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前言:格奧爾格·布赫穆勒在一戰爆發後的頭一年半時間都擔任某要塞的炮兵營營長,當數以千計的将軍們被戰史完全遺忘,布赫穆勒獨享了--次大戰炮兵所有的榮譽,他的輝煌成就如獅心王查理率領十字軍東征般開創了--個全新的曆史時代,到1916年的時候,布赫穆已經成了德軍中知名的炮神,迅速地在東線穿梭于各前線中,以自己過人的天份組織一次又一一次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猛烈炮火,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一:炮兵戰術的革命

在漫長的要塞炮兵歲月中,布赫穆勒默默地不斷研究如何能最有效率地破壞敵人的要塞,不斷地學習終端彈道特性,讓他能夠清楚地知道某種目标在某種作戰需求下需要哪一種彈藥,多少數量來對付特殊的目标,布赫穆勒清楚地知道各型榴彈炮的彈道特性,他發現德軍的210榴彈炮碎片常常會向後飛,是以他絕對不會拿來射擊任何靠近步兵的目标,他發現速射炮要準确地擊中敵人炮兵陣地是如此困難,但高射速最适合用來發射大量的毒氣彈成為最有效的反炮兵武器,英法兩軍把速射炮拿來對付步兵目标,而把重型火炮拿來執行反炮兵戰鬥,而布赫穆勒的做法正好相反。他把原本步兵師中的速射炮集中起來,放在步兵軍管制下執行反炮兵任務,而把所有大小榴彈炮通通疊到步兵師手中,來執行火力支援。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對于各種火炮特性的了解,讓布赫穆勒可以發展出與各國過去炮兵戰術完全不同的炮兵戰術,1916年11月1日,布赫穆使用了156門火炮、49門迫炮進行5小時15分的炮擊來支援第121步兵師進攻,5個月之後,1917年4月3日,布赫穆則用300門火炮、100門迫炮密集射擊5小時45分,來支援第1步兵師發動攻擊。除了有效地組織師級攻勢,布赫穆都能夠有效地組織兩個步兵軍以上的攻勢;,1917年的裡加之戰中,布赫穆成功地一-口氣組織第8軍團轄下的13個步兵師火力,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地方為德軍帶來勝利,布赫穆勒的成功常常被誤解他大量使用爬行彈幕,雖然這是他常用的戰法,但并不足以解釋他驚人的成功。英軍在1916年7月的索姆河會戰大量使用過爬行滾動彈幕但都不曾這樣地成功,而布赫穆同樣大量使用箱型彈幕、固定彈幕卻造成了驚人效果,是什麼原因可以讓布赫穆勒可以在正确的時間.正确的地點運用正确的戰術?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這樣的能力來自于他對純粹炮兵技術以外知識的了解,對人類心理學的了解讓他發現到爬行彈幕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步兵與彈幕間的距離縮短到極限,布赫穆勒就花了很多時間讓炮兵與步兵溝通,讓彼此間産生強烈的信心。此外也花了相當時間找出最有效的火炮與引信以及讓近彈減少到最少的方法,以讓誤傷的機會減到最低。同時他也說服了步兵指揮官勇敢地率領步兵部隊緊跟在彈幕後方50米之内。布赫穆勒親自向每位參與進攻的步兵、炮兵軍官甚至是排長清楚地說明炮兵計劃中的各個細節,希望達成的效果,以及在每個階段聯絡的信号,聯絡官和前進觀測官的位置與職責。更重要的是,在簡報之後他會留下大量的時間來雙向溝通,讓所有人都有機會發問,直到每個人都清楚什麼事情會發生為止。布赫穆勒技巧高超的炮手的名聲讓步兵們更信任他。德軍東線的指揮官都知道布赫穆勒以前說過的就算數,是以大家都充滿信心地緊跟着炮火前進,他們知道布赫穆勒已經幫他們準備好了勝利。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由于當時德軍還沒有設立步兵軍層級的炮兵指揮官,是以也沒有人會反對布赫穆勒的做法。而同樣由于沒有高曆級的炮兵指揮官,德國炮兵們很習慣以任務導向的方式,以任務編組來滿足各種計劃需求。另外在西線三年的壕溝苦戰後,德軍的前線指揮官」制度讓炮兵營、連級指揮官常常全權負責某個區域中全般火力計劃,并且直接對師長提出各種作戰建議。在1916到1917年間由于西線靜止的戰況,很多步兵師的炮兵團指揮機關被抽離了出來,許多要塞炮兵團隻剩下一個空架子,這些有将無兵的機關讓布赫穆勒有足夠人力組織各種任務編組,當攻擊發起時,布赫穆勒安排了4位師炮兵旅長及完整的幕僚群來指揮,下轄11個炮兵團指揮部、40個炮兵營指揮所及126個炮連。在第二線的第30步兵師炮兵旅旅長在戰鬥中負責管制所有的反炮兵戰鬥,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負責縱深炮兵戰鬥任務的火炮再分成兩群,各由一個團級指揮部指揮,其下再由營級指揮所指揮,而每個營級指揮所負責--個指定的地段;每--個營級指揮所指揮由相同武器所組成的部隊,而每一個團級指揮部則擁有各種不同的武器。而負責反炮兵戰鬥的部隊大部分由速射炮組成,但也擁有部分100毫米加農炮與重型榴彈炮;支援步兵的機關主要由150毫米與100毫米加農炮重榴彈炮組成,但也有一些速射炮與210榴彈炮組成,而所有由6門m1896野戰炮組成的炮連被配屬給第一線的步兵團擔任伴随炮兵,而第一線步兵師各另外獲得--個步兵炮連的加強。雖然各種任務編組有着不同的名稱,但這些任務編組卻不限制隻能從事原本指定的任務,甚至在不同階段、每個機關都有不同的任務。。

