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時,鄒全仁就與文房四寶結下不解之緣,“廢紙三千猶恨少,新詩半句亦矜多”。他的書法作品,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不僅陽剛雄厚,還剛中見柔,初步形成了飄逸俊秀、質樸達觀、精細儒雅的藝術風格。

鄒全仁的書法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人風格,不僅是清雅醇和,而且遒勁活潑,令人賞心悅目, 百看不厭。他特别強調從古代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營養來學習書法,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讀者可以從鄒全仁端莊秀雅、幹淨利落、中規中矩的字迹中看到一些古代名家的影子,如智永、趙孟頫的圓潤,歐陽詢的修長, 柳公權的嚴謹,董其昌行草的流利。可以說他的書法是吸納了傳統名家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書法語言。
鄒全仁的書法以楷書、行書、草書為主。他對結字十分重視,其楷書結構與“黃金分割率”相吻合。他深悟啟功“透過刀鋒看筆鋒”的精髓,不被刻痕與殘迹蒙住雙眼,失去鑒别能力,學會透過刻痕與殘迹,抓住碑刻書法原本的書寫特征與筆法原意,注重墨迹,主張用筆要自然。
對于草書創作來講字法是非常重要的,習草必先得草法。鄒全仁的草書主要是靠筆畫使轉軌迹來構成草書字法,點畫之中展現他的氣質。其書字字有差別,字字不牽連,定體有則,省變有源,草體而楷寫,法度畢具。他的書法作品在用墨上頗有意趣。看似自然無意,實則極具匠心,這便是一個書法家平素筆墨修為的自然流露。濃處厚而不肥,虛處似枯而腴。一筆墨,由濃而枯,是自然書寫的過程,而書中最虛的部分,虛中有實,自然靈動。虛實之間,整體感覺通透而不呆闆。這種用墨方法大大豐富了視覺效果。
此外,讀者能清晰地感受到鄒全仁書寫方式的靈活性,而非集字式的死闆,其字有古代名作的感覺,卻找不到酷似的用字。如果從技術層面分析,這其書寫狀态真實不虛,而非刻意求工的“創作”,是輕松自如的揮灑,絕無縮手畏腳的俗氣。
字如其人, 從鄒全仁的書法作品可以看出,其人秉性剛正,胸襟坦蕩,其書結體精嚴,筆力凝重,點畫出之自然,無矯飾之态。他常說習字靜心,心無挂礙,方能創作出精妙自然的書法佳作,這與武俠小說中“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的至高境界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
鄒全仁:筆名梓升,甘肅省蘭州市人,大學教育程度。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力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民革東城中山書畫院理事,山東省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刻藝術家協會會員,煙台市書刻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煙台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煙台市賞石研究會副秘書長。
鄒先生自幼喜愛書畫藝術,多年堅持臨池不辍,從二王、柳、顔、趙、啟功等諸家法貼入手,廣泛涉獵各種流派,汲取百家之長,書藝日漸成熟,尤其在研習啟功先生行、楷書方面,頗有心得。數十年來,鄒先生書法作品曾多次在部隊、省、全國大型比賽中獲獎。其中書法作品曾被美國、加拿大、南韓、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