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軍舉行動員大會,張國華當場怒斥:誰當逃兵一律就地轉退地方

作者:史曉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是一支擁有悠久革命曆史的隊伍,該隊伍的前身,為晉冀魯豫軍區第7縱隊,首任司令員為楊勇,之後在1946年12月,該縱隊特務營在副政委張國華的率領下南下豫東,與水東軍分區、華中第8軍分區等組成豫皖蘇軍區,由張國華擔任司令員。

随後,豫皖蘇軍區部隊參與了豫東戰役、鄭州戰役以及淮海戰役,并在1949年初,按照中央軍委關于統一全軍編制的指令,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軍長由張國華擔任,隸屬于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序列。

建軍之後,18軍先後又參加了渡江戰役、衡寶戰役等多場重要戰役,而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18軍原本是要去相對富庶的川南駐防,但在1950年1月,上級把一個更重要的任務,交到了18軍的身上。

這次的任務,是要18軍挺進高原缺氧且環境艱苦的西藏。

18軍舉行動員大會,張國華當場怒斥:誰當逃兵一律就地轉退地方

而在指令下達至18軍後,一股畏難的情緒迅速在軍中蔓延開來,畢竟誰都知道去西藏太苦,況且很多人都已經做好了去川南的準備,誰知道臨到出發卻改道西藏,這就讓不少戰士無法接受。

在這種情況下,部隊不少人情緒極大,甚至還有人給張國華寫信,提出“因身體不好,不願進藏”。

更有甚者,還準備當逃兵。

面對此情此景,一向脾氣還算溫和的張國華氣的是渾身發抖,他在動員大會上拍着桌子怒斥:

“凡是逃兵,一律不準去西藏,并且,就地轉退地方”。

此指令一出,頓時刹住了部隊畏難之風,而在不久後召開的進藏誓師大會上,張國華的一番振聾發聩的講話,令之前有當逃兵想法的官兵,無一不羞愧的低下了頭。

“你把西藏當不毛之地,可帝國主義卻從來都不嫌它荒涼,這麼多年以來隻要逮住機會就拼命往裡鑽,現在有好幾個國家都在打西藏的主意,難道,我們解放軍官兵,對待自己的國土,還沒有帝國主義熱心嗎?”

這番話,令在場的人幡然醒悟,頓時也為之前畏難、逃避的想法感到羞愧不已,想明白之後,大家紛紛表示,堅決進藏保衛邊境安危。

至此,18軍全體官兵,做好了進藏的充分心理準備,盡管他們知道會面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但一想到軍長都身先士卒,自然也就毫無怨言了。

說服做通後,張國華成立了一個關于西藏各類政策的研究小組,對藏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西藏當時的軍事情況進行了一個摸底調查。

而就在張國華緊張的忙碌之際,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張國華三歲的女兒“難難”因病夭折。

“難難”是張國華的第一個孩子,而愛女的離去,令張國華無比痛心,他甚至都沒有來得及見上愛女最後一面。

18軍舉行動員大會,張國華當場怒斥:誰當逃兵一律就地轉退地方

1950年3月18日,18軍先遣部隊自樂山出發,出發前,張國華叮囑部隊一定要尊重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而先遣隊也嚴格按照要求執行,真正做到了秋毫無犯,赢得了當地群衆的一緻擁戴。

作為西藏的普通百姓,自然是歡迎解放軍前來的,但作為當時西藏的權貴階層,卻完全不這麼想,這些人,正盤算着如何使用武力來對抗解放軍的到來。

平心而論,當時西藏權貴階層手裡的軍隊,是沒有與解放軍一拼的實力的,畢竟解放軍剛剛打垮了國民黨的800萬軍隊,而當時西藏地區的整個人口方才100萬而已。

并且,當時的藏軍與解放軍相比,代差相當之大,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藏軍差不多跟中世紀的軍隊一樣。

比如最典型的一點,是藏軍的軍官和士兵之間有了巨大的階級差距,在軍官眼裡,士兵等同于工具人,稍微犯點錯,那麼軍官就有權對士兵施以極刑,像什麼割鼻挖眼,剁腳砍手之類的現象,在當時的藏軍中比比皆是。