二:格奧爾格·布赫穆勒的炮擊戰術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炮擊攻勢通常有3小時40分鐘,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長10分鐘,狠狠地打擊敵人的前哨據點,使用毒氣混合高爆彈攻擊已知的敵軍炮兵陣地,使用高爆彈射擊敵軍的指揮所、觀測所,電話交換中心及後方的營舍,第二階段75分鐘,所有的ika與炮兵機關集中火力射擊敵軍炮兵,達到兩個炮連對抗一個炮連的火力密度,主要發射的彈藥包括藍十字與綠十字光氣彈,而迫擊炮繼續射擊敵軍第一線掩體并在無人地帶開拓沖鋒道,第三階段90分鐘,炮兵把炮口轉回到步兵目标上,尤其特别針對敵軍的堅固據點、機槍巢、側防機關等,為了避免敵人炮兵從第二階段的毒氣攻擊中恢複,持續向敵人炮兵陣地射擊瓦斯彈,以維持足夠的瓦斯濃度,第四階段與第二階段操作是一樣,,不同的是隻持續15分鐘,用意除了持續對敵軍炮兵施加壓力外,目的是讓敵人以為步兵開始攻擊而離開掩蔽部進入射擊位置,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第五階段的最後10分鐘德軍炮兵開始進行爬行彈幕射擊,而所有中、重型迫炮則把炮口轉向敵軍第一線陣地後方進行阻絕,而一半的炮兵機關也加入「爬行/滾動彈幕」射擊作業,讓德軍反炮兵射擊的密度下降到兩門火炮對一個敵軍炮連。爬行彈幕主要由高爆彈構成,而德軍步兵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地接近彈幕,有時候德軍會在步兵攻擊波前方600米處發射由「藍十字」與高爆彈組成的第二道爬行彈幕,以兩道彈幕的方式掩護步兵前進。但無論如何隻要步兵進入到彈幕600米範圍内,炮兵即禁使用毒氣彈。那些彈幕與步兵無法消滅的目标,則由陪同步兵的前進觀測官利用電話與位于射程内所有的炮兵機關觀測連絡,以集中火力掩護步兵團前進,爬行彈幕掩護步兵深入到敵陣後方6~7公裡處,這樣的深度包括了敵軍第一、第二抵抗線,以及大部分的敵軍炮兵陣地。當炮兵達射程極限,部分的炮兵機關就會開始向前推進占領新的陣地,其餘的火炮則作為預備隊,或直接移轉到其他作戰方面去。

