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電影《金剛川》的朋友,應該還對下面這組鏡頭有印象,危急時刻,“喀秋莎”的火箭彈劃破黑夜,一舉端了美軍的陣地。看完電影之後回到家看到有人在網上問,“既然喀秋莎這麼厲害,為什麼不早點放?”,對于這個問題,簡單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時機問題,二就是太貴了。

當年被稱為“絞肉機”、慘烈的上甘嶺戰役中,因為我志願軍209團在反擊時多放了一次“喀秋莎”,還被軍長秦基偉批評了,說這一輪“喀秋莎”過去,就是幾百兩黃金啊!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喀秋莎”的故事。
開路先鋒——火箭炮
“喀秋莎”的本質其實是火箭炮,而火箭炮在陸地戰場上可以稱得上是“開路先鋒”了。火箭炮是一個大面積的殺傷武器,對付群體目标非常有效,一個火箭炮通常有好多個發射管,一排排一層層地排列起來,就好像一個運動自如的火炮群,一次性就可以發射10-20枚火箭彈,就像電影畫面中那樣,非常壯觀。
除了火力密集之外,火箭炮還射程遠,并且機動性很強,操作也簡單,是以,在大部隊發起進攻之前,通常會先用火箭炮發起一輪大面積的攻勢。還有就是,火箭炮一般是由汽車運載,打完了就跑,神出鬼沒,讓敵人摸不着頭腦。
戰争女神——喀秋莎
而在火箭炮“大家族”中,名氣最大的當數前蘇聯的“喀秋莎”。因為“喀秋莎”火箭炮火力兇猛,能夠在短時間内大面積消滅敵人的密集部隊,進而壓制敵軍火力和摧毀敵人的防禦系統。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大顯身手,令敵人聞風喪膽,被德國軍隊稱為“鬼炮”。
“喀秋莎”最初亮相在戰場上是在蘇聯衛國戰争時期,而對于“喀秋莎”這個名字的來曆,有很多種說法,但最普遍的說法是,出于極端保密的原因,連操作這種火箭炮的炮手都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隻能在炮架上看到印有俄文“k”這個字母(共産國際工廠的首字母),俄語音為“喀”,于是便用蘇聯著名歌曲中一位美麗姑娘的名字為它命名,親切地稱其為“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有哪些特點呢?首先,“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八條發射滑軌,一次可發射口徑為132mm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可達到8.5千米,可以單射,也可以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
“喀秋莎”火箭炮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大約需要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要7-10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總共有四大系列,分别是bm-8系列、bm-13系列、bm-30系列和bm-31系列,最為典型的是bm-13系列。
“喀秋莎”在二戰中赢得了蘇聯士兵們的廣泛好評和青睐,它曾在莫斯科會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也開啟了火箭炮大面積壓制敵方的時代,不愧是士兵心目中的“戰争女神”。
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次亮相
1941年7月14日,蘇軍大尉弗列洛夫率領指揮一個剛剛組建的炮兵連,抵達了戰場第一線。這個炮兵連裝備了七門新式火炮,這種新式火炮沒有人們熟悉的粗大炮管,看上去隻像是一排鐵架子。但是随着弗列洛夫一聲令下,這排看上去平平無奇的鐵架子,一下子就射出112發炮彈,一舉摧毀了德軍的一列軍用列車和交通樞紐站。德軍慌了神,立即把蘇聯紅軍使用的武器向希特勒做緊急彙報:“在俄國人的東方戰線上出現了從未見過的武器,擊中的地方,鋼鐵會熔化,土地會燃燒…….”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喀秋莎”
