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色记忆」毛泽东的爱将余贲民

点击题目下方平江乡友网,为您推送平江各类历史文化资讯

「红色记忆」毛泽东的爱将余贲民

文▎徐校雄

「红色记忆」毛泽东的爱将余贲民

余贲民是毛泽东亲自发展的党员, 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任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副师长。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担任后方留守处处长、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财政部部长等职。1930年,余贲民回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933年2月,在江西省万载县小源牺牲。余贲民是毛泽东的学生和战友、秋收起义的主要将领,也是毛泽东将革命力量向农村转移坚定的支持者,对中国革命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史籍上除了在秋收起义时任副师长的记载之外,便难寻其踪了。什么原因让这位英雄湮没无闻的呢?让我们走进这位寂寞英雄的世界。

一、在长沙清水塘,毛泽东介绍余贲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余贲民,字金榜,号楚龙,1888年生于湖南平江县城关镇一个富商家庭。1909年考入湖南军官学堂,毕业后参加辛亥革命,在攻克武昌的战役中负伤,不久退伍回乡,迁居县城北门外迎瑞洞,种田养蚕。启明女校迁入县城后,余贲民应邀任该校园艺部主任。

“五四”运动后,余贲民在县城与李六如、陈茀章等人积极从事反帝反封的爱国斗争,组织“救国十人团”、“国货维持会”、“雪耻会”,并被选为雪耻会会长,发动群众抵制日货。他们组织学生,成立日货检查组,对全县各个商号进行检查。捣毁了阻挠抵制日货的裕昌商号,将所有查获的日货堆集在月池塘烧毁。此后,焚毁日货的风潮很快席卷到全县各个集镇。市场日货一时绝迹,平江这个交通闭塞的山区县城,成了抵制日货的前哨阵地。

一系列的反帝爱国斗争,显现了余贲民巨大的革命热情和组织能力,不久,他当选为县农会会长。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工人运动列为党的中心工作。开完“一大”回到湖南的毛泽东,十分关注湖南工农运动的发展。他从平江旅省的进步人士中了解到平江县工会会长陈茀章、农会会长余贲民积极开办工农夜校,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等情况,认为在平江建党的条件已经成熟,1922年春,便让李六如约陈茀章、余贲民到长沙清水塘,秘密参加中共湘区委员会开办的短期训练班,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随后,毛泽东找陈茀章、余贲民谈话,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介绍他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到平江后,陈茀章、余贲民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物色和培养革命骨干,积极发展党员。1922年秋,他们吸收了中医李则鸣入党,同年冬,成立了平江第一个党小组。并培养发展了陈景潜、方新等8人加入了社会主义共青团,于1922年冬成立了“平江地方团组织”。1923年,余贲民等党小组成员介绍了余本健、李宗白、李淑陶、刘肱臣等人入党,于是年冬在平江启明女校建立了平江第一个党的支部。余贲民以启明女校园艺部主任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25年4月27日成立了中共平江地方执行委员会。6月在献钟建立了平江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为全省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在余贲民等人的领导下,平江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二、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教导余贲民如何开展农民运动

「红色记忆」毛泽东的爱将余贲民

1926年,经中共平江县委推荐,余贲民赴广东参加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其时,正逢毛泽东亲自主持这届讲习所的工作。

讲习所设在广州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番禺学宫。余贲民报到后,即向毛泽东汇报平江工农运动的情况。平江党组织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农讲所开设25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围绕中国革命的基础理论,重点是中国农民问题。为了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份量很重的农民问题和农民运动课程中,毛泽东安排了不少有实际斗争经验的农民运动领导者,如彭湃、阮啸仙等人授课。组织学员到农民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曾组织50名学员到粤北韶关农村实习一周。委派彭湃、赵自选带队赴海丰县实习半月。让学员深入到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队部,现场参观学习。

余贲民本身是在工农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骨干,又是毛泽东亲自发展的党员,他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理论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让余贲民大开眼界,使他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系统的认识,大大地提高了他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遇有不懂的问题,他总是虚心地向毛泽东请教。农讲所的东耳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余贲民是这里的常客。而毛泽东也很善于调查研究,遇到农民运动中的一些基层的实际问题,也多次向余贲民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在毛泽东组织的实地考察活动中,余贲民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毛泽东组织活动的得力助手。

为支援已经开展起来的北伐战争,1926年9月,第六届农讲所提前结业。毛泽东非常关心平江的革命,临别时,他再次找余贲民谈话,指示他回去后,要深入到农民中去,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同地主、土豪劣绅进行坚决的斗争,将平江的革命推向新的阶段。

余贲民回到平江后,依靠社会进步力量的支持,党派他担任县团防队队长,使这支武装力量掌握在我党手中。

余贲民利用团防队这个平台,积极贯彻毛泽东的农民运动思想。他一方面派周昆等组织能力相当强的干部,深入芦洞、辜家洞等地发展党的组织。在周昆等人的努力下,在芦洞、辜家洞的造纸工人中,很快建立党支部,参加长征28位女干部之一的邱一涵、后来担任过安徽省委组织部长的周碧泉就是这时候由周昆介绍入党的;另一方面,积极培养革命人才。1927年,他和县委一班人在县城三犊源培元学校创办了“平江县农运讲习所”,他亲自兼任所长。讲习所设政治、军事两门课。政治主要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阶级斗争,军事课主要讲授步兵操典与投弹射击技术。这批学员,后来大多数加入了平江工农义勇军,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余贲民上了井冈山。

