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子閱讀 | 兒童文學《林海雪原》

作者:一君親親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作者大大長期更新文章,願閱讀可以點亮每個人的生活。 ★點選閱讀全文,擷取作者更多文章。

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大名鼎鼎的《林海雪原》。

說到林海雪原,可能有些朋友還是不熟悉,但是說起這本書中的“智取威虎山”來,大部分人都應該聽說過。著名的紅色經典,八部樣闆系之一,被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劇。不用說,《林海雪原》肯定有它的獨到之處,那就是堪稱我國剿匪小說的代表作。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曆史當中,建國前的剿匪鬥争非常特别,我們一直講解解放戰争有三大戰役。事實上,剿匪可以稱得上是“第四戰役”。

眼看着解放軍勢如破竹,大勢已去的蔣介石除了部署撤逃台灣,還在中國大陸潛留大批特務。這些潛伏下來的反動骨幹分子,勾結惡霸地主等等,聚嘯山林,占山為王,為非作歹,形成了一股猖獗的反動勢力。

經過1950年至1953年的剿匪鬥争,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殲滅匪特武裝260餘萬人,繳獲各種火炮2100門,槍支131萬餘支的勝利。剿匪不同于正規部隊打仗,要的就是鬥智鬥勇,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是以剿匪這個題材也很吸引人,接地氣。

多年來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比如《烏龍山剿匪記》,《銅鼓山剿匪記》等等。而以東北黑山白水為背景的《林海雪原》無疑是其中最知名,也是最具魅力的作品。由這本書衍生的其他形式藝術作品更是豐富多彩。

1958年首演的現代平劇《智取威虎山》是第一出展現解放軍光輝形象的平劇劇目。1970年全國公映的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銀幕的樣闆戲,直到現在都在不斷地被翻拍和改編。童祥苓版本的“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今日痛飲慶功酒”等等唱段,更是激情豪邁,脍炙人口的音樂經典。

近年來,《林海雪原》又被翻拍成全新的電視劇與電影,熱度居高不下。渾身是膽,打虎上山的楊子榮成為了每一代人心中的英雄形象的化身。那麼,是什麼樣的作者能夠創造出如此具有影響力,生命力的紅色文學呢?

這就要說到《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生平經曆了。作家有天才型,知識型和生活型之分。曲波這一代,從戰争當中走出來的軍旅作家,大多沒有經曆過正規的文學寫作訓練,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天然的優勢,戰地經曆。

曲波就是書中的楊子榮等戰士的戰友,他的教育程度不高,之前沒有過文學的創作經驗,但是,他在負傷住院,反複跟人講述戰友楊子榮等人的傳奇時,萌發了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沖動。為了悄悄寫書,曲波總是一下班就躲到屋子裡,就連曲波的四個孩子都不知道他在創作小說。寫字桌中間的抽屜保持半開着,一有鄰居同僚來找,曲波就把稿件塞進抽屜掩上。他很擔心别人說他國小五年級的教育程度,寫長篇小說自不量力,但是為英雄寫作的心從未改變過。

他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林海雪原》一經出版就大受好評,成為了風靡全國的文學讀物。據說曲波有一次去北京醫院看病,無意當中遇見了賀龍元帥,賀老總得知他在一機部工作,就問一機部有人寫了一本《林海雪原》,你知道嗎?

曲波愣住了,隻好說自己就是作者,賀老總聽了很高興,拉着曲波的手向周圍的人介紹,這位非科班出身的曾一度自卑得不敢告訴任何人,自己在寫作的軍人作家曲波,終于實作了自己的夢想,讓楊子榮等英雄形象火遍大江南北,讓所有人都記住了這些為新中國奉獻一切的英雄。

但事實上,曲波的創作過程十分艱辛,寫過無數的廢稿,曾一度毫無進展,直到一個大雪彌漫之際,曲波踏雪而行,風雪夜歸人。楊子榮的孤膽英雄形象,在他的腦海裡踽踽獨行,那一刻靈感從天而降擊中了他,想起奇襲威虎山的嚴寒暴雪的日子。

曲波在《林海雪原》的後記中寫道,及抵家,一眼望見那樣幸福地甜睡着的夫妻和小孩子,一陣深切的感觸湧上我的心頭……我的宿舍是這樣地溫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地美滿,這一切,楊子榮等同志沒有看到,也沒有享受到,但正是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好的未來,在最艱難的年月裡,他們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

作為一部革命英雄主題小說,《林海雪原》最成功之處當然還屬鮮活的人物塑造,許多紅色經典文本都湮沒在曆史長河中。唯有林海雪原跨越了六七十年,仍舊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這是離不開小說人物的魅力加持的。

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出楊子榮,少劍波等一批個性鮮明而又極具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他英雄人物,還有猛擒刁占一襲擊虎狼窩,活捉許大馬棒的劉勳蒼。善于登攀,有飛躍天塹絕技的栾超家。具有超人耐力,能日行百裡的孫達德。這些小分隊的英雄都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在人物塑造方面,曲波并沒有受過正統的教學,他的寫作很多是受到章回小說與民間傳統話本的影響。看到劉勳蒼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張飛,李逵這類好漢,看到粗俗诙諧的栾超家,又能想到《水浒傳》裡的時遷。而在雪地裡健步如飛的大長腿孫達德,會讓人們想到神形太保戴宗等等。

在人物塑造這方面,曲波繼承了古典文學的傳統,使得這一部小說有着《水浒傳》《三國演義》這般百讀不厭的魅力。不僅是英雄人物刻畫成功,曲波對反面人物的描寫同樣出色。壞人壞得各有妙處,土匪都是兇殘暴虐,面目猙獰的,但同時他們又有着自己的個性與特色,叫人過目難忘。

