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2年,中印戰争爆發前,毛澤東憂心忡忡,張國華一番話打消疑慮印度為何向中國發動戰争毛澤東為何思慮張國華的回答及中印戰争的打響結語

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邊境的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向我解放軍發起挑釁,并不顧勸阻産生了越線行為。而在我方前去交涉時,印方主動向我方發起肢體沖擊,解放軍同印度軍隊進行了以少對多的防禦戰鬥,最後成功将印方軍隊趕出我國領土。

其實,這并非印軍首次在邊境線上制造摩擦和沖突。1962年,印方曾主動入侵我國西藏領土,在雙方之間的戰争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卻陷入了思慮之中。

而後在張國華的解釋下,毛澤東終于下定決心,正式派出軍隊,對印度開啟了自衛反擊戰。那麼,當時的毛澤東到底在擔心什麼事情呢?而張國華到底給毛澤東說了什麼,讓毛澤東下定決心,正式出兵攻列印度的呢?

二戰後,由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争霸,其他國家為了自身的生存安全,不得不加以聯合與團結。故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同為開發中國家的印度便在第一時間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而且在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印度也是最先公開表示支援的。是以,對于朋友,中國向來都是友好的。

在1951年時,印度爆發了大面積的饑荒,盡管當時的新中國剛剛誕生不久,正處于百廢待興的困難時刻,但為了朋友,依舊咬緊牙根,對印度的饑荒進行了全力援助,最終為印度籌集到了糧食,給了印度最大的幫助。

此事過後,印度國内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表示:“中國是印度的好兄弟”。

但沒過多久,印友善将中國對他們的恩情忘的一幹二淨,不僅開始敵視中國,而且在中印邊境上更是頻頻制造摩擦。那麼,為什麼從前的好朋友變得如此這般忘恩負義呢?其實,主要原因是英國殖民主義者在統治印度時随手劃下的一條邊界線——麥克馬洪線!

1962年,中印戰争爆發前,毛澤東憂心忡忡,張國華一番話打消疑慮印度為何向中國發動戰争毛澤東為何思慮張國華的回答及中印戰争的打響結語

本來這條線在當時并未被認可,可在印度獲得獨立之後卻将之當了真。不僅要中國承認“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而且要求中國将侵占的印度領土歸還印度。但是,我國從未承認過“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是以對于印度的無理要求置之不理。

于是,在1951年,印軍在沒有經過我方允許的情況下,私自跨過邊境習慣線對中國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進行了侵略與占領。但是,由于當時中國正在進行抗美援朝戰争,是以一時無暇顧及印度方面的騷擾,而這卻助長了印度方面的嚣張氣焰。

幾年之後,印度為了實施自己的陰謀,竟将問題搬到了國際上。由于當時中蘇關系破裂,是以蘇聯一方在中印的邊境問題上不僅明顯具有偏袒印度的言行,而後更是公開宣布承認印度對中國領土的侵占是合法的。

這一舉動無疑大大增強了印度無恥行為的合理性,同時也給了印度繼續同中國頑抗的信心。而且,看到蘇聯已經攪合了進來之後,美國也坐不住了。向來看不慣中國的美國,不僅給印度幫腔,而且還給其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

就這樣,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援下,再加上當時印度國内的各種媒體報紙對印度政府入侵中國領土的行為的大力吹捧,印度政府越來越認不清自己的實力,變得越來越膨脹了。

終于,在1960年的時候,印度政府提出了所謂的“前進政策”。他們将從中國侵占領土的數量從9萬平方公裡增加到了12.2萬平方公裡,同時還在這些中國的領土上設定了43個的軍事據點。

種種行為,都昭示着印度的狼子野心。現在看來,當時印度的行為完全就是侵略行為。可中國一直都是以和平為主的,是以,盡管問題已經惡化到了此種程度,但中國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和平解決問題的希望。

而為了解決領土争端問題,周恩來總理甚至親自前往印度,提出希望可以以和平的方式來化解雙方的沖突。但是這個友好的建議一被提出,立刻就被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以極其傲慢的态度拒絕了。

1962年,中印戰争爆發前,毛澤東憂心忡忡,張國華一番話打消疑慮印度為何向中國發動戰争毛澤東為何思慮張國華的回答及中印戰争的打響結語

尼赫魯

既然沒有了和平解決的可能,那就隻能兩軍對陣,用武力來論輸赢了!然而,就在對印作戰被提上日程的時候,一向雷厲風行的毛澤東卻陷入了深深得思慮之中。

那麼,偉大領袖究竟在思慮什麼呢?難道說,對印作戰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當時,毛澤東在得知印度對我國軍隊進行炮擊的消息後,曾無奈地表示:自己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有想明白印度為什麼要搞我們?但是,忘恩負義的是印度,我們是被迫防禦。如今印度步步緊逼,打是要打的,隻是毛澤東對于此次戰争的顧慮還是極多的。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正處于一個極度不安定的狀态,先是與蘇聯關系破裂,不僅使蘇聯方面将大量的援助撤走,還強迫我國還款;除此之外,以美國為首的一批西方國家也對我國做出了全方面的制裁,甚至宣稱“任何一個士兵可能用到的東西都不可以運送到社會主義國家”。

