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公元1126年的正月,彼時的開封沒有往日的喜慶與祥和,盡是兵馬相争前的緊張。放眼城下盡是金國的鐵蹄,他們直指宋廷的心髒——開封府城。突然繼位的宋欽宗面對城外這如海一般的騎兵,不由地倒吸一口涼氣。摸透了皇帝心思的主和派官員一再上奏,請他同宋徽宗一樣棄城南下。

"上意已定,敢複有言去者斬!",洪亮的聲音和堅定的話語在他耳邊響起。宋欽宗回頭一看,一名文官恭敬地站在他身後,一字一頓地向他說:"若要臣治軍,臣願以死相報"。這個在危難之際願舍身為國的人,便是後來被人成為"南宋四名臣"的李綱。他是此時開封城内,為數不多有心亦有能力拯救北宋的人了。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影視劇中的李綱形象

李綱,字伯紀,生于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其父親為李夔,早年間與呂惠卿抵禦西夏有功,官至龍圖閣待制、京西南路安撫使。或許因耳濡目染,使得日後作為文官的李綱也有了領兵治軍的才能。不過與父親不同,李綱走的是科舉登科的道路。與那個年代無數的讀書人一樣,李綱寒窗苦讀,并成為了政和二年(1112)的進士。考取功名後的第三年,李綱便官至監察禦史,同領權殿中侍禦史。

可以說,他剛入仕途便直升中央,可見其能力過人。但是他本性率直、剛正不阿,尤其是他的主戰傾向,引來朝中要員不滿。是以入朝不久,李綱便被罷免官職。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宋徽宗畫像

後來,因京師洪水,李綱上疏谏言朝廷需要重視内外問題。昏聩的宋徽宗認為他這個建議不合時宜,又把他貶到了現在的福建沙縣做個稅務。不過身為一介進士,不可能就這樣默默無聞。1125年,被貶十年之後,宋徽宗一紙诏令把他調回京城任太常少卿。誰能料到,這個被貶多年之後回朝的官員,将在不久之後挽救趙宋一次。

回到京城的第二年冬天,完顔宗望率領東路六萬人劍指開封。眼見金軍勢如破竹,無能宋徽宗立馬南逃。臨走前,他把皇位傳給了太子趙恒,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宋欽宗。宋欽宗剛一登基,便是開頭那般的圍城景象。毫無頭緒的他,也萌生了割地逃跑的年頭。就在這時,李綱挺身而出。李綱将朝中大臣一番駁斥後,宋欽宗勉強信任了他,讓他負責開封的防禦。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粉色箭頭為金軍第一次南下,黃色箭頭為第二次南下

此前,朝廷中許多官員都力主與金軍和談、割地送金。與李綱一起力主戰的種師道等人,完全得不到重視。在此境況之下,趙氏才肯放手一搏,李綱等人可謂是憋了滿腔怒火。于是,在李綱的上司下,開封城中軍民僅用四天時間便将防禦體系準備妥當。

另一邊,完顔宗望原以為拿下開封,索取巨額"贖城費"是輕而易舉的。畢竟東路軍一路殺來,宋軍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抵抗。可到了開封,卻碰上了硬骨頭。不僅城牆上的宋軍頑強抵抗,偶爾還有死士從城中出來偷襲金軍。在這一輪護城戰役中,宋軍甚至斬殺了金環三太子。這一輪下來,可讓完顔宗望有點心虛了。于是他領軍稍微往北撤了點,但依然虎視眈眈。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影視劇中的完顔宗望

李綱和種師道大喜過望,因為隻要拖住金軍的行動,就可以等待援軍到來。屆時切斷敵軍退路,吃掉這六萬金軍就像是甕中捉鼈了。誰知道在緊要關頭,姚平仲為了搶功勞,率步騎萬人貿然襲擊金軍。結果偷襲不成,反中埋伏而被全殲,他自己也害怕擔責而跑路了。消息傳到開封,在文武百官間掀起了軒然大波。

主和派找到了罷免李綱的破綻,聲讨他的奏疏向雪花一樣飄向欽宗案前。無意抵抗的欽宗也把主動出擊的罪責推給李綱和姚平仲。他一邊同意了與金人議和、一邊再次将李綱罷免。就這般眼見金軍将要撤回北方,宋廷又親自打開家門,引狼入室。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意想不到的是,李綱被撤職之後,開封的百姓不幹了。太學生陳東拉着自己幾百個同學一起走上街頭上書請願,緊接着,幾乎整個開封的百姓都參與進來。剛好下朝回來的主和派宰相李邦彥經過人群,受到了一頓臭雞蛋小石子的招呼,還有幾十個宦官被憤怒的群衆打死。後來是種師道出面、加上宋欽宗願意恢複李綱的職位,他們才肯罷休。

雖然李綱被短暫地複職,但主和派在金軍撤退不久後,依舊輕易地找了個借口貶退李綱。李綱前腳剛走走,金軍後腳就來。靖康元年六月,距離上一次撤軍不到半年的時間,金軍再次兵分兩路南下開封。當所謂的主和派大臣的伎倆不再奏效時,宋欽宗想起了李綱。可惜的是,當宋廷重新開機李綱的消息傳到長沙時,開封已被攻破。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靖康之後宋廷南渡,康王趙構在臨安建立南宋政權,重新起用李綱。他再次上任之後,提出了許多重整朝政的建議。一開始,他提到如何穩定南宋局面、如何保住開封、設定縱深防禦等等,趙構還非常有興趣。可等他說到懲治主和官員、策劃北伐,趙構便神色黯淡。李綱知道,這個皇帝志不在此。

很快,朝中主和派又開始對李綱不斷刁難。僅僅主政75天,他就因遭到彈劾,而被調去湖南甚至海南。1132年,朝廷又将他派去湖南一帶平寇。總而言之,朝廷不想讓他再接觸關于邊防的任何事務。曾經幾乎一手挽救趙宋于危難之際的功臣,最後落得如此下場,真可謂令人唏噓。而對朝廷一再失望的李綱,最終隐居福州。在一次祭奠胞弟時,也許是哀恸過度、也許是積勞成疾。在那之後,李綱便一病不起,紹興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一代名臣就這樣撒手人寰。

李綱:幾近一己之力指揮東京之戰,若非遭人排擠,他本可救下北宋一、文官出身,屢遭貶谪二、守衛開封,力挽狂瀾三、南渡輔政,憂憤而終

李綱雖是文官出身,但卻曾以一己之力,幾乎将開封連同北宋一并救下。可惜,趙氏帝王沒有這般雄心與壯志。雖然遭到朝廷一再排擠,但他從無怨言:每到一處任職都盡心竭力,直至去世。假如李綱能夠得到重用,靖康之恥也許可以避免,宋金戰争的結局也許會被改寫。但這也隻是假設,曆史沒有如果。

不過當李綱仙逝時,他那心懷天下、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沒有就此消散。即便當時的趙氏沒有這般豪情,但這一精神早已熔鑄到中華兒女的文化當中。在那之後,每每當華夏陷入危難之際時,總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匡扶天下。也正是因為有這般精神,炎黃子孫才能跨域曆史的長河,書寫着一代又一代屬于自己的傳奇。

參考資料:

1、《宋史·卷三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2、《李綱軍事思想研究》陳菲

打開手機淘寶,搜尋"協虎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