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风云(一百五十七)

《春秋》风云(一百五十六)

宣公十六年

第一百五十一回 见贤思齐士会知 其心休休羊舌职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夏,成周宣榭火。秋,郯伯姬来归。冬,大有年。

十六年春季,晋国士会率师灭“赤狄”三个氏族部落:甲氏、留吁、铎辰。

三月,晋国向天子周定王进献“赤狄”三族俘虏,同时,晋景公还向周定王提出升士会职务的请求。史书上出现两字:“黻冕(fú miǎn音斧勉)”,指黑白斧形的礼服和礼帽,这里指由天子授予的战袍,因为晋国有天子授予征伐权的“彤弓”与“彤矢”,记载在《僖公二十八年》,现在授予元帅战袍顺理成章。所以,二十七戊申日,有天子亲自赐予士会战袍,并且命令他率师中军,任太傅职。晋国盗贼闻知,逃奔去秦国。

羊舌职又非常开心地说:“我听说,‘禹举荐善人,不善者逃离’,说的就是这种事。”还摇头晃脑地形容《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译成:‘凡事我战兢,就如临深渊,更如临薄冰。’)这话表示善人在上。”自己还得意地总结了一下:“善人在上位,国家没有心怀侥幸之民。如果民众多存侥幸心理,实乃国之不幸。这表示善人不在位。”

夏季,在“成周”(指西周东都洛邑)“宣榭”火。史书区别:人为之火称“火”,天火称“灾”。“宣榭”是“宣王中兴”所建造的,既可以做讲武堂、观武台;同时,也可以做歌舞水榭。史书说明有人故意放火,表示对天子不满情绪。

《春秋》风云(一百五十七)

周公制礼乐壁画

秋季,子爵“郯国”(今山东临沂郯城北)的郯伯姬来归,这是史书第二个被夫家所遗弃,并送回娘家之女子。第一个是“杞国”夫人叔姬,记载在《文公十二年》中。

  由于周王室卿士毛氏、召氏继续争权,导致又发生内乱,王孙苏逃亡至晋国。晋国又一次出面调解,让他重新恢复做卿士。由此可见,此时周王室形同虚设;或者说,威不足以震慑众臣,慈不足以怀柔臣心。这种状况,可以说是德不配位。

冬季,晋景公再一次派遣士会去调解王室纠纷,调解完事后,周定王设享礼招待。周大夫原襄公主持礼仪,史书出现两字:“殽烝”。古人祭祀、宴会杀牲后,把牲放置在俎上叫“烝”。这里分三种情况:一是如果把没有煮熟的全牲,放置在俎上,叫“全烝”,但这种情况只能是祭天;二是只用半个牲体放置在俎上,叫“房烝”,一般用在祭祀祖先,前二种情况都不能吃;三是分解肢体、连骨带肉放置在俎上,就叫“殽烝”,可以吃。

士会从没见过这种排场,私下问缘故。刚巧被周定王听到,把士会叫过去,告诉他:“季氏,你没听说过?天子设享礼可以用‘房烝’,设宴礼这种叫‘殽烝’。诸侯设享礼招待,卿、大夫设宴招待。这是王室礼节。”

士会开了眼界,立刻就知道见贤思齐,回晋国后先寻求典礼,修正晋国礼仪,真乃有识之士,可以作为。这便是周公设礼仪的作用,孔子推荐的原因。

这年鲁国喜获丰收。

《士会·羊舌职》

天子亲授战袍披,见贤思齐修礼宜。

礼仪大行兵戈鲜,盗贼见状他方居。

其心休休赞贤好,他人彦圣心喜吉。

博大心胸容人曲,江山后嗣付托基。

辛丑年八月十八

《春秋》风云(一百五十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