當炮兵開始前進,意味着壕溝戰的僵局已經打開,所有臨時編組的火炮都歸建原機關,而各個炮兵營則依據目前戰況發展編組各個戰鬥群,師長把他手下的建制火炮與其他加配屬到他師中的火炮分成了三個群,第一群與第二群都由兩個野炮營及一些重型榴彈炮連組成,負責直接支援帶頭前進的兩個步兵團,第三群則包括了所有剩下的建制火炮及所有前來支援的各式口徑火炮,由師長直接控制以應不時之需。如果所有炮擊都按照布赫穆勒原訂計劃執行的話,這樣的攻擊将包括了中和、摧毀.震撼等多種炮兵效果。沒有一種效果會是完美的,總會有些事先沒有發現的敵人炮兵陣地,總會有些敵軍指揮官不會上當,也總會有些怎打也打不到的敵人據點,布赫穆勒巧妙地把各項因素整合起來,雖然沒有任何一項是完美的,但是整合起來的威力加上受過良好訓練的步兵配合,就組成了戰場上無敵的力量。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精良的步兵是布赫穆勒炮兵作戰最重要的關鍵,德軍步兵不僅受過專業的訓練,手中更有各式各樣的武器可以對付敵軍的孤立據點或機槍巢,如果一切作戰計劃都能順利執行,步兵們将在攻擊發起後數個小時内掃平敵人炮兵陣地,是以德軍炮兵隻需要中和敵人的炮兵,而不需要費力去摧毀他們,隻需要利用彈幕暫時性地讓敵軍失去戰鬥能力,接下來步兵就可以自行把這些障礙給排除掉,.布赫穆勒戰術的核心是想辦法讓敵人的炮手與步兵盡量長時間躲在掩蔽部裡面。在第一階段10分鐘射擊暫歇時沖向炮位的敵軍炮手會陷入第二階段更強烈的炮火中,同樣在第四階段就射擊位置的敵軍步兵會在第五階段身陷彈雨之中,而那些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的幸存者會更傾向于躲在掩蔽部而非就戰鬥位置,

布赫穆勒戰術所造成的摧毀效果與其它利用相同火炮數量射擊的效果并沒有不同,但與前人不同的是,之前的戰術強調集中更多的火炮全面性摧毀,是以雖然用長時間進行準備射擊,但往往剩下少數幾個的據點也可以讓整個攻勢毀于瞬間,是以布赫穆勒不打算摧毀敵人,而是讓敵人防禦失去平衡,經過短暫而密集的準備射擊,總是可以除掉相常數量敵軍機槍巢,讓步兵找到--條安全的路徑,一個據點被除去就可以讓鄰近的據點失去側面掩護,一門迫擊炮被除去就會出現幾處安全的窪地,隻要敵人的防禦系統上出現了漏洞,德國步兵就可以見縫插針,讓整個防禦體系瓦解,當德軍步兵快速滲入敵軍陣地時,殘破不堪的敵軍指揮、通信系統通常會造成更大的混亂,當上級找不到下級、電話時通時不通的時候,嚴重的混亂常會導緻有組織抵抗的瓦解

