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簡史(33)晉穆帝司馬聃——風流東晉啟動,桓謝出場

作者:映像思維
皇帝簡史(33)晉穆帝司馬聃——風流東晉啟動,桓謝出場

姓名:司馬聃(dān);

生卒時間:343年-361年。享年18歲,這司馬家的皇帝一個比一個短命;

在位時間:17年;

出身:司馬炎的曾孫,上一任皇帝司馬嶽的長子;

如何上位:以太子身份繼承皇位;

如何死的:病死

帝号含義:晉穆帝,穆是一個很古老的号,《谥法》曰:布德執義曰目;這麼一個皇帝用這個字,明顯有點亂套。

年号含義:永和、升平,這都是祈願和平的詞,可見當時當權者的主流意識不是北伐中原,而是和平自保。

主要輔助大臣:桓溫、殷浩、何充、庾冰、蔡谟、司馬昱;

生平:

司馬聃的一生是默默無聞,沒有什麼特别的政績和表現。基本都是幾個名臣、名人在表演各自的能力。最矚目的當然是普通群眾人心所向的北伐行動,這種行為終其東晉一朝,就沒有停止過。後來謝家主理朝政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北伐,甚至謝安憑借“淝水之戰”一戰成名,從此留名青史,并且導緻前秦帝國崩潰。但始終因為東晉實力不足,而且江東本土人士并不熱心北伐收複中原的偉大事業,是以無法舉全國之力完成統一。這也是門閥政治體制下的結果。

皇帝簡史(33)晉穆帝司馬聃——風流東晉啟動,桓謝出場

朝廷是各大家族和勢力互相制衡構成的一個比較穩定,無法激進的體制結構。北伐,也就隻能用來說說而已,用來給那些所謂名士、清談家作為談資和詩歌辭賦的主題。

是以這是一篇離題萬裡的文章,将司馬聃的簡史,寫成了桓溫的簡史,如果以後寫桓溫,都不知道寫那方面好。一個一歲登基,剛成年就去世的皇帝,也确實不知道能寫什麼,能對曆史有什麼影響,是以隻能寫當朝的大臣、權臣。

司馬聃過早去世,無子繼承皇位,将皇位傳給了堂弟司馬丕。司馬丕在位四年後,因為追尋長生不老,可能是服食了當時剛發明的興奮劑“五石散”中毒而死,年僅二十五歲。

然後皇位傳給他的弟弟司馬奕,23歲登基,6年後即371年,被已經成長為權臣的桓溫所廢,成為東晉第一個廢帝。桓溫擁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是司馬聃的叔公,年齡較大,52歲登基,當年就去世,在位不到一年。

司馬昱死後傳位給他的第六個兒子,司馬曜,是為晉孝武帝,10歲登基,在位時間24年,享年34歲。下一篇我們就看看這個稍微長命點,而且在位時間這麼長的皇帝,谥号還有個“武”的皇帝有什麼故事。

主要施政政策及對王朝的影響:

一、桓溫收複蜀地:

東晉名人、文武雙全的大帥哥、驸馬爺、安西将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甯六州諸軍事,并領護南蠻校尉——桓溫,坐鎮荊州重鎮,練成精兵幾萬。

皇帝簡史(33)晉穆帝司馬聃——風流東晉啟動,桓謝出場

桓溫在看到蜀地的成漢政權腐敗無能、皇帝李勢荒淫無道,不思進取的局勢後,有了揚名立萬、建功立業、光大恒家門楣的心思。

是以于346年上表朝廷,請求收複蜀地,為東晉朝廷收複故土。但當時朝廷從未有過這種瘋狂的想法,大家一直都認為,能江東立足,平平安安,不被北方的那些少數民族政權盯上、又來攻打就已經非常好了。那裡還敢奢想去攻占别人的地盤。可見桓溫的見識、膽量、能力、戰略意識都是一流,怪不得能成為曆史名人和牛人。

在這種情況,桓溫不等朝廷回複,便與征虜将軍周撫、輔國将軍司馬無忌等人,率一萬精兵西進。比諸葛亮劉備入川時還少人,桓溫的戰略是輕兵突進,速戰速決。二月出兵,桓溫親自帶兵沖鋒,三戰三勝,三月份就兵臨成都城下。最後攻入成都,成漢被滅,成漢政權的皇帝李勢在逃跑後又回來投降,被送往健康交給朝廷處置。

桓溫是以戰名動天下,以滅國之功,被封為征西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随着桓溫的強勢崛起,也讓王家、庾家等大家族開始忌憚。擔心以後桓溫會取他們而代之,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估計人的野心都很容易被人看出來,後來桓溫果然就是曹操一個,桓溫的兒子就篡了司馬家的帝位。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司馬家的皇位怎麼來的,就怎麼給出去,這曆史真的讓人唏噓不已。

桓溫并非出身當時的頂級大家族,隻是一般官僚之家而已。他父親是追随司馬睿到江東建立政權的人之一。到江東後,刻意經營、結交名士,慢慢才有了一定的名氣。成為當時所謂的“江左八達”,就是像竹林七君子一樣,整天喝酒耍酒瘋,赤身裸體、高談闊論,天天吆喝着收複中原的憤青。在司馬睿對抗王敦之亂時候,有機會為司馬睿出謀劃策,從此進入權力圈,才有了桓家的崛起。