更關鍵的是,由于地處偏遠,藏軍已經很多年沒有打過像樣的仗,而這與剛剛經曆解放戰争的人民軍隊完全就不在一個等級上。

但要說藏軍一無是處也不完全對,至少就當時的戰略形勢去看,藏軍對上解放軍,還是有一定赢面的。

有人會說,這一支中世紀風滿滿的隊伍,在解放軍手裡居然有赢面,這不是開玩笑嘛,事實上還真有,并且不止一個。

首先,是裝備上不算太差,藏軍當時的裝備,主要是以英式為主,還有少量的土炮,另外步槍、輕機槍也一應俱全,這與當時剛剛完成解放戰争的解放軍相比,并沒有差的太多。

其次,是兵力上的對比,當時的藏軍,部隊是以“代本”為作戰機關,一個“代本”差不多有一千人上下,而藏軍共有10個“代本”,這算下來,就是一萬多人,而18軍有多少兵力呢?按照軍史記載,當時18軍進藏的隊伍為三萬人。

三萬對一萬多,看上去是18軍占優勢,但别忘了,藏軍是在熟悉的環境作戰,是以,隻要兵力運用的合理,再配合有利的地形,是能夠化解兵力上的懸殊差距的。

而最關鍵的,是後勤問題。

18軍進藏,最大問題就是部隊的給養,軍史記載,部隊在剛抵達甘孜時,就出現了“糧荒”情況,有的連隊甚至挖野菜、抓地鼠、捉麻雀果腹。

由此可見,後勤補給是當時的短闆,盡管用了不少辦法,但該問題依舊存在。

而這一點,如果藏軍利用的好,同樣也是有赢面的,畢竟藏軍可以實作就地補給,但解放軍則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維持補給線。

這就是為何會說當時的藏軍是有赢面的原因,而一旦藏軍能充分的把這些優勢利用到位,采取“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不與解放軍硬碰硬,盡可能的利用地形、補給等消耗解放軍,同時最大化的拖延戰争時間,那麼時間越久,就對其越有利。

但問題就在于,當時藏軍的高層,通過接二連三的“謎之操作”,愣是把這些優勢葬送了一幹二淨。

藏軍高層當時幹的第一個“謎之操作”,就是派人暗害了一個重要人物。

這個重要人物,便是格達活佛,說起格達活佛,其實他也是我軍的老朋友,當初在1938年紅軍長征途經甘孜時,他就與朱老總、劉帥等人有過接觸,并且在我黨抗日救國的政策感召下,多方奔走動員藏族群衆支援紅軍。

18軍舉行動員大會,張國華當場怒斥:誰當逃兵一律就地轉退地方

不僅如此,紅軍揮師北上後,格達活佛又與國民黨的反動派鬥智鬥勇,期間還成功掩護了數百名紅軍傷員,面對國民黨的威逼利誘,他堅定拒絕出任“國大代表”,而在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之際,第一時間派代表前往北京,向毛主席、朱老總獻旗緻敬。

更重要的是,格達活佛多年來在西藏樹立了極高的威信,他也完全支援西藏和平解放,在18軍的先遣部隊抵達甘孜時,他就向我黨提出,為了減少解放軍進藏的阻力,自己願意利用自己的人際關系,趕赴拉薩向當時的西藏高層宣傳我黨我軍的政策。

得知這一消息,朱老總十分感動,親自向格達活佛回電,叮囑他不可冒險,但格達活佛仍堅持出一份力,就這樣,他帶着朱老總的關切,踏上了趕赴拉薩之路。

嚴格來說,有格達活佛這樣一位在當地既有威信,又支援我黨政策的重要人物在中間牽線搭橋,不管是對于誰來說都是有好處的,當時西藏當地絕大多數上層人士和群衆,對于格達活佛的宣講也表示了極大的擁護。

但有一小部分反動分子,卻刻意阻擾格達活佛的行程,在他剛走到昌都時,就遭到這些反動分子的控制,并且,為了以絕後患,反動分子喪心病狂的向格達活佛伸出了黑手。

1950年8月22日,格達活佛在昌都被英國間諜福特毒害逝世,年僅48歲。

格達活佛的遇害,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軍盡量不動用軍事手段的想法,也堅定了中央軍委發動昌都戰役的決心,當時張國華在得知格達活佛遇害的消息後就立誓:“堅決把五星紅旗插到喜馬拉雅山上,讓幸福之花開遍西藏!”