北韓戰争爆發,為了保家衛國,我國也以志願軍的名義被迫參加了這場戰争。當時,為抗美援朝戰場做出突出貢獻的有我志願軍的209火箭炮團。當時為了與現代化武器裝備的美軍抗争,我軍就用了蘇聯支援我們的“喀秋莎”。
209炮團下面有兩個營,在上甘嶺戰役中,面對武器更為先進并且霸有制空權的美軍,我志願軍打出了多次漂亮的反擊戰,而在幾次重要的反擊戰中就使用了“喀秋莎”這種火炮。
“喀秋莎”雖然威力很大,但是真正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完美使用起來并不容易,因為“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彈打出去的時候火光一片,目标很大,是以一旦發射炮彈以後就得趕緊轉移,否則敵人的炮彈就會接着打過來。
因為這個炮既先進又珍貴,是以火箭炮營都對她倍加珍惜和愛護。在209炮團,通常,每次用“喀秋莎”都是炮團的兩個營先後齊放,在關鍵時刻起關鍵作用。在對炮火使用上,炮兵非常注重邊用邊打邊改,讓敵人無法掌握我們的發射規律,“喀秋莎”狂飙過去,打出去的炮彈落下以後既爆炸又燃燒,這樣就能把敵人陣地上囤集的一些彈藥,或者通信器材什麼的都給燒毀。
是以,“喀秋莎”發射過去以後,能讓敵人的機關槍和炮兵在相當長的時間内都喪失還擊能力,是以在上甘嶺戰役上,我志願軍的炮是占絕大優勢的,也是以兩次反擊戰都取得了勝利。
是以,指戰員們真是格外珍惜這個火箭炮,“老大哥給的呀,價錢很貴,一個富農一年的家産,一發可就打沒了啊”這些話都常常挂在嘴邊。士兵們給“喀秋莎”取了個外号叫“嬌驕”,什麼說法呢?就是說它又“嬌貴”、又有“驕人”的戰績。
在反擊戰中,209炮團用“喀秋莎”進攻的時候用了兩個齊放,雖然痛殲了美軍,但是卻挨了秦基偉軍長的批評:“為什麼叫你們搞一個齊放,你們卻搞兩個啊?!”
戰士趕緊解釋說:“為了迷惑敵人嘛,讓敵人摸不着我們的炮火規律嘛!”
可是秦基偉還是對多打出去的炮彈心疼不已:“你看看,你看看,幾百兩黃金呐,都被你們打沒了!”
秦基偉一再訓示要選擇好發射陣地,掌握好發射時機,也要節約“喀秋莎”,但總而言之,上甘嶺戰役中我們的“喀秋莎”比一般的火炮更顯示了無比的威力。戰役全過程,發射了十次,發射炮彈2600多發,但是喀秋莎在志願軍缜密的設計和保護下分毫未損,齊射前就準備好了轉移的路線,專門為喀秋莎挖了轉移坑道,是以“喀秋莎”始終沒被敵軍擊中,發揮了它最大的優勢。
除了上甘嶺戰役以外,在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城反擊戰中,“喀秋莎”也充分展示了它的威力,在這次戰役中,“喀秋莎”共計齊射達69次,極大地支援了我志願軍的行動,是以每當步軍戰士看到“喀秋莎”在頭頂呼嘯而過的時候,都興奮地大喊“炮兵萬歲”,足見“喀秋莎”的威力。
“喀秋莎”後繼有人嗎?
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喀秋莎”這麼厲害,那之後還有沒有更牛的呢?當然有。
随着科技的發展,“喀秋莎”的性能也在不斷改進,前蘇聯在“喀秋莎”的基礎上又繼續研制了多種先進的火箭炮,僅20世紀50到60年代,不到十年的時間,蘇聯的軍隊就已經裝備了bm-14系列、bm-20系列、bm-21系列和bm-24系列等多種系列的火箭炮。
從40到80年代,蘇聯軍隊一直是全世界裝備火箭炮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軍隊。前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繼承了這一傳統,比較典型的有9k58型火箭炮,擁有更高的射擊精度、反應能力和作戰威力,之後典型的還有2013年推出的9m542式,最大射程可以達到120千米。
我軍的火箭炮研制技術也是日臻完善,突飛猛進,比如a-200/300型遠端火箭炮,還有sr5多管火箭發射系統都是目前最先進的火箭炮,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從當年要靠“老大哥”的幫扶到如今我們研制出最先進的外貿火箭炮,可以向中東國家銷售,我們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但是很堅定,當年連多放了一發炮彈都心痛不已的節儉樸素的精神和戰争年代辛酸的記憶,激發了國人刻苦鑽研、自主研發的決心,換來了如今各項武器裝備都先進騰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