。不要什麼事情都往“正義”上靠,不要總是想從曆史事件當中挖掘所謂的“教育意義”,如此解讀未免太牽強也太虛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