原本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是以說,這是當時西藏高層所幹的第一件蠢事,而他們幹的第二件蠢事,則是臨陣換帥。

昌都戰役開打之前,作為交通要道的昌都,總管是一個叫做拉魯的老牌西藏貴族,并且,此人極力主張進行武力抵抗,甚至還曾放言,不管如何都要打下去。

從他的話語中就能看出,此人是個不折不扣的主戰派,而這樣的人如果坐鎮昌都,自然會給我軍造成一定的麻煩。

但就在昌都戰役開打之際,當時的西藏高層權貴卻換掉了拉魯,由傾向于談判的阿沛接替。

阿沛上任後,本身就傾向于妥協的他,認為沒有必要去激怒解放軍,是以,随即下達了一系列指令,包括停止招募更多的康巴民兵、拆除拉魯之前修築在山頂上的防禦工事等等。

這麼一來,阿沛在無形中為我軍創造了不小的優勢,加上他判斷失誤,認為當時已經進入九月份,天氣開始轉冷,我軍未必會在這個季節發動攻擊,是以放松了警惕,這就更讓我軍在戰略上占到先機。

而與當時的西藏權貴高層不同的是,我軍這邊一直在進行着緊鑼密鼓的準備,遵照中央軍委“戰役在軍事上政治上的全勝”以及“為西藏人民立下第一功”的号召,18軍在張國華的率領下,發揚吃大苦耐大勞精神,同時嚴格遵守政策紀律,注重團結藏區群衆,為即将到來的戰役,做足了先期工作。

最終,昌都戰役在當年10月6日正式打響,前後共18天,至當年10月24日結束,我軍勢如破竹的取得最終勝利,藏軍五個代本全部、3個代本的大部被殲滅,另有一個代本起義,而潛藏在藏軍中的英國間諜福特等人也被我軍俘虜。

18軍舉行動員大會,張國華當場怒斥:誰當逃兵一律就地轉退地方

昌都解放之後,西藏解放的曙光出現,按照毛主席訓示,18軍又迅速進軍拉薩,最終在1951年10月,完成了進軍西藏後的全部軍事部署,成功将五星紅旗插在了世界屋脊之上,由此,西藏全境宣布解放。

伴随着西藏的解放,18軍也迎來了角色的轉變,在1952年2月,中央軍委以18軍為基礎,成立西藏軍區,張國華擔任司令員,至此,18軍番号撤銷。

雖說18軍番号撤銷了,但18軍的精神仍在,随後的歲月裡,18軍官兵投入到了建設西藏的工作之中,在張國華的帶領下,西藏軍民僅用兩年的時間,就實作了康藏、青藏公路的通車,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數年的相伴,也讓藏區群衆對我黨、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進而真正牢牢團結在我黨的旗幟下,共同為實作邊疆安定、建設繁榮西藏去出力。

而張國華将軍,并未停止奮鬥的腳步,在1963年,他又率部參加了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并又一次取得輝煌的戰果,保證了邊境的穩定。

1972年2月20日,因長期過度勞累,正在主持會議的張國華将軍心髒病突發,盡管随後進行了緊急治療,但遺憾的是,張國華将軍并未醒來,在當月21日病逝,年僅58歲。

18軍舉行動員大會,張國華當場怒斥:誰當逃兵一律就地轉退地方

對于張國華将軍的突然病逝,中央上司極為痛惜,毛主席就感歎,“以後再也見不到張國華了”。

在我軍将帥中,不乏有軍事才能極佳之人,但同時具備軍事素質過硬、且在處理民族問題上靈活又不是原則的文武雙全者卻并不多,而張國華将軍便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尤其是他堅定不移的執行黨中央的訓示更是難得可貴,這樣的張國華将軍,稱得上是共和國的脊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