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風雲(一百五十六)
宣公十六年
第一百五十一回 見賢思齊士會知 其心休休羊舌職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夏,成周宣榭火。秋,郯伯姬來歸。冬,大有年。
十六年春季,晉國士會率師滅“赤狄”三個氏族部落:甲氏、留籲、铎辰。
三月,晉國向天子周定王進獻“赤狄”三族俘虜,同時,晉景公還向周定王提出升士會職務的請求。史書上出現兩字:“黻冕(fú miǎn音斧勉)”,指黑白斧形的禮服和禮帽,這裡指由天子授予的戰袍,因為晉國有天子授予征伐權的“彤弓”與“彤矢”,記載在《僖公二十八年》,現在授予元帥戰袍順理成章。是以,二十七戊申日,有天子親自賜予士會戰袍,并且指令他率師中軍,任太傅職。晉國盜賊聞知,逃奔去秦國。
羊舌職又非常開心地說:“我聽說,‘禹舉薦善人,不善者逃離’,說的就是這種事。”還搖頭晃腦地形容《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譯成:‘凡事我戰兢,就如臨深淵,更如臨薄冰。’)這話表示善人在上。”自己還得意地總結了一下:“善人在上位,國家沒有心懷僥幸之民。如果群眾多存僥幸心理,實乃國之不幸。這表示善人不在位。”
夏季,在“成周”(指西周東都洛邑)“宣榭”火。史書差別:人為之火稱“火”,天火稱“災”。“宣榭”是“宣王中興”所建造的,既可以做講武堂、觀武台;同時,也可以做歌舞水榭。史書說明有人故意放火,表示對天子不滿情緒。

周公制禮樂壁畫
秋季,子爵“郯國”(今山東臨沂郯城北)的郯伯姬來歸,這是史書第二個被夫家所遺棄,并送回娘家之女子。第一個是“杞國”夫人叔姬,記載在《文公十二年》中。
由于周王室卿士毛氏、召氏繼續争權,導緻又發生内亂,王孫蘇逃亡至晉國。晉國又一次出面調解,讓他重新恢複做卿士。由此可見,此時周王室形同虛設;或者說,威不足以震懾衆臣,慈不足以懷柔臣心。這種狀況,可以說是德不配位。
冬季,晉景公再一次派遣士會去調解王室糾紛,調解完事後,周定王設享禮招待。周大夫原襄公主持禮儀,史書出現兩字:“殽烝”。古人祭祀、宴會殺牲後,把牲放置在俎上叫“烝”。這裡分三種情況:一是如果把沒有煮熟的全牲,放置在俎上,叫“全烝”,但這種情況隻能是祭天;二是隻用半個牲體放置在俎上,叫“房烝”,一般用在祭祀祖先,前二種情況都不能吃;三是分解肢體、連骨帶肉放置在俎上,就叫“殽烝”,可以吃。
士會從沒見過這種排場,私下問緣故。剛巧被周定王聽到,把士會叫過去,告訴他:“季氏,你沒聽說過?天子設享禮可以用‘房烝’,設宴禮這種叫‘殽烝’。諸侯設享禮招待,卿、大夫設宴招待。這是王室禮節。”
士會開了眼界,立刻就知道見賢思齊,回晉國後先尋求典禮,修正晉國禮儀,真乃有識之士,可以作為。這便是周公設禮儀的作用,孔子推薦的原因。
這年魯國喜獲豐收。
《士會·羊舌職》
天子親授戰袍披,見賢思齊修禮宜。
禮儀大行兵戈鮮,盜賊見狀他方居。
其心休休贊賢好,他人彥聖心喜吉。
博大心胸容人曲,江山後嗣付托基。
辛醜年八月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