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兒童時期,以慢性、波動性、多發性肌肉抽搐,或伴有不自主喉部異常發聲與猥穢語為臨床特征的常見心理、行為,及神經精神障礙性綜合症候群。男孩多見,男女之比約為3:1,好發于2~12歲之間。少數至青春期自行緩解,部分逐漸加重延至成人。
現代醫學對其發病原因和機理不十厘清楚。認為其與遺傳,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功能異常和疾病(如癫痫),以及精神、代謝紊亂等有關。
中醫謂“抽動”為“抽搐”、“瘛疭”、“筋惕肉瞤”和“振掉”;“穢語”則與神識異常有關。該病症與中醫“慢驚風”、“慢脾風”、“異常瞬目”相類似。
【病因病機】
現代中醫對于本病治療多,總結少。處于不斷探索過程中。
一、抽動與風 該病以長期反複發作的局部抽動為特征。抽動是肝風表現。《小兒藥證直訣·肝有風甚》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于頭目” 其記載的症狀與本病相似。《素問·至真要大論》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即頭搖、肢體振顫、動搖不定屬于肝風。驚風有急驚、慢驚之分,其區分關鍵在于抽動有力與無力。本病與慢驚風類似,卻以局部抽動為主。
二、抽動與肝腎 肝腎同居下焦,精血同源。若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緻精血不足,肝體和筋脈失養;或小兒缺少關愛,性情乖戾,急躁,肝氣郁結不得伸展,郁而化火,灼傷營陰。由于肝體和筋脈失養,故出現頻繁眨眼、皺眉、咧嘴、聳鼻、仰頸等面部抽動,以及擺臂、甩手、握拳、踢腿、跺腳等肢體抽動症狀。并且多因情志激動誘發或加重,充分說明其為肝腎陰虛,筋脈失養。
三、本病與心脾 本病抽動具有不自主性,且無力,與慢驚風類似。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即人體各髒腑和部位之間的功能和動作的協調由心統帥。神無所主是無意識動作産生的根源。慢驚風責之脾。《幼科證治準繩·慢驚》描述“木克脾土,胃為脾之腑,胃中有風,瘈疭漸生,其瘈疭症狀,兩肩微聳,兩手下垂,時複動搖不已”就與本病症狀類似。由于其抽搐無力,故當責之于脾虛。
四、喉間異常發聲和穢語與痰:喉間時時發出奇異聲音為本病特征。喉間聲響在中醫多為痰濁所緻。痰濁上蒙清竅和痰迷心竅構成本病又一關鍵病機。中醫之痰來源于脾,即“脾為生痰之源。”為本病與脾發生關聯的又一例證。
綜上所述,本病為本虛标實之證。
标實為陽亢、風動、痰濁,以頻發抽搐與穢語為特征。
本虛為肝腎陰虛,氣血不足,心膽虛怯等所緻。
【診斷】
一、診斷
1.标準: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及診斷标準(ccmd-2-r) 1994年泉州會議通過。
(1)病于21歲以前,大多數在2~15歲。
(2)主要表現為多種抽動動作和一種或多種不自主發聲,兩者出現于病程某些時候,但不一定同時存在。
(3)抽動症狀一天反複出現多次,幾乎天天如此,但在數周或數月内症狀的強度有變化,并能受意志克制數分鐘至數小時,病程至少持續1年,且在同一年之間症狀緩解不超過2個月以上。
(4)不自主抽動和發聲,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
2.實驗室檢查:核磁共振(mri)、腦血流顯像(spect檢查)可協助診斷。頭顱mri可發現兩側基底核體積不對稱,雙側尾狀核、豆狀核的平均體積較正常減小。頭顱spect檢查可見颞葉、額葉及基底核局限性血流灌注減低區。患者抽動發作期間病竈部位局部血流灌注減少,發作期則增多,此與癫痫患者的spect圖像特點相似,但是否與癫痫有相同的病理基礎,有待進一步研究。
