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測不準原理的本質:人的意識造成物質世界的不确定

測不準原理的本質:人的意識造成物質世界的不确定

測不準原理是由德國著名實體學家海森堡提出來的。測不準原理是說,對于微觀粒子,它的速度和位置不能準确測量,對其中一個實體量測量得越準确,另一個實體量就越模糊,兩者誤差的乘積大于h/4π(h為普朗克常數)。

測不準原理剛提出來時是驚世駭俗的,因為千百年來,人們都生活在确定性的世界裡。特别是牛頓的經典實體學,時間、空間、物質,等等,所有的實體量都可以精确地測量。

海森堡對測不準原理的解釋是,測量過程當中,人們不可避免地要與測量對象發生互動作用。最低限度也需要用一個光子去探測他。那麼在測量過程當中就不可避免對測量對象産生幹擾,是以就無法實作精确測量。這種擾動說一度占據了主流地位。然而哥本哈根學派的領軍人物玻兒卻對擾動說不屑一顧。他認為測不準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擾動,而是測不準本身就是宇宙的深刻法則之一。他認為海森堡是基于級數推導出的測不準原理,其前提隻是一個數學假設,是以不能用來作為宇宙最根本原理的前提條件。他認為對于測不準原理的解釋應從宇宙的本質入手。而他認為這個本質就是波粒二象性。他認為宇宙萬物,不管宏觀還是微觀,都是波粒二象性的。也就是既有波的特征也有粒子的特征,這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在波粒二象性的觀測中,人的意識會引起波或粒子狀态的坍縮,進而造成測量的不确定性。就這樣,對于測不準原理,哥本哈根學派在繞了一圈後,又回到了意識的原點。意識對物質世界的參與,始終是哥本哈根學派的一個核心準則。

測不準原理的本質:人的意識造成物質世界的不确定

随着實體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發現了整個宇宙的波動特征,特别是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更明确了宏觀實體的波動。同時,随着實驗手段的進步,人們通過糾纏光子成功實作了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說成功避免了幹擾。但是,仍然發現微觀粒子成功地躲避着人的觀察。各奔哈哥學派越來越成為測不準原了解釋的主流。

如果這是正确的,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天然就是不确定的。而這個不确定恰恰就是因為人的意識的參與。人的意識希望精确認識這個世界,然而恰恰就是因為人的意識的參與,這個世界變得不确定。這是多麼有意思。

測不準原理的本質:人的意識造成物質世界的不确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