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題目下方平江鄉友網,為您推送平江各類曆史文化資訊

文▎徐校雄
餘贲民是毛澤東親自發展的黨員, 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任起義前敵委員會委員、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副師長。随毛澤東上井岡山後,擔任後方留守處處長、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财政部部長等職。1930年,餘贲民回到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1933年2月,在江西省萬載縣小源犧牲。餘贲民是毛澤東的學生和戰友、秋收起義的主要将領,也是毛澤東将革命力量向農村轉移堅定的支援者,對中國革命作出過很大的貢獻,但是,史籍上除了在秋收起義時任副師長的記載之外,便難尋其蹤了。什麼原因讓這位英雄湮沒無聞的呢?讓我們走進這位寂寞英雄的世界。
一、在長沙清水塘,毛澤東介紹餘贲民加入中國共産黨
餘贲民,字金榜,号楚龍,1888年生于湖南平江縣城關鎮一個富商家庭。1909年考入湖南軍官學堂,畢業後參加辛亥革命,在攻克武昌的戰役中負傷,不久退伍回鄉,遷居縣城北門外迎瑞洞,種田養蠶。啟明女校遷入縣城後,餘贲民應邀任該校園藝部主任。
“五四”運動後,餘贲民在縣城與李六如、陳茀章等人積極從事反帝反封的愛國鬥争,組織“救國十人團”、“國貨維持會”、“雪恥會”,并被選為雪恥會會長,發動群衆抵制日貨。他們組織學生,成立日貨檢查組,對全縣各個商号進行檢查。搗毀了阻撓抵制日貨的裕昌商号,将所有查獲的日貨堆集在月池塘燒毀。此後,焚毀日貨的風潮很快席卷到全縣各個集鎮。市場日貨一時絕迹,平江這個交通閉塞的山區縣城,成了抵制日貨的前哨陣地。
一系列的反帝愛國鬥争,顯現了餘贲民巨大的革命熱情群組織能力,不久,他當選為縣農會會長。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将勞工運動列為黨的中心工作。開完“一大”回到湖南的毛澤東,十分關注湖南工農運動的發展。他從平江旅省的進步人士中了解到平江縣工會會長陳茀章、農會會長餘贲民積極開辦工農夜校,傳播革命思想,培養革命骨幹等情況,認為在平江建黨的條件已經成熟,1922年春,便讓李六如約陳茀章、餘贲民到長沙清水塘,秘密參加中共湘區委員會開辦的短期訓練班,學習黨的基本知識。随後,毛澤東找陳茀章、餘贲民談話,講述了中國共産黨的性質、綱領、任務和中國革命的前途,介紹他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回到平江後,陳茀章、餘贲民遵照毛澤東的訓示,物色和培養革命骨幹,積極發展黨員。1922年秋,他們吸收了中醫李則鳴入黨,同年冬,成立了平江第一個黨小組。并培養發展了陳景潛、方新等8人加入了社會主義共青團,于1922年冬成立了“平江地方團組織”。1923年,餘贲民等黨小組成員介紹了餘本健、李宗白、李淑陶、劉肱臣等人入黨,于是年冬在平江啟明女校建立了平江第一個黨的支部。餘贲民以啟明女校園藝部主任的公開身份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工作。1925年4月27日成立了中共平江地方執行委員會。6月在獻鐘建立了平江農村第一個黨支部,為全省建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在餘贲民等人的上司下,平江工農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二、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教導餘贲民如何開展農民運動
1926年,經中共平江縣委推薦,餘贲民赴廣東參加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其時,正逢毛澤東親自主持這屆講習所的工作。
講習所設在廣州惠愛東路(今中山四路)番禺學宮。餘贲民報到後,即向毛澤東彙報平江工農運動的情況。平江黨組織上司的一系列革命鬥争,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贊揚。
