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功
1935年,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啟功被解聘。理由是:“中學還未畢業就教中學,不夠資格。”
啟功很是灰心,覺得自己的教學能力比别的老師還要好,而且盡心盡力地工作,教出來的學生也非常優秀,為什麼就因為沒有一張紙而被擋在學校外面。
他卻不知道,好運正等着他。
陳垣(坐)與啟功
國學大師陳垣,時任輔仁大學校長,他知道啟功的遭遇後,對啟功說:“當不成中學老師,就來大學當老師吧。”
為什麼以嚴謹治學态度而聞名于世的教育家陳垣,會如此“草率”地做出這個決定?
其實并不草率。因為自學成才的陳垣更注重一個人的實際能力,他了解啟功,認為啟功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老師。
啟功出生于清朝皇族一個沒落的家庭,雖然中學時學習成績很好,但由于家境困難,不得不辍學回家,他在私塾中任過教,而且一直自學古典詩詞,堅持不懈地寫作。
1933年,啟功家的世交傅增湘先生拿着啟功的作業去見陳垣,意在給潦倒的啟功找點謀生的機會。陳垣認真閱讀後,認為啟功的文章與書法都很不錯,答應馬上見面。
見面後,陳垣詳細詢問了啟功的情況,特别是教私塾的經曆。
不久之後,啟功被陳垣介紹到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教一班的“國文”。
此時,他對啟功還不是很放心,于是不厭其煩地講述自己的教學經驗,諄諄告誡啟功:
一、教一班中學生與在私塾屋裡教幾個小孩不同, 一個人站在講台上要有一個樣子。人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可對立。 二、萬不可有偏愛、偏惡,萬不許譏诮學生。 三、以鼓勵誇獎為主。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或成績不好的,都要盡力找他們一小點好處,加以誇獎。 四、不要發脾氣。你發一次,即使有效,以後再有更壞的事件發生,又怎麼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發了脾氣之後無效,又怎麼下場?你還年輕,但在講台上即是師表,要取得學生的佩服。 五、教一課書要把這一課的各方面都預備到,設想學生會問什麼。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們也不看,要改重要的關鍵處。 七、要有教課日記。自己和學生有某些優缺點,都記下來,包括作文中的問題,記下以備比較。 八、發作文時,要舉例講解。缺點盡力在堂下個别談;缺點改好了,有所進步的,盡力在堂上表揚。 九、要疏通課堂空氣,你總在台上坐着,學生總在台下聽着,成了套子。學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業,或看小說,你講得多麼用力也是白費。不但作文課要在學生座位行間走走,講課時,寫了闆書之後也可下台看看。既回頭看看自己闆書效果如何,也看看學生會記不會記。有不會寫的或寫錯了的字,在他們的座位上給他們指點,對于被指點的人,會有較深刻的印象,旁邊的人也會感興趣,不怕來問了。(啟功:《夫子循循善誘人——陳垣先生誕生百年紀念》)
啟功住《浮光掠影看平生》書影
啟功聆聽教誨,認真地教學。在這個過程中,陳垣繼續不斷地與啟功交流,以此獲知啟功的工作進展。他也從其他老師及學生處了解情況,甚至親自去聽課,以此判斷啟功的教學效果。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啟功已成為優秀的中學教師!
同時,陳垣有意識地将啟功與一些大學老師做比較,認為啟功在學識上并不遜色,而在教學上,啟功深得自己真傳,更有許多可取之處。
陳垣當時已是德高望重的學術大師和多年的學校校長,但他始終堅持親自教學。“重視學生們的基本功——閱讀寫作。他不但在各大學曆史系任專業課,他還以六七十歲高齡的老校長,在輔仁為大學一年級學生教國文,講解閱卷很認真。這一面是訓練學生們打基礎;一面也為部分教師重視大一普通國文樹立榜樣,以身作則帶動大家。”(陳述:《回憶陳援庵老師的治學和教學》)
史學家、教育家陳垣
他非常重視大學一年級的教學工作,認為聘用啟功,一方面不埋沒啟功自身的才華,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們找到一個合适的老師。
就這樣,啟功成為大學老師。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努力工作,在學術及教學上同時提高。當然,他仍然要不斷地受到陳垣的“監督”。
晚年的啟功曾這樣回憶:“陳老師對各班‘國文’課一向不但是親自過問,每年總還自己教一班課。各班的課本是統一的,選哪些作品,哪篇是為何而選,哪篇中講什麼要點,通過這篇要使學生受到哪方面的教育,都經過仔細考慮,并向任課的人加以說明。學年末全校的一年級‘國文’課總是‘會考’,由陳老師自己出題,統一評定分數。現在我才明白,這不但是學生的會考,也是教師們的會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如果現在還問陳垣當時破格聘用啟功對不對?我們會很确定地回答:非常對。因為,啟功不僅成為大學裡的優秀教師,成為大學裡德藝雙馨的教授,而且被公認為著名的教育家、書畫大師。
從這個事例,我們當有一些啟發:文憑、學曆固然是重要的門檻标準,而一旦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就會埋沒人才。
啟功書法
啟功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