桓溫在這種算是書香世家出生,從小就聰明過人,有一定的才氣、從小就名揚江東,長大後更是能文能武。但也有行為放蕩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賭博成瘾,到處欠債。他父親在蘇峻之亂時被殺,他15歲便親手手刃仇人複仇成功,讓人刮目相看。

但那時已經是家道中落,據說有一次母親病重,沒錢買藥,隻好把弟弟抵押在藥材鋪才買到藥。也正是從這時候起,桓溫才真正成長起來。後來更是娶南康長公主為妻,成為當朝皇帝司馬聃的姑父,成為皇家的人。是以他才有機會從王家、庾家、司馬家壟斷的官場上脫穎而出,擊敗衆多大家族子弟,獲得鎮守荊州這個戰略重地的位置,并掌握東晉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桓溫在荊州苦心經營,不但收複蜀漢,還三次北伐中原,曾經收複洛陽,也曾要求朝廷遷都回去,但沒有人聽他的。桓溫後來成為權臣,為他兒子篡位奠定了基礎,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從來都不假。

二、東晉多次北伐,曾經收複洛陽:

1、349年,褚裒(chǔ póu)率軍北伐:

褚裒是司馬聃的外公,褚家也是原來中原的名門世家,時代為官,其父官至武昌太守,牧守一方的諸侯。褚裒在司馬聃登基後,因為他極力避嫌,不願意入朝為官,而是要求鎮守藩鎮,要到地方去。是以被封為都督徐兖青揚州之晉陵吳國諸軍事、衛将軍、徐兖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也是一方諸侯了。

皇帝簡史(33)晉穆帝司馬聃——風流東晉啟動,桓謝出場

349年,北方的是石勒取代劉淵的“漢趙”政權後建立的史稱“後趙”的政權,這時南方的東晉沒有改朝,北方已經是第二個朝代了。

這一年後趙的第三任皇帝石虎去世,内部因為争權,引發激烈鬥争。是以東晉決定乘機北伐收複中原。龜縮在江東這麼多年,終于有勇氣第一次北伐了。估計也是因為看到3年前桓溫輕松收複蜀中有關。是以朝廷授予褚裒征讨大都督,監督徐、兖、青、揚、豫五州的各種軍務。率領三萬軍隊,直接開赴彭城。也不知道是褚裒不善軍事還是運氣不好,還沒有打下什麼城池,就被後趙的兩萬騎兵給打得大敗而回,軍隊死傷慘重。還導緻準備跟随褚裒移民江東的十幾萬流民死傷無數,最後還是沒有移民成功。

東晉的第一次北伐慘告失敗。

2、352年,殷浩第一次北伐:

殷浩是官二代,其父官至豫章太守。自小聰明,能言善辯,是為江東名士。被譽為當時的清談家,口才十分了得。估計就像現在脫口秀表演者或者是辯論家一樣,可以到處和人辯論不落下風。因為他的特别喜歡老子,且善辯,世人都以為其是大才,被譽為唯一能夠和桓溫抗衡的人才。進而得到了司馬昱等高官的特别重視和特意的培養。但殷浩喜歡老子的無為學說,不願意為官,朝廷以為他是大才,多次下诏征召,他都不願意奉诏,最後由司馬昱勸了幾個月才出來。

皇帝簡史(33)晉穆帝司馬聃——風流東晉啟動,桓謝出場

就這樣一個清談家,沒有半點從政經驗,就因為到處發表言論、行為另類、清高,就被譽為大才,一出山就是揚州刺史,主政一方。這個時候的人才觀、選材方法還真是夠落後的,沒有科舉制的時代,人才選拔真的不太行。桓溫就很清楚這種人的能力,是以明知朝廷扶持他來對付自己,但桓溫卻不放在心上。

350年“後趙”被苻健消滅,成立了後來東晉主要對手——前秦。苻健的皇位後來被侄子苻堅搶去,也就是那個與謝安進行“淝水之戰”的那個苻堅。

桓溫看到北方改朝換代,是收複北方及洛陽的大好時機,是以多次要求北伐,朝廷因為害怕桓溫再立軍功,勢力膨脹,更加無法控制,是以一直不答應,後來桓溫甚至帶兵進駐武昌威脅朝廷。估計也是一半公心一半私心。公心就是北伐收複中原,那時所有江東有才之士的最大的願望,還記得陸遊的詩嗎?“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雖然這是後世才寫的詩,但在這個時候形容東晉人,也是再合适不過了。殷浩他們清談最多就是朝廷什麼時候收複中原,為什麼不行動等這些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桓溫的對頭人,殷浩隻能上表要求帶兵北伐。但作為一個清談家而不是實幹家,帶兵打仗談何容易,這簡直就是将軍國大事當兒戲。沒辦法,形勢所迫,不行也要上。殷浩隻能命淮南太守陳逵、兖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将軍謝尚和北中郎将荀羨為督統,具體負責北伐的軍事行動。當進軍到許昌的時候,偏偏這個謝尚不給力,沒有安撫好已經投降的後趙的将領張遇,導緻張遇又反叛回去了。并且占據了許昌和倉垣,威脅到整個大軍的安全。謝尚嘗試進攻張遇被打敗,是以隻能退兵,無功而返。殷浩第一次北伐失敗,還好沒有造成重大的損失。