三、在秋收起义的关键时刻,余贲民坚决支持毛泽东向井冈山转移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的魔爪伸进平江,组织了“拥蒋捧喝团”,制造了抢夺农军枪支的反革命事件。余贲民果敢抗击反动逆流,率团防队将国民党右派曹修礼驱逐出境,他依靠平江进步力量的支持控制了团防队,并扩充团防队为团防局,准备武装反抗蒋介石。

1927年6月中共平江县委决定将县团防局、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合编成平江工农义勇军,共1200余人,由余贲民担任大队长。

7月下旬,余贲民根据中央的要求,率领工农义勇军500余人,与浏阳农民自卫军汇合,赶赴南昌参加起义。部队到达武宁后,得知起义部队已远离南昌,遂折回修水。8月中旬在修水同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会合,一起攻占修水县城。8月23日,余贲民根据中央的要求,将平江工农义勇军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任副师长。

「红色记忆」毛泽东的爱将余贲民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第一师师部及第一团在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的率领下,从修水向平江进军。起义队伍抵达离长寿街十五华里的金坪时,邱国轩叛变投敌,偷袭起义部队。在起义部队遭受重挫的关键时刻,余贲民立即赶赴事发地点,收集被打散的部队转移至黄金洞。当时,工农革命军主力已向浏阳转移,余贲民以坚定的革命信念率部日夜兼程向主力靠拢。

19日,各路暴动队伍于浏阳文家市会师,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前委会议。到会的前委四人: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和苏先骏。在前委会上毛泽东力主放弃攻打长沙,将工农革命军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毛泽东这一主张,遭到了余洒度、苏先骏的反对。他们认为,“取浏阳、攻长沙”是中央的指示,必须执行。双方相持不下,争论激烈。在总指挥卢德铭的支持下,会议勉强通过了毛泽东将革命力量向农村转移的主张。

20日,中国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领导下,从浏阳文家市出发,开始向湘南进军,23日当起义部队行至江西萍乡芦溪时,遭到了敌人的偷袭,总指挥卢德铭壮烈牺牲。

卢德铭的牺牲,使毛泽东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者。正当毛泽东孤立无援的时候,余贲民率领收集的人马赶到。在余贲民等人的支持下,毛泽东才逐渐掌握了这支革命队伍,实现了将革命力量向农村转移的目标。

据张令彬将军回忆:“秋收暴动后,广大人民群众不知怎么办,……余贲民接近群众,耐心说服群众。……农民见了余贲民不叫他副司令(应为副师长),而亲切地称他为‘贲老、贲老’。部队到江西渣津附近时,突然传说部队要开往铜鼓县去,好多农民一哄而起,纷纷来找余贲民,说贲老贲老,我们的枪、梭镖、大刀放在这里(要离开部队)。余贲民耐心说服教育大家。但有的人还不听,最后,余贲民说,老爷子,你们不能回去了,回去了土豪劣绅就要杀你们的头。结果还是说服了大家。由此可见,余贲民在团结平江农民参加革命是有功的。①”

四、服从大局,留守后方,由前台走向幕后

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起义部队上山后,后勤保障成了一大难题。让谁来做这个内当家呢?毛泽东经过一番思量之后,决定让余贲民来挑这个重担。

千里追随,却要让他这个带兵的副师长管后勤,余贲民起初有些不愿意。

“贲民啊,你知道汉高祖首封的功臣是哪位嘛?他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张良,也不是战必胜、攻必克的战将韩信,而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后勤主管萧何啊!人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我们的将士还冬衣无着,粮米难继,吃穿都不能解决,怎么能与敌人斗争呢?”在毛泽东的开导下,余贲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他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地解决部队的粮食和战士们急需的冬衣问题。从此,他由前台转身幕后。

1928年5月,被任命为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财政部长。1929年1月,红四军南下赣南后,余贲民奉命与彭德怀的第五军留守井冈山。井冈山失守后,余贲民突出重围。1930年7月,余贲民回到湘鄂赣边区,任湘鄂赣红军军政学校校长。

1932年,余贲民调任湘鄂赣省委军事部长。其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贯彻,地主富农出身的干部遭到排挤和清洗,余贲民被迫离开领导岗位。虽遭不公正的对待,身处逆境,他依然胸怀大局,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继续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同年12月,省委获悉敌人出动1个师的兵力进攻省委驻地小源地区。为掩护省委机关和区乡干部2000余人向浏阳方向转移,余贲民指挥前卫连,打垮守在石鼓山上的一支地主武装,为部队转移扫清了道路,自己却身负重伤。余贲民受伤后,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保卫局以家庭出身存在问题为由,将余贲民隔离审查,致使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1933年4月9日,余贲民因伤势恶化,在江西省万载县小源红军医院逝世,时年45岁。这位平江的工农运动领袖,秋收起义的主要将领就这样在寂寞中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余贲民牺牲后,李六如专门写过《余贲民传略》。“据许多老同志回忆,毛主席在长征路上,在延安,在北京中南海,多次谈到余贲民,赞扬他的忠诚和苦干精神。②”

注释:

①中央党史出版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156页;

②李锐:《忆六如老伯》,载《人物》1986年2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