外患如此棘手,而國内也是問題多多。由于三年自然災害和嚴重的政治風波,我國的農業發展和工業生産都處于舉步維艱的狀态。當時國内的人均gdp甚至不到印度的百分之八十。

而且,全國的糧食儲備也不足以支撐解放軍戰士們在前線的消耗。要知道,當時的邊境戰争,表面打的是武器裝備,其實根本上還是在比拼國力。是以,毛澤東作為當時的國家領袖,心中有此憂慮實在不是杞人憂天。

除了宏觀方面的考量之外,毛澤東還擔心細節問題。當時中印邊界之争的焦點在高原地帶,那裡條件惡劣、氣候寒冷。我們的戰士是否能夠适應戰場環境,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後援兵力等。

考慮周全的毛澤東甚至已經做好了對印戰争結果最壞的打算。可即便如此,毛澤東還是還是無法下定決心。于是,便問了當時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這場戰争,我們究竟能不能打赢?”第二個就是“如果這場戰争我們失敗了,後續我們該怎麼辦?”

而張國華在聽,了這兩個問題之後,說出了一番話。而正是這番話,讓毛澤東下定了對印出兵的決心。那麼,張國華究竟對毛澤東說了一番什麼話呢?

1962年,中印戰争爆發前,毛澤東憂心忡忡,張國華一番話打消疑慮印度為何向中國發動戰争毛澤東為何思慮張國華的回答及中印戰争的打響結語

張國華

面對毛澤東的這兩個問題,張國華不慌不忙地說道:“我們國家光是在西藏地區的糧食儲備就達到了兩億多斤。是以,在糧食儲備的問題上是可以不用擔心的,支援我們打完這場戰争是完全沒問題的。”

其實,張國華雖然沒有正面回答毛澤東的問題。但就他的話中,我們都能夠看出:在張國華眼中,此戰印軍是必敗的。雖然二戰剛結束沒幾年,印軍也曾在戰争中被稱作“王牌”,但當時的解放軍戰士都是百戰餘生,整支部隊也正處于戰鬥力的巅峰時期,是以在張國華心中,赢得戰争是沒有懸念的。

是以,張國華話一出口,毛澤東便知曉了他的意思。故而第二個問題張國華還沒開口毛澤東便替他說道:“打不赢,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隻能說是我們自己的實力不夠,就算是輸了,被占的地區,我們有朝一日一定還是會打回來的。”

于是同年10月20日,中國正式向印度發起了自衛反擊。在第一個階段時,解放軍的主要對手是有着印度王牌部隊之稱的印度第七旅。雖然這支部隊在二戰中确實聲名在外,但在中國解放軍面前,曾經的“王牌”卻不堪一擊。

當時我方部隊帶領作戰的上司人在分析了印度第七旅的作戰戰術後發現,印度軍隊采用的是英國部隊在作戰時的的特點,排兵布陣時将主力過于集中在中部,這樣就導緻兩側的防禦薄弱。是以,隻要迅速對印度軍隊進行兩面夾擊,那麼印軍就是甕中之鼈。

1962年,中印戰争爆發前,毛澤東憂心忡忡,張國華一番話打消疑慮印度為何向中國發動戰争毛澤東為何思慮張國華的回答及中印戰争的打響結語

是以,在這種正确的戰略指導之下,開戰不到24小時,印軍第七旅就被解放軍全面擊敗。

10月24日,我方為了不徒增雙方的傷亡,從貫徹和平解決争端的原則出發,對印度表明希望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印度卻拒絕了中國的好意。他們認為第一階段的失敗隻是戰略上的失誤,隻要調整戰略,依舊能夠取得勝利。

于是,十一月中旬,印度調動3萬大軍開往中印邊境,希冀憑借強大的火力和充足的兵力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1962年,中印戰争爆發前,毛澤東憂心忡忡,張國華一番話打消疑慮印度為何向中國發動戰争毛澤東為何思慮張國華的回答及中印戰争的打響結語

但是,故技重施的結果隻能是重蹈覆轍。兩天後,印度費盡心思組織的強大攻勢再度被解放軍全面瓦解。至此,印軍再也無力阻止大規模的反擊行動,而中印邊境之戰也宣告結束。

在這次戰争中,我國軍隊以傷亡1419人的代價将印度第七旅全殲,并将其後續部隊打的潰不成軍。讓印度領教了中國的厲害,也讓其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得知印度全面潰敗的消息後,也隻能無奈地感歎中國軍隊的堅不可摧。

而解放軍也通過此次戰争,再次向無全世界展示了我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統一的決心和能力!

1962年,中印戰争爆發前,毛澤東憂心忡忡,張國華一番話打消疑慮印度為何向中國發動戰争毛澤東為何思慮張國華的回答及中印戰争的打響結語

中印邊境之戰雖然以中國的全勝而告終,但要知道的是:作為中國上司人的毛澤東,他的戰前擔憂不無道理。

中華民族固然熱愛和平,更願意為了和平而作出努力。但是,如果有誰認為中華民族會為了和平而沒有底線的忍讓,那他就打錯了算盤。

因為,我們不會主動挑起戰争,但我們也從來不會懼怕戰争、無視挑釁。但凡有誰敢在中國面前不規矩、不老實,那麼迎接他的将會是最猛烈的回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