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昭陵陪葬人物~太宗賢妃徐惠

作者:陝西虎牙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貞觀元年(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衆,聰慧絕倫。舊史稱她“生五月能言,四歲誦《論語》,八歲好屬文”。一次,其父徐孝德為測試女兒文采,讓她仿照《離騷》作《小山篇》,她援筆斯成,父親大驚,知其文名難以淹沒。果然她的文章被人們争相傳誦,很快盛傳天下。唐太宗聞其才名,納為才人。

徐惠入宮後,手不釋卷,遍涉經史,很得太宗賞識。不久,升為婕妤,再遷充容,成為九嫔之一。貞觀後期,徐惠風華正茂,和太宗感情愈加真摯。但她并不是以擅寵專愛,而是能夠像貞觀初年文德皇後那樣,在帝王行為出現偏差時,敢于進谏,矯正時弊。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三月,她向唐太宗上了一篇疏文,後世稱之為《谏太宗息兵罷役疏》,正是這篇疏文,使得徐惠名垂青史,流芳千古,成為人們時代緬懷的奇女子。

昭陵陪葬人物~太宗賢妃徐惠
昭陵陪葬人物~太宗賢妃徐惠

貞觀二十年以後,唐太宗行政明顯出現偏差,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及時上疏極谏,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使得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其厚加賞賜。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癡情的徐惠追思顧遇之恩,哀慕成疾,拒絕醫治,一心隻想追随太宗而去。她對身邊所親說:“吾荷顧實深,志在早殁,魂其有靈,得侍園寝,吾之志也”。又作七言詩和連珠文以示其志。永徽元年(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噩耗傳出,高宗扼腕歎息。為表彰徐惠對唐王朝的忠心和對唐太宗的純真感情,高宗特追贈為太宗賢妃,陪葬昭陵主峰之石室,給予了極其隆重的飾終之典。

昭陵陪葬人物~太宗賢妃徐惠

昭陵石室

徐惠現存作品共計七篇,其中詩五首,《拟小山篇》、《長門怨》、《秋風函谷應诏》、《賦得北方有佳人》和《進太宗》;文賦兩篇《奉和禦制小山賦》和《谏太宗息兵罷役疏》。

其中,根據學者的研究統計,現存以《長門怨》為題的唐詩共計三十七首,涉及詩人三十三人,徐惠之作是唐代同題詩歌中唯一的嫔妃和女性作者。《秋風函谷應诏》則被編入作為教導唐朝儲君和皇子們如何賦詩作文,具有啟蒙性質的皇室教材《初學記》。《奉和禦制小山賦》應作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徐惠陪伴唐太宗在翠微宮休養期間,此為和韻唐太宗《小山賦》之作。清朝學者王芑孫認為這兩篇作品是“和賦”文學形式的起源之作。

《谏太宗息兵罷役疏》是一篇曆史上罕見的傑出女性政論文章,為曆代史家所重,收入多部重要的典籍,如《舊唐書》、《新唐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

徐賢妃傳世作品

賦得北方有佳人

由來稱獨立,本自号傾城。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钏響,步轉玉環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豔織成。

懸知一顧重,别覺舞腰輕。

長門怨

舊愛柏梁台,新寵昭陽殿。

守分辭芳辇,含情泣團扇。

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

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

秋風函谷應诏

秋風起函谷,勁氣動河山。

偃松千嶺上,雜雨二陵間。

低雲愁廣隰,落日慘重關。

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拟小山篇

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

将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進太宗

朝來臨鏡台,妝罷暫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來。

奉和禦制小山賦

惟聖皇之禦宇,鑒敗德於前規。裁廣知以從狹,抑高心而就卑。懼逸情之有泰,欣靜慮於無為。於時季春移序,初光入暑,露溽池台,煙霏林篽。睿情悒以無歡,懷仁智而延伫。思寓賞以登臨,非騁麗於茅宇。殊華嶽之削成,異羅浮之移所。爾其表玩宸衷,故作離宮。含仁自下,帶崄非崇,分上林之卉木,點重巒之翠紅。葉新抽而不樹,花散植植而無叢。雜當窗之帶柳,交約砌之圭桐。纖塵集兮朝嶺峻,宵露晞兮夕澗空。影促圓峰三寸日,聲低疊嶂一尋風。風輕兮拂蘭蕙,日斜兮蔭階砌,蝶留粉於岩端,蜂尋香於嶺際。草臨波而側影,石瑩流而倒勢。雖蓬瀛之蘊奇,故未留於神睇。彼昆阆之稱美,讵有述於天制。豈若數篑之形,讬於掖庭,俯依绮檻,仰映朱楹。恥岩崖之鄙薄,荷眺矚之恩榮。期保終於一國,奉天眷於千齡。

谏太宗息兵罷役疏

自貞觀以來,二十有二載,風雨調順,年登歲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馑之災。昔漢武守文之常主,猶登刻玉之符;齊桓小國之庸君,尚圖泥金之事。陛下推功損己,讓德不居。億兆傾心,猶阙告成之禮;雲亭伫谒,未展升中之儀。

此之功德,足以咀嚼百王,綱羅千代者矣。然古人有言:“雖休勿休”,良有以也。守初保末,聖哲罕兼。是知業大者易驕,願陛下難之;善始者難終,願陛下易之。竊見頃年以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邱之役,士馬疲於甲胄,舟車倦於轉輸。且召募役戍,去留懷死生之痛;因風阻浪,往來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無數十之獲;一船緻損,則傾數百之糧。是猶運有盡之農工,填無窮之巨浪,圖未獲之他衆,喪已成之我軍。雖除兇伐暴,有國正常,然默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王并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兆;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傾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欲。遂使悠悠六合,雖廣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禍。是知地廣非常安之術,人勞乃易亂之源。願陛下布澤流仁,矜弊恤乏,減行役之煩,增《湛露》之惠。

妾又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竊見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阙初建,南營翠微,曾未逾時,玉華創制。雖複因山藉水,非無架築之勞;損之又損,頗有工力之費。終以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不無煩擾之弊。是以卑宮菲食,聖王之所安;金屋瑤台,驕主之為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願陛下使之以時,則力無竭矣;用而息之,則人斯悅矣。

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酖毒。竊見服玩纖靡,如變化於自然;職貢珍奇,若神仙之所制。雖馳華於季俗,實敗素於淳風。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豈招亡之術,纣用之而國亡。方驗侈麗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伏惟陛下明鑒未形,智周無際,窮奧秘於麟閣,盡探赜於儒林。千王治亂之蹤,百代安危之迹,興衰禍福之數,得失成敗之機,固亦包吞心府之中,循環目圍之内,乃宸衷之久察,無假一二言焉。唯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於業泰,體逸於時安。伏惟抑意裁心,慎終如始,削輕過以滋重德,擇後是以替前非,則鴻名與日月無窮,盛德與乾坤永大。

來源:昭陵博物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