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易》和《黃帝内經》中的陰陽

《周易》和《黃帝内經》中的陰陽

我們研究、學習中國文化,中醫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核心概念,也就是“陰陽”。

現代人批判中醫,首先批判的就是陰陽、五行這些中醫的根本性的核心概念,上一講我們已經講過了,連梁啟超、章太炎、梁簌溟這些被後世公認的國學大師也都在批判陰陽、五行這些概念。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我們文化的長河中,在漫長的曆史中,陰陽、五行的概念被泛化了,它們幾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地方,幾乎可以用來分析所有的問題,而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很多人實際上是不明就裡,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地去使用這些概念,讓這些概念失去了它本來應有的嚴肅性和精确性。正是因為這些概念的泛化和濫用,導緻了那些想批判和否定這些概念的人,随時随地都能找到大量的論據來支撐他們的觀點。當近代的很多大師在嚴厲的批判“陰陽五行”這些概念導緻了中國沒有産生科學,把中國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的原因都歸結到這些概念上的時候,卻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這些概念的本質應該是什麼。我們在講《易傳》的時候,我反複跟大家強調過一個問題,《易經》中的各種“象”,比如乾為父、坤為母等等這些具體的象都是為了輔助我們了解乾坤陰陽的本質的,這些象我們可以看做是一種比喻,比喻這種方式本身就會放松對概念的嚴格規定性,好處是大家能夠比較好的了解這些概念要表達的本質。

在講《易傳》的時候,我在最開始就給大家講過一個我對于陰陽的定義,陽指的是在一個沖突體中,起主導作用的一方,相對于“陰”,我們可以分為三種狀态,一是陽對于陰有絕對支配性,二是陽對于陰有規定性,三是陽對于陰隻有影響力。而這之後很有可能會發生陰陽逆轉,也就是陰陽易位。我們還是用父子關系來做比喻,大家應該更容易了解,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他的父母對他有絕對支配性,這時候父母是陽,孩子是陰;當孩子不斷長大,可以自己自由活動之後,父母對孩子的支配性在降低,這時候父母對孩子是有規定性,也就是像父母要求孩子必須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但是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當孩子逐漸長大成人,比如大學畢業走入社會,這時候父母對于孩子而言,隻有影響力了,而不再具備規定性,更不可能達到支配性,這個時候也即将發生他們之間關系的逆轉,也就是陰陽易位,當父母逐漸年老體衰,孩子繼續成長,這時候的孩子已經屬于陽,對于開始逐漸老去的父母而言他們開始擁有了影響力,當他們進一步衰老,開始行動不便,機能喪失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對父母擁有了規定性,而當父母病危,需要搶救的時候,孩子對父母就擁有了絕對支配性。開個不适合的玩笑就是,是不是拔掉你的氧氣管的決定權在你孩子的手中。

我們當時也講了,陽指代的是生命、思想、精神,而陰指代的是物質、能力、能量;在《黃帝内經》中我們要對這個定義和它指代的内容做一個調整。

在這裡,陽指代的就是能量,而陰指代的就是承載能量的物質。

《周易》和《黃帝内經》中的陰陽

可能有些同學馬上就會反問我,說你這不是沖突的嗎?剛說了能量和物質都屬于陰,怎麼這裡又變了呢?是不是我之前講錯了呢?并沒有,這也是我前邊花了很大篇幅來講連山、歸藏、周易這三易的差別的原因。因為周易更多的講的是人類社會的獨特的發展規律,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就是人的主觀認知和主觀能動性的影響;而《黃帝内經》對應的更多的是《連山易》和《歸藏易》,表達的更多的是天文和地理,也就是天地互相作用對生活在天地之間的人和萬物造成的影響。

最近這些年因為善于用中醫治療急危重症和疑難雜症的李可先生的推薦,民國時代的名醫彭子益和他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逐漸火了起來,彭子益對陰陽的解釋是:一個生物所在之地,太陽射到此地面之光熱,就是陽。此地面的光熱已過,與光熱未來之間,就是陰。

太陽說到底,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球,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自于太陽,我們可以把太陽發出來的所有能量都稱為陽,而這個宇宙所有能夠接收能量的物質都稱為陰。陰能儲存陽,使能量穩定存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