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生平:禹是黃帝的玄孫、颛顼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颛顼六世孫)。出生地有争議(一說在汶山石紐地區;一說在石坳。母親是有辛氏(今山東曹縣)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親鲧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堯封于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指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曆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着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堯統治時期洪水泛濫,堯指令鲧去治理。鲧雖然很有才幹,但他對治水一竅不通,9年過去了,洪水一點減退的意思都沒有。本來堯還打算如果鲧治水有成果,就把王位讓給他,但看他這麼不争氣,于是就選擇了舜。舜登基後,見鲧把水治得一塌糊塗,就把鲧殺了,人們都認為殺得好。舜任命鲧的兒子禹繼續鲧的治水事業。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禹也是一個很賢明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别人效仿的對象,為人做事最講信義。雖然他父親因為治水失敗而被處死,但他并沒有被困難吓倒,更沒有因為父親的死而仇恨舜。當然,他對于父親的死感到很傷心,不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吸取父親的教訓上面了。禹采用了疏導的方法,把洪水引向大海。禹以身作則,甯可吃差點穿少點,也要把精力用在治水上面。禹為了治水跑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親自和百姓們一起挖土挑土,腳掌上全是老繭,小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在外面辛辛苦苦呆了13年,甚至好幾次經過家門而不敢進去,生怕耽誤了治水的時間。就連他兒子啟生下來的時候也沒顧得上回家看一眼。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禹在治理洪水的時候走遍了全國,他為了友善治理,把全國分為9個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他劃分了各個州的地理位置,調查土壤情況和土特産。九州的劃分對統一全國有莫大的好處,從此“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禹還開鑿了九大山脈的道路,疏通了9條河流,徹底将洪水治理好,天下重新回到太平時代。由于災害被清除幹淨,舜的教化重新推行全國,禹也樹立了自己的威望。舜特地賞賜給他黑色的圭玉,并昭告天下洪水終于被治理好了。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當時負責法令的官員名叫臯(gāo/háo)陶,他和禹還有伯夷都是舜身邊的賢臣。有一次三人在舜面前讨論,臯陶說“:如果能夠以道德來達到信義,那麼就能有高明的政策,輔佐的大臣也能和諧相處。”禹和他讨論了很久關于治理天下的問題,禹用自己治水的行為為例,證明自己是兢兢業業為天下做事。舜告誡他說:“你不要像丹朱那樣狂妄放縱,成天隻知道玩,在家裡淫亂。是以我取消了他的繼承權。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禹說:“我結婚剛4天就離家治水了,兒子出生的時候都沒回家去看,更沒有撫養教育他,是以才能完成治水的大業。我還建立了五服制度來治理天下,現在天下各國都能盡忠職守,隻有三苗還不肯服從,一定要注意他們的動向。”舜說:“替我推行德政和教導人民,這都是你的功勞。”通過這一番讨論後,臯陶更加尊重禹的德行了,指令百姓們都要向禹學習。對于那些不遵守指令的,就嚴厲地處罰他們。在這些而更加謙虛謹慎起來,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為百姓造福上面了。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舜覺得禹的确是個賢人,而且又立了那麼大的功勞,就想把王位傳給他。舜自己有個叫商均的兒子,但這個兒子和丹朱一樣,是個不肖之子。舜不放心把天下交給他,思考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立禹為繼承人。舜死後,禹辭掉了繼承人之位,把天下讓給商均。但天下諸侯和百姓紛紛背叛商均而去投奔禹,禹沒辦法,隻好即天子之位,定國号為夏。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禹也學堯、舜,登基後立臯陶為繼承人,并把一部分政權交給他。但臯陶死得早,後來他又選擇伯益為繼承人。10年後,禹在會稽山去世。禹死前雖然把權力給了伯益,但伯益輔佐禹的時間還很短,功績也不多,是以諸侯們都抛棄他去朝見啟。啟就登上了天子寶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至此,禅讓制被世襲制取代,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權威學者評價: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于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産,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态,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曆史沿革發展。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