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作者:中國文化研究—CCF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作者/祝重壽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博士、教授

敦煌現存藝術有一多半是唐代創作的,可見敦煌唐代藝術在敦煌藝術中有決定性的地位。而且敦煌唐代藝術在全國來看,也是最多的,藝術水準最高,最重要,是以我們今天想要了解大唐藝術,就得看敦煌。敦煌造像都是彩塑,敦煌石窟是綜合建築、彩塑、壁畫、圖案四種美術形式的藝術綜合體,四種美術互相對比,互相襯托,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一個宗教環境(佛國世界),也創造出了一個藝術境界(理想美的世界),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走進石窟,前有彩塑,後有壁畫,都有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這時你會發現,在共同表現同一個人物時,彩塑和壁畫非常相似,人物相貌、身體、動作、衣飾等都很相似,隻不過一平面、一立體而已,畫、塑可互相說明,這再次證明中國佛教美術畫、塑一緻。

敦煌初唐壁畫首推第220窟壁畫,是1944年剝離出來的(抗戰最艱苦的時候,我中華民族還在堅持藝術研究),其中最精彩的是《維摩诘經變》,畫文殊問疾,維摩辯論,中外帝王前來聽法,文殊菩薩下有中國帝王、群臣,維摩居士下有外國酋長、仆從。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敦煌壁畫,第220窟《維摩诘》

如前所述,閻立本畫過《維摩诘像》。此壁畫上的中國帝王兩臂攤開,大搖大擺,不可一世,後面群臣侍奉,小心翼翼,很像閻立本畫的《帝王圖》,例如西晉武帝司馬炎和北周武帝宇文邑(他曾滅法),都是這種形象。服裝也一樣,前面兩個搧扇侍者也很像。再看那些前來聽法的外國酋長,很可能也與閻立本的畫有關系,如上所述,閻立本也畫過《外國圖》、《西域圖》、《職貢圖》等,可惜都沒流傳下來。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敦煌初唐《維摩诘經變》還有第203窟、335窟,但變色嚴重,不如上述220窟保持的好,也不如220窟成熟,但也展現了初唐古典主義風格。(《敦煌莫高窟内容總錄》一書将203窟定為“宋畫”是錯誤的)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敦煌畫家很有可能是參考了從首都長安傳來的畫稿,再在這些首都畫稿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強勢文化向外輻射,中央影響地方,地方模仿首都,這是中外文化史上的普遍規律,是以長安宮廷畫師閻立本的古典主義畫風影響到敦煌壁畫是完全有可能的,可以說首都長安與邊遠敦煌是在同步發展,相差不過幾年、十幾年。于是從首都長安到邊遠敦煌就形成了一條藝術傳播路線。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這是上述六朝時從首都南京經洛陽、西安到敦煌的傳播路線的繼續。“禮失求之于野”,首都文化失傳了可去地方尋找,地方文化也可到首都去找原因,用首都文化來解釋地方文化,二者可互相證明,互相說明。這是研究文化史、美術史的一個方法。

敦煌初唐彩塑首推328窟,是由一佛、二弟子、二菩薩5人組成說法群像,此外還有4個供養菩薩跪坐聽講,其中最美的一個被盜往美國。這時菩薩已坐下來聽講了,說明菩薩地位提高,菩薩信仰流行。整個看上去,文靜、成熟、寫實、嚴謹、嚴肅、莊重,很像閻立本的古典主義畫風。也與上述兩京佛像相近。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敦煌彩塑,第328窟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現存于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的第328窟供養菩薩像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此窟彩塑阿南與他背後壁畫上的阿南畫像完全一樣,再次說明畫、塑一緻。這時的菩薩還沒有擺脫隋代影響,還不像真正的女人,還有胡須,還不性感。第328窟彩塑藝術水準很高,是敦煌精品,不亞于上述兩京佛像,很可能是參考了首都樣闆(樣本、畫稿)。第322窟彩塑也不錯,尤其是菩薩和弟子很精彩,也是初唐古典主義風格。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祝重壽:初唐閻立本影響敦煌藝術(下)

最後說說尉遲乙僧,初唐畫壇兩大家,除了閻立本,就是尉遲乙僧。尉遲乙僧是于阗(新疆和田)國人,其父尉遲跋質那是隋代畫家,父子并稱“大、小尉遲”,尉遲乙僧的哥哥也是畫家,都是于阗畫派。尉遲乙僧像閻立本一樣,也出身于藝術世家。

于阗國王将其推薦給唐太宗李世民,深受唐皇重用,也是初唐宮廷畫師,他與閻立本差不多同時略晚,二人共事,難免互相影響。尉遲乙僧在兩京寺觀畫了很多壁畫,例如他在上述長安慈恩寺中畫過千手千眼觀音(密宗佛畫)(閻立本也在此寺畫過壁畫)。再如在長安光澤寺畫過《降魔變》(吳道子也在此寺畫過壁畫)。

中唐美術史學家窦蒙說他:“澄思用筆,雖與中華道殊,然氣正迹高,與可顧(顧恺之)、陸(陸探微)為友。”“澄思”“氣正”,正是初唐古典風格。中晚唐美術史學家朱景玄說他畫“外國之物象,非中華之威儀”,與閻立本各有所長,不相上下。

晚唐美術史學家張彥遠說他:“畫外國及菩薩,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就是鐵線描,是于阗畫派的一大特點。這些評價說明了他在中國畫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可是非常遺憾的是他的畫已經蕩然無存。想要了解他的畫風,隻能看于阗壁畫,而于阗壁畫現存鳳毛麟角,大多收藏海外,極為珍貴,很難看到。

我在畫冊上見過幾幅于阗壁畫殘片,都是工筆重彩,用鐵線描畫形,“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可能是用硬筆勾線,非常嚴謹,沿線渲染明暗,表現出立體感,即所謂“凹凸畫法”,也就是于阗畫法,這是尉遲家族對中國畫的一大貢獻,上述閻立本的鐵線描很可能受他影響。

龜茲(新疆庫車、拜城一帶)離于阗不遠,現存壁畫比于阗多,兩國一北一南,都受犍陀羅(1---3世紀)、後犍陀羅藝術(4---7世紀)影響,畫風比較接近,龜茲壁畫色彩明顯,于阗壁畫線條明顯。

犍陀羅藝術是貴霜帝國(1---3世紀)時中亞的希臘式佛教藝術,3世紀貴霜帝國衰落,4世紀陷于分裂,混亂,5、6世紀口厭哒(白匈奴)統治,中亞文化興起,中亞人将犍陀羅藝術改造成中亞式的佛教藝術,即後犍陀羅藝術,以阿富汗巴米揚藝術為代表,影響到龜茲和于阗。龜茲克孜爾壁畫中現存有《降魔變》,畫魔女誘惑正在苦修的釋迦牟尼,可作為我們今天猜想上述尉遲乙僧壁畫《降魔變》的參考。

綜上所述,初唐佛教美術的主流還是閻立本的古典主義風格。首都宮廷古典主義影響了敦煌初唐藝術。

由此可見,佛教美術的傳播路線,從國際上看,是從印度、中亞到中國,走的是西北陸路(絲綢之路)和東南海路(瓷器之路),是從西到東;但是從國内來看,3世紀三國東吳曹不興開創曹家樣以後,中國(注意“中國”二字)佛教美術誕生并發展起來,是從六朝首都南京輻射北方,輻射全國,是從東到西。因為外來文化總是先傳到首都,先在宮廷貴族上流社會中流傳,然後再擴散到民間,流傳到地方,普及到全國。總之先是從西向東,後是從東向西。

(本文為作者授權本号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