三:法軍的反制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布赫穆勒讓西線上的德軍史無前例地接近最後勝利,受到布赫穆勒支援的德軍步兵師第一次走過敵人陣地,殲滅一個又一個敵軍步兵師,布赫穆勒的成就并非無懈可擊的,布赫穆勒的戰術非常強調緊密配合的節奏感一在步兵前進的時候中和敵人炮兵,準确地依照步兵攻擊速度推動彈幕,在敵人炮兵從震撼中恢複前由步兵占領敵軍炮兵陣地,戰場上的殘酷讓失敗的一方更努力去找出布赫穆勒戰術的破綻,法軍發現隻要打亂這個節奏就可以讓攻擊的力道大幅減弱,隻要把大部分的兵力轉移到後方陣地中,讓主抵抗線距離第一線陣地4到5公裡之遠,避免面對德軍滲透戰術時狼狽不堪的窘境,把大部分主抵抗線構築在反斜面上,讓德軍迫擊炮因射程不足而打不到、速射炮仰角不足也打不到。在主抵抗線前方3,000米地帶中構築了一系列由步兵與機槍組成的堅固據點,這些據點多構築在第一線陣地後方山脊與下一道山脊間的前斜面上,并不是用來抵擋德軍攻勢的,他們的功能一方面是掩護第--線前哨後退,另一方面則是讓德軍進攻部隊前後分離。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據點防禦陣地的前方數百米則是一系列的前哨陣地,每個前哨陣地由一個排或半排據守,前哨陣地中的據點并不需要去阻止德軍的突破,最大的目的在于限制德軍的行動自由。這些陣地多半構築在反斜面上,是以德軍很難觀測到或用炮兵火力摧毀他們,而這些隐藏在反斜面的前哨陣地常常可以用火力突襲德軍的側面,每當德軍試圖接近時都會發現自己陷于機槍交叉火網中,而法軍第一線陣地則由兩三人組成的前哨據守,這些戰鬥前哨的任務僅是監視敵軍動向,無需射擊甚至無需抵抗,隻需要在德軍步兵開始發動攻擊後利用火箭、信号彈等方,這些戰鬥前哨的任務僅是監視敵軍動向,無需射擊甚至無需抵抗,隻需要在德軍步兵開始發動攻擊後利用火箭、信号彈等方式通知後方,就可以從第一線陣地中脫離,法軍不僅改變了步兵陣地位置,也改變炮兵陣地位置,當時法軍标準的戰術中炮兵陣地通常距離第一線陣地3到4公裡,以便讓火炮射程可以延伸到德軍陣地内4公裡處,法軍把炮兵搬到了主抵抗線後方,距離無人地帶五公裡遠。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炮兵陣地大幅後退的結果就是法軍火炮很難打到德軍的壕溝,但好處是在大部分德軍速射炮與輕榴彈炮的射程之外,并受到地形的保護,德軍的汽球還是聲音、火光觀測站,都很難找到法軍炮兵的位置。,過去由于法軍炮兵害怕誤傷友軍,是以隻要德軍能夠秘密接近法軍第一線陣地一愈接近愈好一就不會受到法軍炮兵危害。但是因為法軍哨兵早就從第一線陣地中離開了,法軍炮兵根本是朝着第一線陣地猛打,而德軍的準備射擊則根本是撲了個空。德軍把彈藥射向空無一人的法軍戰壕,浪費了大量的瓦斯彈在早就被法軍放棄的炮陣地上,當德軍步兵迅速地通過了空空蕩蕩的法軍第一線陣地後,發現自己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環境,由于法軍事先已經在交通壕中安置障礙物,德軍步兵無法利用法軍交通壕前進,但若是直接通過開闊地,又成為法軍的活靶,當德軍步兵翻過第--道山脊後馬上撞進入了法軍的前哨陣地,這些前哨陣地雖然稱不上堅固,卻讓德軍步兵與掩護彈幕脫離,等到步兵們好不容易用手中的武器消滅這些法軍前哨據點時,炮兵彈幕早就跑到遠方去了。現在德軍步兵隻能一步一步殺開血路。

炮兵戰術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爬行彈幕戰術技巧

當德軍進入據點陣地地帶後延遲的情形更為嚴重,德軍步兵機關試圖在沒有炮兵掩護下攻擊法軍主抵抗線,而結果可想而知。雖然小部隊滲透戰術讓德軍較不易被法軍炮兵損害,但他們還是處于極端不利的地位。在所有法軍火力全開之下,德國步兵還是發揮出他們高超的作戰技巧,一個接着一個消滅法軍據點,但立即全面性的突破已經是不可能的。當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原本位于後方的德軍炮兵與步兵預備隊依照原本計劃前進,但徒然是在法軍炮火下增加更多損傷。德軍在運動戰時最大的問題是嚴重缺乏馬匹,使得所有的炮兵機關無法同時運動,炮兵們必須等到先前移動的機關就定位後,才能讓馬匹回頭拖曳後面的機關。在最初對法軍主抵抗線攻擊的企圖失敗後,德軍指揮官讓部隊稍稍後退掘壕固守,并在炮兵支援下發動第二次攻擊,但是此時德軍炮兵有的已經離開原陣地了,而觀測上的困難讓德軍炮火的威力更是大打折扣,除了小部隊持續前進來替換精疲力竭的攻擊部隊外,大部分的德軍部隊攻勢已經結束了,

四:結局

在戰争的前幾年中,德軍在俄羅斯、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意大利戰場上都成功地打破陣地戰僵局,最後以運動戰殲滅敵軍。但是在1918年的夏天,德軍已經無力在運動戰中收拾敵人了,在嚴重缺乏補給、傳染病橫行、補充人力素質低落與内部不滿情緒高漲等諸多因素下,德軍再也不是大戰爆發時的那個無敵日爾曼陸軍。德軍參謀本部承認大勢已去,開始尋求和平,炮兵開始有機會好好去想想他們在過去的經驗中學到了什麼了,不過他們學到的教訓大部份取決于他們用怎樣的觀點去看待經驗,而非完完至至來自于事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