比如老奸巨猾長着一副鷹鈎鼻的土匪頭子座山雕,殺人時笑容滿面,讓人不寒而栗。再比如冷酷無情的許大馬棒,冥頑不化的馬希山,還有油嘴滑舌又貪生怕死,一輩子隻說了一次真話,卻是以喪命的小爐匠栾平。

讀者很喜歡看這些角色,也期待他們能夠被搬上銀幕或者改編成其他形式上演,因為即便是大反派或者打醬油的小土匪,也各有各的靈魂,充滿了生命力與張力。

可見,曲波在寫作時是愛憎分明的。好人極好,壞人極壞,強烈的性格對比和曲折的情節使得小說充滿了傳奇色彩和英雄主義精神。這種寫作态度也導緻了兩極評價。支援者認為林海雪原中的孤膽英雄厲害極了,而反對者認為曲波筆下的人物,有點偏個人英雄主義。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今天還有必要閱讀《林海雪原》這本有關深山剿匪的書嗎?紅色英雄主義對于今天的小朋友來說還有意義嗎?

首先,我們要糾正一點,《林海雪原》當中,雖然楊子榮獨闖賊窩,但是這絕不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林海雪原》中的英雄是集體的英雄,用作家茅盾的話說,他們是勇敢的有組織的,服從紀律的新英雄。這部小說描繪的也絕不止楊子榮一個戰士,它所描繪的英雄是英雄群像,是以楊子榮為代表的一批人民戰士。

這就和國外電影或者文學作品強調的個人英雄主義有着很大的差別。《林海雪原》當中的英雄們有着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一切都是以集體利益為首要目的。除此之外,這些英雄來源于普通大衆,也根植于群衆當中,他們的出身也極富時代特色。比如小說當中特别提到了楊子榮的身份是長工,這使得他不同于古代小說中的舊英雄,也不同于國外的炫酷男主角。同時這讓每一個普通人都看到了自己成為英雄的可能。

作為新英雄,武力、暴力、喊打喊殺絕不是英雄們關注的重點。作者在刻畫楊子榮的英勇和智謀時,很少直接描寫他動用武力的場面,更多筆墨都放在他的文戲上。例如他和土匪們精彩的黑話對談,他靈活地應對座山雕的審問和栾平的揭發,還有他機智傳遞密報資訊等等情節。

在《林海雪原》當中,沉着機敏,具備科學知識是成為英雄的重要條件。就拿其他兩位英雄白茹和少劍波舉例,白茹作為衛生員,懂得大量的醫藥學知識,還在小分隊當中教大家識字。

在《小白鴿徹夜施醫術》一章當中,白茹更是細緻地介紹了她的醫學知識,在大家對白茹的治療方式産生懷疑時,少劍波給戰士們做出了通俗化的解釋。

小說當中寫道,譬如一個瓶子放在溫度很低的地方,馬上往這個瓶子裡倒開水,這個瓶子馬上就會炸碎,凍了的菜馬上放到熱屋子裡就會爛掉,必須先放在不是很暖的地方,逐漸地暖才行。相反的,如果往燒紅了的鍋裡,突然倒上冷水,這鍋就會炸碎。

作者在小說當中特别加上這樣的說明,意在突出白茹、少劍波都是擁有科學知識的新英雄,懂科學,遇事冷靜,有集體意識。這是林海雪原當中英雄人物的必備品質,而這也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具備的品質。

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去模仿古代大俠飛檐走壁,梁山好漢,吃肉喝酒。《林海雪原》當中的英雄形象對我們而言才具有參考價值。如今我們孩子更多的接觸的是歐美英雄電影,像漫威超人、碟中諜,007系列英雄,那些炫酷的特效與熱血的劇情确實是吸引眼球,但是我們也有必要了解曆史上真正的英雄是什麼樣子,他們未必能夠單打獨鬥戰勝邪惡,但他們懂得與戰友團結配合,共同打擊敵人。他們未必是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但是他們懂得發揮個人特長,努力接受科學知識。

真正的英雄不是所向披靡的,他們隻是懷抱愛國之心,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了極緻,隻要我們保持着赤誠與熱血,擁有着勇氣和毅力,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白茹、少劍波、楊子榮,是以,閱讀《林海雪原》對我們小朋友而言是具有實際意義的。

這本書所宣揚的英雄主義既不誇張偏激,也不虛無缥缈,而是腳踏實地的存在,且能夠指導孩子變勇敢變冷靜,變得更顧全大局的。《林海雪原》當中的英雄主義很真摯,也很實用。這是這一本紅色經典的生命力之所在。

最後,說到真實的英雄主義,不得不提《林開雪原》當中楊子榮的原形。楊子榮在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東方的007和佐羅,隻是身邊沒有美女相伴,所到之處也沒有粉絲。他因在另一次剿匪行動當中,手槍被凍住而犧牲,死時年僅三十歲。是以《林海雪原》出版,也無人知曉楊子榮的真實背景,直到曲波找到一張楊子榮與戰友的合照,托人帶到日本翻拍、放大,這才有了楊子榮的正面照。

楊子榮,本名楊宗貴,幾十年前參軍後再也沒有消息。在查實英雄生前背景,并找到他的老家後,他白發蒼蒼的哥哥接過照片二話沒說,眼淚刷刷的地流了下來。

真正的英雄是寂寞無聲的。中國大地上,還有多少這樣的無名英雄,正在為全民族的未來而默默燃燒着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也是我們今天的小朋友要閱讀《林海雪原》的意義。

- end -

歡迎分享朋友圈 轉載請擷取授權

-作者-

趙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記錄工作生活、讀書學習的點滴。做一顆傳播愛的種子。

公衆号:趙君。寫作不隻是在記錄,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着的美麗的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