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佯攻兩路襲中軍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為争當盟主,親率國中精兵,從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市)出發,長途跋涉到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會諸侯。
為了昭雪國恥而卧薪嘗膽近十年的越王勾踐,探知吳國兵力空虛,遂與大夫範蠡計議,率大軍襲擊吳國。六月下旬俘吳國太子友,繳獲大批物資。
遠在黃池的吳王夫差勉強争得盟主,就急忙回軍。由于急行返國,人馬困乏;國都失守,軍心渙散,夫差估計難以取勝,建在途中派太宰伯路帶厚禮向越王求和故王與範蓋鐘人商議,認為英國的精兵還在,難以全部外滅。就允許相議,撒兵回圍。集國問越國求和後,由于連年故争,生産遭到破壞,井常明災荒,送藏減軍隊,使百處休息,企圖恢複力量,待機再舉。
越國大夫文種建議勾踐:“吳國軍隊疲意,防務松弛,有晾可乘,該加緊準備再次攻吳。”勾踐采納文種的意見,加強練兵備戰。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吳國大旱,倉廪空
虛,饑民頗多。
勾踐認為是大好時機,大舉攻吳。
戰前,勾踐對士卒發出“明賞罰、備戰具、兩工業嚴軍紀”等規定。并以“為國複仇”相号召,鼓勵出征者奮力
作戰,留鄉者專心生産;規定獨子及體弱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者留一人在家奉養父母。這些規定,深得民心。
三月, 勾踐率大軍到笠澤(今江蘇吳江縣一帶)。夫差聞報,急率吳國所有兵馬迎戰。吳軍在江北,越軍在江南,隔水對陣。勾踐發覺吳軍兵馬不比越軍少,遂與範蠡、文種商議,采取佯攻的辦法:由範蠡率右軍逆江而上,而文種率左軍順江而下。黃昏時,飽餐後的左右兩軍分别隐蔽在江中。
至半夜,兩軍在左右兩處鳴鼓呐喊。夫差以為越軍兩路渡江進攻,連夜分兵兩路迎戰。
勾踐乘 吳軍一分為二向左右遠奔而去之機,親率主力偃旗息鼓潛行渡江,出其不意從中間薄弱部位進攻。吳軍留守中路的士兵既少且弱,不堪一擊,兵敗潰退。越軍乘勝追擊,直追至沒邑(今江蘇吳縣南)。吳軍左右兩路士兵撲空後急忙回救,已疲憊不堪,在沒邑被越軍戰敗。
越軍繼續猛追,在吳國都城城郊趕上吳軍,而範蠡和文種率領的左右兩軍亦及時渡江趕到,圍攻吳軍。吳軍慘敗,潰不成軍。夫差僅剩少數殘兵逃回城中,閉門自守。
越軍此次攻吳,主要目的是消滅吳國有生力量,從根本上改變吳強越弱的形勢。目的已達,并又占領了吳國很多土地,勾踐就不再強攻吳國都城,凱旋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