3、353年冬天,殷浩第二次北伐:

既然第一次因為運氣的問題導緻失敗,沒關系,再來一次就是了。于是,殷浩在第二年冬天,即353年,再次帶領七萬大軍北伐。這次安排的還是謝尚、張遇和姚襄(張遇和姚襄都是從後趙反叛過來的,上次張遇反來反去,這次還是在東晉陣營)執行具體的軍事行動,還是用上次的路線,先到許昌。但到了許昌後張遇不知為什麼又反叛了,估計殷浩是充分發揮清談家的本色,充滿理想主義,到處亂指揮,為人苛刻。還是謝尚忠心,看到張遇反叛後再次發兵攻打,還是大敗而歸,殷浩隻好又退兵。然後姚襄又反叛,真是見鬼了,除了謝尚個個都反叛殷浩。這時殷浩害怕被殺,丢下辎重奪路而逃,在姚襄的攻擊下,士兵傷亡大半。第二次北伐完全失敗,仗還沒怎麼打,敵人還沒有見到,自己就損失了大半軍隊,這殷浩還真不适合領軍打仗。

是以,桓溫上表譴責殷浩,說他沒能力、沒責任心、膽小怕事、連已經投降的将領都不會安撫,未戰先逃等罪名,要求誅殺殷浩以示朝廷法度,就算不殺也應将他流放。後來朝廷迫于壓力,隻能将殷浩廢為庶人,流放處理。一旦清談家做大事,下場往往就是這樣。

4、354年二月,桓溫第一次北伐:

既然桓溫的對手都倒台了,自然就輪到桓溫出場顯示實力了。354年,桓溫親率四萬歩騎,從江陵出發,經襄陽到武關,經曆多次血戰,成功攻入關中,兵臨長安城下。因為後方太遠,嚴重缺糧,原本桓溫計劃趁着麥子成熟,就地收割麥子作為補充。但被苻健識破,苻健下令采取堅壁清野的政策,燒到或提前收割麥子,導緻桓溫無法獲得糧食補充,隻能退兵回江陵。因為漢民百姓投靠,撤退時帶着幾千戶的南遷百姓,無法快速撤退。導緻後退途中被苻健派騎兵攻擊,死傷甚多。桓溫第一次北伐同樣失敗。

5、356年七月,桓溫第二次北伐:

這一年,桓溫多次要求朝廷遷都洛陽,但朝廷沒有人回複他。後來朝廷拜桓溫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全權負責北伐事宜。7月,桓溫再次帶兵北伐,從江陵出兵,目标直指許昌和洛陽。八月達到洛陽南部,遇到姚襄正在圍攻洛陽。姚襄知道桓溫來後,就撤去包圍,轉而與桓溫對峙。桓溫親自披甲督戰,大破姚襄,桓溫然後攻入洛陽,完成收複舊都的曆史使命。

但這時的洛陽,其實也就是一個象征之地,繁華的洛陽早在這麼多年的戰亂中衰敗,根本無法為桓溫的大軍提供給養,更加無法在這裡建立基地,發展勢力。因為除了沒人沒糧外,還要面對各種少數民族勢力的攻擊,最強大的就是苻堅的氐族建立的前秦帝國,是以桓溫在修複和拜祭先帝皇陵後,就班師回朝,雖然沒有得到什麼實際的利益,但還是為桓溫帶來了超高的人氣和威望。

6、369年四月,桓溫第三次北伐:這一年,距離上次北伐已經13年,東晉内部雖然還算平穩,各方勢力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皇帝司馬聃已經死了好幾年,皇帝都換了兩個了,這時的皇帝是司馬奕,司馬聃的堂弟。

這次桓溫還是親率步騎五萬,與江州刺史桓沖、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這次換了一個對象,不伐前秦洛陽,而是伐前燕的國都邺城,也就是慕容家的朝廷。這次桓溫就是在一個叫枋頭的地方,被慕容垂擊敗,損失三萬人後敗退回家的。這個慕容垂可是不簡單,在前燕被苻健攻滅後投奔苻堅獲得重用,後來在淝水之戰後又建立一個後燕國,也算是一個開國之君。

對曆史的影響:

自從西晉滅亡後,北方大地是群雄并起,各方勢力紛紛登場,從劉淵的漢趙到石勒的後趙,然後是前秦與前燕并立,後來前秦滅了前燕,前秦又與後燕共存,之後還要北燕南燕、後秦西秦、南涼北涼等大小不同、存在時間長短各異的政權。反而是東晉,憑着長江天險的保護下,内部各方勢力比較均衡的情況下,大概和平了幾十年。直到後來被恒家所篡,建立恒楚為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