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林村全境 王鈞伏攝影
梨林村東頭路南有龍王廟,始建年代不詳。上下兩進院落,占地200餘平米,均為現代建築。現存清康熙四十一年《重修龍王廟碑記》一塊,高166cm,寬59cm,厚16.5cm,梯形平頂。
另有《繼修鹿嶺口大路記》,疑為三聯碑,落款的第三塊碑佚失,現存兩塊,每塊高160cm,寬60cm,厚15cm。
另有石雕九脊歇山頂一件、基座一件及雕龍柱兩根,為小型龍亭構件,雕工精美。
《繼修鹿嶺口大路記》
繼修鹿嶺口大路記
世之論功德者紛紛矣。予獨以造橋梁、修道路為無量功德。通坤維之險阻,便行李之往來,利至溥也。
隆慮西南部曰鹿嶺口,與輝邑接壤。其地北通上黨,南下蘇門,東抵淇陽,西連行右。挑負馱運,絡繹不絕,亦沖繁之區也。然而山石荦(luò,明顯)确,土坂傾毀。每至夏秌之交,霖雨兼洵,水泉載□,奔激涮漱,坎䆙(窯,yáo)彌多。荷擔者方将裹足不前,策蹇者幾欲望崖而返,則聞吞叢啟康莊可弗務□。
夫有始必期于有終,善作尤貴于善成。先是臨淇郭君,曾糾衆仝修,工未竟而中止。日遠年湮,遺迹罕存。一切附近紳民,莫不觸目感懷,憫行人之跋履維艱,而欲繼前功于勿替。爰屬聚仙庵住持澄富,俾主其事。澄富慨然身任,延請諸邨山主,共經營焉。舊系土路,以溝中迤逦而行。今相度地勢,移于北山之麓而鋪之。以不凹者補之,凸者削之,迫迮者展拓之,險危者妥帖之。西自鹿嶺,東至淇河,凡十餘裡,巉峻之處,罔弗次第,劃除易彼阻為有夷。道占坦坦之周行而無礙,路頌平平此其功德之及人。允堪輿橋梁之造,竝(“bìng”,同“并”)垂不休矣。
是役也,起于丁亥杪(miǎo,末尾)秋,越朞年而功始竣。首事者二十三人,計費納六百餘金。澄富之倡率可嘉,而諸村紳民之同心効贊,仗義捐資,尤不可沒也。
峕予逭(huàn,逃避)設館于淇西,特為記其巅末,勒諸貞珉,昭示于人,為善之意雲。
辛巳恩科舉人 靜之 王鎮鳴 撰 郡庠生□文 十九 書丹
《重修龍王廟碑記》
重修龍王廟碑記
聞之一陽未動,潛龍伏淵,幹德方亨,飛龍在天。且也,小則如蠶蠋,大則函天地,縱飛躍之性,能變化風雨,以升騰雲漢,效大造之靈。更澤被萬物,以利順民生。龍之為靈,昭昭也。
隆慮之南,東輻二裡,梨林村迤東,舊有龍王廟。其肇造之年,已無可考,即重修之代,不知幾更。迨明末,流寇猖狂,歲比不登,居民凋殘,而廟貌成墟。至國朝,基址雖存,一荒湮蔓草而已,閱者十年。
有本村善人,張公,諱義,字喻川者,竊慨然于栖神無所,禱祝無祠。曰:其所為祈甘雨而谷士女者,安往乎?遂與衆鸠工庀材,共勷厥事。始于己卯,迄于辛巳,凡曆三載,辛勞不辭,赀材不吝,力底有成。嗣是棟宇維新,廟貌輝煌,誇鳥革而美翚(huī,古書中指一種有五彩羽毛的野雞)飛者,孰不曰張公之功哉!張公不受,歸之衆人。曰:微衆人之力,不至此。至于為善獲福,禮因宜然。而張公與衆善人亦應聽之,适然之數,初非有所□而為也。
因立石以志,曰:一善者衆善之,倡衆善者一善之助,雲爾。
淇陽後學 闫文然 撰 林邑 黑墨掌 馮天春書
大清康熙四十一年歲次壬午仲春吉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