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行業這兩年很難,其實不是很難,是非常難。
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經披露業績的9家上市旅企中,有4家虧損,在預披露業績的其他6家旅企中,有5家預虧。也就是說,超過半數企業的日子都難過;不虧損的也隻是勉強有點帶着小數點的利潤,這已經是活得很好的了。
就目前的旅遊市場來說,曾經賺人頭費、吃購物差價的簡單商業模式,已經被疫情改寫。據公開資料和上市旅遊企業披露的資訊,旅遊企業都在想方設法轉型。
怎麼轉?
綜合來看,一類是圍繞“旅遊”這一核心業務,通過創新服務産品轉型,比如推出各類主題式創型旅遊,在不能推出長途高價值團的情況下,盡量讓最近的你成為他們最深的愛。另一類則是逐漸走出“旅遊圈”,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尋求突破。
其中,主題式創意旅遊産品,是在若幹細分市場中尋找客源,比如,峨眉山此前推出的親子研學、劇本體驗遊、漢服打卡體驗等,需要的不僅是密集的創意,更需要的是創意能抵達到這種具有圈層特性的群體中去;而網紅直播帶貨,一樣需要有自己的圈層可以觸達。二者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私域流量池。
可惜的是,在日子好過的那些年,旅遊企業所建立的網絡管道,大都作為了推廣管道,遊客不僅線上下一笑而過,線上上也是一笑而過,匆匆過客式的流量,并未真正形成人設亮、粘性強的圈層式私域流量池。
是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旅遊企業轉型幾乎是裸轉,難度可想而知。但這并不意味着市場沒有機會。
事實上,當下的旅遊,在遊客普遍難以遠行的情況下,近處耍是主要需求,而在近處耍,最核心的需求又是:有意思。
所謂有意思,即不再是眼睛一晃而過的“遊”,而是具有體驗感的“遊”,能觸動内心的“遊”。這就要求,面對“近處”客源市場,得快速從創意、營運、推廣上,找出一條有别于從前簡單收人頭費的新路來。
與此同時,通過若幹創意活動,沉澱私域流量池,讓近郊遊遊客能成為回頭客。在此基礎上,再依托當地或者熟悉的資源,組織具有特色的貨品,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深度挖掘私域流量池的“錢力”,進而擺脫市場大環境的束縛,在新一輪機會中積累創新經驗,蛻變出新的行業發展模式,讓自己在變化中進化。
作者: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