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帝王 晉穆帝司馬聃

作者:車來車

晉穆帝司馬聃(dān)(343年——361年),字彭子,東晉第五代國君,晉康帝司馬嶽之子,母褚蒜子。344年司馬嶽死,司馬聃即位,時年僅2歲;由于年幼而由母太後褚蒜子掌政,并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後改由蔡谟與司馬昱輔政。司馬聃在位期間東晉雖然北伐失敗,但是由于桓溫消滅了在四川立國的成漢,并且于356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為糧運不繼而撤退,但東晉的版圖仍然有所擴大。 361年司馬聃死去,在位17年,病死,終年19歲。谥号:穆皇帝,廟号:世宗,葬于永平陵(今江蘇省江甯縣西北幕府山南)。

曆史上的帝王 晉穆帝司馬聃

由于晉康帝早逝,是以兩歲的幼子司馬聃繼承帝位,是為晉穆帝,褚蒜子晉升為皇太後,由于晉穆帝年幼無法執掌國政,是以在朝臣的要求之下,暫由褚蒜子垂簾聽政,由褚蒜子抱着年幼的晉穆帝坐在禦座上,面前垂下一重白色珠簾面聽大臣上奏國事。

曆史上的帝王 晉穆帝司馬聃

《晉書》沒有講司馬聃有什麼不良嗜好,也沒有講皇帝死前有什麼先兆,皇帝說死就死了。八卦的史書竟然不講八卦事,再加上這事發生在政治惡鬥十分激烈的東晉時代,就顯得更加蹊跷了。

換上新皇帝的第一年,桓溫上了一道奏章,提議中央政府遷回剛剛被桓溫收複的舊都洛陽。洛陽這時早已成為東晉與北方各國拉鋸的地帶,一會兒屬你,一會兒屬我,幾經屠城之後,早已萬物蕭條,百姓星散,這時遷都洛陽,是極其不合适的,畢竟首都不是将軍的中軍帳,打到哪裡,安營紮寨在哪裡。如果遷都成功,整個中央都要依賴桓溫的軍事保護,王朝就要受制于桓氏家族。但是朝廷裡沒人敢提出異議。雖然王述說明同意遷都的理由,但這個理由畢竟過于不負責,不能作準。

皇帝之死和桓溫遷都,兩件事看起來沒有瓜葛,但聯系起來,意義就多了。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看看司馬聃到底怎麼死的:

第一種可能是桓溫做的手腳,這個可能性很小。桓溫雖然是前任皇帝的女婿,但勢力還沒有到達中樞,更何況宮闱。而且桓溫作為既得利益者,皇帝換人,朝中勢力重新洗盤,對他也沒有什麼好處。

第二種可能是朝廷權臣政變,這個可能性稍高。小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剛好是桓溫勢力崛起的黃金期,皇帝不可能不受桓溫的影響;另一方面皇帝的獨立執政,等于削減了朝臣權力。但這個理由也講不通,因為如果朝臣真有這心思,其後也不必立個20歲的司馬丕繼任,幹脆再立個兩歲的小王子更省事。

第三種可能就比較複雜。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大臣請皇帝決策,奏章其實是過場,一定需要事先的溝通,桓溫的動議,其實是摸新皇帝的底牌,給新皇帝難堪。

兩相比較還是朝臣動手的可能性高:第一,如果是桓溫動手,那麼以他的性格,他不會一下子就提出動議,顯得自己巴不得前皇帝早死似的。第二,桓溫這麼早就提動議,顯得他對新皇帝沒有什麼信心,而且他對前皇帝之死也有點小道消息,擁護新皇帝的人,一般跟前皇帝之死脫不了幹系,是以如果有人膽敢公然反對桓溫,那麼他就可以借題發揮,追究司馬聃之死,甚至可以“清君側”(後來,這個皇帝沒當多久,果然被桓溫給廢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