農講所開設25門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圍繞中國革命的基礎理論,重點是中國農民問題。為了培養學員的實際工作能力,在份量很重的農民問題和農民運動課程中,毛澤東安排了不少有實際鬥争經驗的農民運動上司者,如彭湃、阮嘯仙等人授課。組織學員到農民運動開展較好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曾組織50名學員到粵北韶關農村實習一周。委派彭湃、趙自選帶隊赴海豐縣實習半月。讓學員深入到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隊部,現場參觀學習。
餘贲民本身是在工農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骨幹,又是毛澤東親自發展的黨員,他很珍惜這次學習機會。毛澤東關于農民問題理論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讓餘贲民大開眼界,使他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有了一個明确系統的認識,大大地提高了他的理論水準和認識水準。遇有不懂的問題,他總是虛心地向毛澤東請教。農講所的東耳房,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兼卧室,餘贲民是這裡的常客。而毛澤東也很善于調查研究,遇到農民運動中的一些基層的實際問題,也多次向餘贲民了解情況,征求意見。在毛澤東組織的實地考察活動中,餘贲民是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也是毛澤東組織活動的得力助手。
為支援已經開展起來的北伐戰争,1926年9月,第六屆農講所提前結業。毛澤東非常關心平江的革命,臨别時,他再次找餘贲民談話,訓示他回去後,要深入到農民中去,把農民組織起來,武裝起來,同地主、土豪劣紳進行堅決的鬥争,将平江的革命推向新的階段。
餘贲民回到平江後,依靠社會進步力量的支援,黨派他擔任縣團防隊隊長,使這支武裝力量掌握在我黨手中。
餘贲民利用團防隊這個平台,積極貫徹毛澤東的農民運動思想。他一方面派周昆等組織能力相當強的幹部,深入蘆洞、辜家洞等地發展黨的組織。在周昆等人的努力下,在蘆洞、辜家洞的造紙勞工中,很快建立黨支部,參加長征28位女幹部之一的邱一涵、後來擔任過安徽省委組織部長的周碧泉就是這時候由周昆介紹入黨的;另一方面,積極培養革命人才。1927年,他和縣委一班人在縣城三犢源培元學校創辦了“平江縣農運講習所”,他親自兼任所長。講習所設政治、軍事兩門課。政治主要講授馬克思列甯主義和階級鬥争,軍事課主要講授步兵操典與投彈射擊技術。這批學員,後來大多數加入了平江工農義勇軍,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随餘贲民上了井岡山。
三、在秋收起義的關鍵時刻,餘贲民堅決支援毛澤東向井岡山轉移
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的魔爪伸進平江,組織了“擁蔣捧喝團”,制造了搶奪農軍槍支的反革命事件。餘贲民果敢抗擊反動逆流,率團防隊将國民黨右派曹修禮驅逐出境,他依靠平江進步力量的支援控制了團防隊,并擴充團防隊為團防局,準備武裝反抗蔣介石。
1927年6月中共平江縣委決定将縣團防局、農民自衛軍、勞工糾察隊合編成平江工農義勇軍,共1200餘人,由餘贲民擔任大隊長。
7月下旬,餘贲民根據中央的要求,率領工農義勇軍500餘人,與浏陽農民自衛軍彙合,趕赴南昌參加起義。部隊到達武甯後,得知起義部隊已遠離南昌,遂折回修水。8月中旬在修水同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會合,一起攻占修水縣城。8月23日,餘贲民根據中央的要求,将平江工農義勇軍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任副師長。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第一師師部及第一團在盧德銘、餘灑度、餘贲民的率領下,從修水向平江進軍。起義隊伍抵達離長壽街十五華裡的金坪時,邱國軒叛變投敵,偷襲起義部隊。在起義部隊遭受重挫的關鍵時刻,餘贲民立即趕赴事發地點,收集被打散的部隊轉移至黃金洞。當時,工農革命軍主力已向浏陽轉移,餘贲民以堅定的革命信念率部日夜兼程向主力靠攏。
