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成都教科院副所長楊霖:我不輔導孩子,我隻負責簽字Q1:在家學習,缺少學習氛圍,學習效率怎麼才能夠保證呢?Q2:孩子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差怎麼辦?Q3:如何才能保證制定的計劃能實施下去?Q4:兩代人教育孩子的觀念不同怎麼辦?Q5:爸爸媽媽在帶孩子上有分歧怎麼辦?Q6:現在的孩子都很頑皮,脾氣好會不會慣壞孩子?Q7:輔導孩子學習方面,楊老師還有什麼心得?Q8:孩子天天呆在家,如何有效溝通?

作者:熊貓家長會
我一直都認為爺爺奶奶不要去關心孩子的學習 孩子從小我是不輔導的,因為學習是他的任務,我隻負責簽字 年輕的爸爸媽媽不要擔心,如果學校老師找到你說這個孩子的作業沒有完成,那你回頭去找孩子 如果在脾氣好和脾氣差之間進行選擇,我情願選擇脾氣好 ……

受疫情影響,全國的學子們迎來史無前例的最長寒假,孩子在家學習、生活的時間比以往這個時候更長。在此期間,想必很多家長在“帶娃”這件事情上已經精疲力竭,除了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學習輔導方面也頗費心神。

為此在上周六(3月7日),成都新聞廣播熊貓家長會節目組特别連線教育界的知名專家楊霖老師為廣大家長們就疫情期間帶娃産生的困惑進行解答。

楊霖老師在節目中以一位過來人、一位母親、一位老師的身份,給現在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提出了很多務實的建議,很多聽衆朋友在收聽完節目後表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但是也有部分家長很遺憾未能在第一時間收聽到我們的節目,是以小編特地将直播内容整理成文字版,供大家一起學習,快來看看吧!

節目嘉賓

原成都教科院副所長楊霖:我不輔導孩子,我隻負責簽字Q1:在家學習,缺少學習氛圍,學習效率怎麼才能夠保證呢?Q2:孩子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差怎麼辦?Q3:如何才能保證制定的計劃能實施下去?Q4:兩代人教育孩子的觀念不同怎麼辦?Q5:爸爸媽媽在帶孩子上有分歧怎麼辦?Q6:現在的孩子都很頑皮,脾氣好會不會慣壞孩子?Q7:輔導孩子學習方面,楊老師還有什麼心得?Q8:孩子天天呆在家,如何有效溝通?

楊霖

原成都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成都教科院附屬學校首任校長

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

兒童教育專家

著名德育專家

國家品德課程教材編委

中國品格教育實踐推廣人

北師大版《品格教育》主編

首先給孩子布置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比如學習需要用到的書本、時鐘、電腦、台燈等。如果家庭條件許可的話,可以是一個單獨的房間,這樣不會受外面的影響,讓孩子感覺到他是在一個獨立的教室或者獨立的空間來學習。

第二要有任務的驅動。因為孩子們在學校學習,其實是一個任務驅動的學習,比如第一節課國文,第二節課數學……孩子們按照課時的任務來驅動,不斷地往前走,不斷地學習。那麼我們在家裡也可以把孩子的學習變成一種任務驅動。比如早上8:30開始第一節課,20分鐘或者30分鐘是國文、寫字,結束後休息十分鐘,然後數學作業,然後再學習英語……

第三就是要給孩子回報。比如孩子今天作業做完了,家長可以打個勾或者檢查一下,孩子做的怎麼樣,要有個回報,要有一個評估,那麼才會激勵他往前走。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及時回報非常重要,它像一個動力一樣的推着孩子往前走。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裡一般會聽老師的話?因為老師會回報、批改、評價。是以很多時候如果沒有及時對孩子進行評價,有的孩子就會鑽空子,覺得反正家長也不管我,做沒做、做好做差都一樣。

最後一點是讓孩子做小老師。爸爸媽媽需要學會示弱,比如遇到某個問題,裝作不懂并請教孩子,孩子一下就覺得自己是小老師了,覺得自己很厲害,然後他就給你重複一遍、示範一遍。其實在重複的過程中,就是學習和強化的過程。這樣也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很認同、認可他,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宅家這個時間段對孩子自主性和自制力的培養是一個極好極好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們在過去總是被老師安排、被家長安排,吃的、用的,穿的、學的都能依靠大人,這使得孩子完全沒有自主能力。突然間有了這麼長的假期,可能孩子們自己有點懵不知道怎麼辦,連家長也不知道怎麼辦,是以這個時候恰恰是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制力。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如果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他可以自己來制定自己的生活學習計劃。年齡小的孩子,由父母和他一起來共同制定生活學習的計劃。時間怎麼來安排,幾點到幾點幹什麼,幾點到幾點幹什麼。這個制定的過程一定是學生、孩子為主,家長給建議。比如可以動靜結合,在内容上做一些搭配,9:00-10:00做國文,然後10:00-10:30做運動,然後10:30-11:30做數學。

首先要信任孩子。一方面家長給到建議,另外一方面也要允許孩子有選擇權。比如孩子覺得今天的任務量太大了,或者學習的時間太長可能坐不住,我們要本着信任他的角度,不要覺得孩子這是在偷懶或者是拖沓。因為我們成人特别容易用自己的喜好來給孩子一個判斷,我覺得這不是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我們應該從孩子這個年齡段考慮,他能完成任務麼?完成的時候會遇到什麼障礙?需要我成為一個腳手架幫助他排除障礙麼?

