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傳世古畫賞析·叁——《步辇圖》

閻立本,《步辇圖》,初唐,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閻立本(601年—673年),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唐朝時期宰相、畫家,隋朝殿内少監閻毗之子。

閻立本擅長工藝,富于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兄長閻立德擅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閻毗、閻立德、閻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藝、繪畫聞名于世。代表作品《步辇圖》《曆代帝王像》等。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幹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辇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作品賞析

沒有照片和錄像的古代,是怎樣記錄曆史的呢?除了文字的記載,繪畫也是一種記錄曆史的主要方式。唐朝就有一位特别擅長記錄曆史事件的畫家——閻立本。

閻立本是唐朝時期的宰相、畫家,善于畫台閣、車馬、肖像,尤以畫人物聞名,他的人物畫形象逼真傳神,有“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之譽,他著名的畫作有《步辇圖》、《曆代帝王圖》、《淩煙閣工程圖》等,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當時具有曆史意義的重大事件,或開國大臣或名将等,用以警示後人,弘揚治國安邦之大業。那麼,被譽為十大名畫之一的《步辇圖》描繪的又是什麼曆史事件呢?

《步辇圖》描繪的是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大唐皇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國王)松贊幹布,松贊幹布派使臣祿東贊前往長安迎接公主,録東贊受到唐太宗接見的曆史事件。這精彩的瞬間就被閻立本用妙筆丹青給記錄了下來。

從構圖的角度來講,這幅畫很明顯将所有人物分成兩組:以畫卷中軸線為界,左邊三個男士依次排開,井然有序,沒有任何裝飾,在規矩中略顯拘謹;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擁的仕女形象,以及裝飾物"兩把屏風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帶飄飄和晁蓋的迎風招展都有意刻畫一種充滿了柔情、安詳、和善的情調。

左右這種對比,尤其是譯官謹小慎微、誠惶誠恐和仕女們神情自若、儀态萬方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張一弛、一柔一剛,讓人的視覺得到了充分的享受。就像彈琴時的左手伴奏一樣,穩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區炫音技巧的展示,華麗而不俗脫;一唱一和,和諧有序。

從色彩上講,這幅圖的場景是一個喜慶的場面。根據中國的傳統習俗,喜慶的場面通常由紅色裝點基調。這幅圖作者為了突出這一特點,特地将典禮官--位于畫面正中間的軸心人物畫成紅色。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來奪人眼目地突出紅色,又不會太突兀得難于接受。

因為按照習俗,祿東贊來自吐蕃,服飾多以網狀彩繪織成,很少有一整塊同樣顔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紅色代表正氣,代表恢宏的氣勢,理應當由中原大唐朝獨享,而非喧賓奪主地給吐蕃穿戴上。

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紅裝,一者皇上為至尊天子,然而能夠與尊貴相配的顔色隻有黃色;二者紅色由皇上穿戴,不免顯得皇帝過于輕浮,不夠穩健睿智。如果再考慮僅由于年代久遠,風蝕和破壞,原本皇帝身着的鍍金裝束成了土黃色,那麼就不難了解作者在顔色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淨,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于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也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由于此圖經曆千餘年的傳承,如今所能見到的閻立本作品,尚無一幀能毫無争議地确定它為閻立本所做,這幅傳為閻立本所做的《步辇圖》,是唐代閻立本所做還是唐代其他畫家的原創摹本,或為宋人波本有許多争議,而書畫鑒定界對《步辇圖》的讨論認為《步辇圖》的繪制年代不晚于宋代,定其為宋人摹本。但不管是唐代、唐摹還是宋摹,作品的繪畫水準都是很高的。

欣賞《步辇圖》完整版

雲 上 好 物 精 選

一口氣收錄7幅傳世名畫

1:1全卷高清複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