19日,各路暴動隊伍于浏陽文家市會師,毛澤東在文家市裡仁學校召開前委會議。到會的前委四人:毛澤東、盧德銘、餘灑度和蘇先駿。在前委會上毛澤東力主放棄攻打長沙,将工農革命軍轉移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毛澤東這一主張,遭到了餘灑度、蘇先駿的反對。他們認為,“取浏陽、攻長沙”是中央的訓示,必須執行。雙方相持不下,争論激烈。在總指揮盧德銘的支援下,會議勉強通過了毛澤東将革命力量向農村轉移的主張。
20日,中國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上司下,從浏陽文家市出發,開始向湘南進軍,23日當起義部隊行至江西萍鄉蘆溪時,遭到了敵人的偷襲,總指揮盧德銘壯烈犧牲。
盧德銘的犧牲,使毛澤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支援者。正當毛澤東孤立無援的時候,餘贲民率領收集的人馬趕到。在餘贲民等人的支援下,毛澤東才逐漸掌握了這支革命隊伍,實作了将革命力量向農村轉移的目标。
據張令彬将軍回憶:“秋收暴動後,廣大人民群衆不知怎麼辦,……餘贲民接近群衆,耐心說服群衆。……農民見了餘贲民不叫他副司令(應為副師長),而親切地稱他為‘贲老、贲老’。部隊到江西渣津附近時,突然傳說部隊要開往銅鼓縣去,好多農民一哄而起,紛紛來找餘贲民,說贲老贲老,我們的槍、梭镖、大刀放在這裡(要離開部隊)。餘贲民耐心說服教育大家。但有的人還不聽,最後,餘贲民說,老爺子,你們不能回去了,回去了土豪劣紳就要殺你們的頭。結果還是說服了大家。由此可見,餘贲民在團結平江農民參加革命是有功的。①”
四、服從大局,留守後方,由前台走向幕後
井岡山“人口不滿兩千,産谷不滿萬擔”,起義部隊上山後,後勤保障成了一大難題。讓誰來做這個内當家呢?毛澤東經過一番思量之後,決定讓餘贲民來挑這個重擔。
千裡追随,卻要讓他這個帶兵的副師長管後勤,餘贲民起初有些不願意。
“贲民啊,你知道漢高祖首封的功臣是哪位嘛?他不是運籌帷幄的軍師張良,也不是戰必勝、攻必克的戰将韓信,而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的後勤主管蕭何啊!人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我們的将士還冬衣無着,糧米難繼,吃穿都不能解決,怎麼能與敵人鬥争呢?”在毛澤東的開導下,餘贲民愉快地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在當時非常困難的條件下,他發動群衆,千方百計地解決部隊的糧食和戰士們急需的冬衣問題。從此,他由前台轉身幕後。
1928年5月,被任命為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财政部長。1929年1月,紅四軍南下贛南後,餘贲民奉命與彭德懷的第五軍留守井岡山。井岡山失守後,餘贲民突出重圍。1930年7月,餘贲民回到湘鄂贛邊區,任湘鄂贛紅軍軍政學校校長。
1932年,餘贲民調任湘鄂贛省委軍事部長。其時,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貫徹,地主富農出身的幹部遭到排擠和清洗,餘贲民被迫離開上司崗位。雖遭不公正的對待,身處逆境,他依然胸懷大局,保持着堅定的革命信念,繼續任勞任怨地為黨工作。同年12月,省委獲悉敵人出動1個師的兵力進攻省委駐地小源地區。為掩護省委機關和區鄉幹部2000餘人向浏陽方向轉移,餘贲民指揮前衛連,打垮守在石鼓山上的一支地主武裝,為部隊轉移掃清了道路,自己卻身負重傷。餘贲民受傷後,執行“左”傾冒險主義的保衛局以家庭出身存在問題為由,将餘贲民隔離審查,緻使耽誤了寶貴的治療時間。1933年4月9日,餘贲民因傷勢惡化,在江西省萬載縣小源紅軍醫院逝世,時年45歲。這位平江的工農運動領袖,秋收起義的主要将領就這樣在寂寞中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餘贲民犧牲後,李六如專門寫過《餘贲民傳略》。“據許多老同志回憶,毛主席在長征路上,在延安,在北京中南海,多次談到餘贲民,贊揚他的忠誠和苦幹精神。②”
注釋:
①中央黨史出版社,《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156頁;
②李銳:《憶六如老伯》,載《人物》198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