當然另外要給予孩子獎懲。如果完成的好,而且準時準量,甚至還超量完成,那要給獎勵。這個獎勵可以是事先共同達成的一個約定,如果沒有約定我們可以實行積分制度,以後孩子可以兌換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完成,則要接受懲罰。

我一直都認為爺爺奶奶不要去關心孩子的學習,我覺得爺爺奶奶的任務主要就是能夠幫助年輕的家長做一些緩解他們工作壓力的事情,比如幫助他們接送孩子呀,以及孩子生活上的照顧。因為兩代人在關注孩子學習上是有分歧、沖突的。這個沖突其實是時代的烙印,比如說爺爺奶奶可能是50年代、60年代的人,他們那個年代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和80後的爸爸媽媽們在很多觀點上是有分歧的。是以我認為爸爸媽媽才是孩子學習的重要的支援者,而爺爺奶奶最好做生活的這個輔助者。

首先就是夫妻雙方在關于孩子的學習,包括做人做事方面要私下進行溝通,彼此之間要達成一個共識。比如說,對于孩子他到底要不要學習奧數?孩子學習到底是誰來輔導?或者說是以誰為主?

另外一個,我覺得在輔導孩子學習上要有主次之分。誰的時間寬松,誰就主要負責輔導孩子。或者爸爸媽媽裡誰從國小習好,誰就負責輔導孩子。或者誰的脾氣好,善于和孩子溝通,就負責輔導孩子。當然在這個主次之分中,我們還要根據時間、根據培養孩子不同方面的能力,在主次之分之下又有所側重。比如因為性别的差異,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堅毅,可能爸爸更适合。

如果在脾氣好和脾氣差之間進行選擇,我情願選擇脾氣好。如果你的脾氣一點就燃,一看孩子不對就叫吵就罵,這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非常不利。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如果總是責罵,第一孩子可能會受到驚吓,導緻孩子不敢跟你說真話,不願意跟你溝通。另一點是可能是會讓孩子變成“兩面人”,不會的他不敢說,他會的也不敢說。是以我情願孩子在一個脾氣好的媽媽面前願意說真話,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那麼我們一起來改正,這樣的成長才是正常的成長。

在學習輔導上,就我本人來說,孩子從小我是不輔導的,因為學習是他的任務,我隻負責簽字。因為現在很多學校要求孩子做完作業後父母簽字,我要讓他明白做完作業、做好作業,這是你的責任。

第一點作為家長要有這個意識,孩子作業做得好與不好,我不負責檢查。我隻負責簽字,首先就要告訴他,你告訴我在哪簽字,我就認為你是已經做完了。就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去幫他檢查的,不會去幫他承擔這個責任。

第二步就是當我沒有檢查并簽字以後,如果孩子做錯了,回到學校以後被老師批評了,要讓孩子學會承擔這個責任的勇氣。一定要有這個過程,要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做錯了擔責,做好了享受成功。

年輕的爸爸媽媽不要擔心,如果學校老師找到你說這個孩子的作業沒有完成,那你回頭去找孩子,要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天職,是自己的責任,做錯了就要承擔後果,這樣自主性才能夠培養起來。

實際上現在很多家長不敢放手,擔心一放手孩子的學習成績就垮下,是以就會一如既往跟着孩子,幫孩子檢查作業等。但是,你幫的了一時,幫不了一世。是以無論什麼時候想明白了,都不算晚,一定要趕快去改變。

溝通我認為重要的這一方是父母。因為其實這種有效的親子溝通首先是父母本身願意蹲下身子來和孩子溝通。第一個“蹲下”是從形體上蹲下來,從親密的眼神,包括手勢、體态、語言,表達出你的對孩子的親密。第二個“蹲下”就是你要把自己和孩子之間變成一個平等的對話,就是放低姿态不要高高在上,你要想到我也是小過,你想想你八歲的時候,你十歲的時候是什麼樣的,也許比他還調皮。

還有一個就是信任。很多爸爸媽媽跟孩子交流時,總是有一種懷疑。我經常聽到家長都是這樣:你今天做了什麼啦?今天鋼琴彈得好不好?作業做完沒有?這個是你做的嗎?這樣就變成質問性的溝通,而不是交流性的溝通。這樣交流就沒辦法深入下去,很容易戛然而止。

最後一個小的技巧就是把一些籠統的大話題變成一些小的話題。“今天網課怎麼樣?”這個話題就很大,但是如果你把它變成“今天的這個網課和你平常在學校裡的現場課有哪點不一樣?哪個好,哪個不好?好在哪裡?”你看你就把它具體化了,孩子就知道怎麼去答了,然後就能進一步交流。

以上就是楊霖老師連線直播間的全部内容,大家在家庭教育方面還有很麼想問的?都可以在文末進行留言,我們也會請到楊霖老師為我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