部分患者可有輕度腦電圖異常,但無特異性,主要為慢波或棘波增加,無痫樣放電腦波;動态腦電圖(aeeg)異常率可達50%。顱腦ct多正常。
二、鑒别診斷
本病與兒童多動綜合征病名近似,可合并發生,易于混淆 本病以局部(某組及多組肌群)不自主抽動及喉部不自主發聲為特點,其抽動具有多樣性、波動性和長期性。兒童多動綜合征無抽搐,一般也無喉間異常發聲,而表現為入靜難,多動、好動、沖動。
【治療】
一、治法
止(局部)抽搐,止穢語為治标之法,可通過鎮肝熄風、滋陰潛陽、甯心安神、看驚掐驚、豁痰開竅而實作。調補陰陽、調和氣血為治本之法,可通過滋養肝腎、補益心脾等而實作。
實證、熱證、陽亢以方1為主,方2為輔;虛證、寒證、清陽不升以方2為主,方1為輔。
二、基本方
處方1
組成
心肝同清 (3~5分鐘)
頭面四大手法(開天門1分鐘内;推坎宮1~2分鐘;揉或運太陽2~3分鐘;耳背高骨3揉1掐50~60次)
頭部三振按 (拇指指腹或掌根振按百會,每振5~8秒,停頓片刻,再振,共操作約1分鐘;兩手食、中、無名三指并攏分别置于兩目上眶,3揉1振,2~3分鐘;兩掌相對置于兩太陽穴,對稱向中央擠按;後一手掌置于前額,另一掌置于後枕部亦對稱向中央擠按;每擠按3~5秒,振1次,操作2~3分鐘,名振按頭四方)
三陰交操作 (兩手拇指端分别置于三陰交,先點10次,後以拇指指腹振按30~40秒,再上下搓擦令熱)
處方2
補脾經 (3~5分鐘)
補腎經 (3~5分鐘)
揉二馬(2~3分鐘)
揉内勞宮 (1~2分鐘)
捏脊(3~20遍)
丹田操作(以三指或全掌摩小腹約1分鐘;揉2~3分鐘;每振3~5秒,放松,再振,約1分鐘;橫擦令熱)
三、辨證論治
(一)陰虛風動
證候:頻繁眨眼,面肌抽搐,頭搖擺不定,咽喉不利,清嗓頻頻,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頭暈,目斜視,聽力下降,舌紅少苔,脈細數,指紋浮紅。
治法:滋陰潛陽止痙
處方:方1配合方2。加水底撈月(30~40次,滋陰清熱潛陽),點攢竹(10~20次,鎮靜安神),點四白(10次,止面肌痙攣及頻繁眨眼),推橋弓(左右各5~8次,平肝潛陽降逆),下推天柱骨(令局部潮紅,平肝降逆),拿太溪(10次,滋補腎陰),摩湧泉(20圈,引火歸元)。
(二)心肝火旺
證候:四肢躁擾,瞬目不止,睡中磨牙,挖鼻撓耳,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吃頻作,夜啼不安,口舌生瘡,煩渴引飲,舌紅降,脈弦數有力,指紋色紫。
治法:清心除煩,平肝鎮靜
處方:以方1為主。加打馬過天河(食中二指沾涼水交替從下向上拍打至前臂掌側潮紅,清心除煩),推擦心俞(以拇指指腹向下推擦心俞,令局部發熱,能清瀉心火),掐精威(兩拇指一掐精甯,一掐威靈,同時掐10次,止驚止抽搐),掐山根青筋(10次,山根青筋是肝風特征,掐之能平肝熄風),掃散頭側(1~2分鐘,既能祛風,又能醒腦開竅),分推腹陰陽(20~30次,能疏導氣機,發散郁火),掐太沖(10次,清瀉肝火)。
(三)心脾兩虛
證候:肢體瞤動、麻木,抽搐無力,時時驚惕,頭昏、健忘,學習成績差,注意力不集中,睡中易醒,流涎,面色無華,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指紋浮。
治法:補益心脾,安神定志
處方:以方2為主,配合方1。加推上三關(1~3分鐘,為溫為補),揉外勞(約1分鐘,為溫為升),掐内關(3揉1掐1分鐘,甯心安神有效),拿風池與拿肩井(各拿約1分鐘,能升提氣機,改善頭頸部供血),拿血海(10次,能養血祛風,止抽搐),揉足三裡(2~3分鐘,補脾胃之氣),點心俞(10次,振奮胸中陽氣),振揉膻中(3揉1振1分鐘,開胸順氣,振奮心陽)。
(四)痰迷心竅
證候:時時抽搐,神情恍惚,喉間奇異叫聲,流涎不止,咽喉不适,頭昏,胸悶,惡心,時時幹嘔,苔膩,脈滑,指紋滞。
治法:豁痰開竅
處方:方1配合方2。加運内八卦(2~3分鐘,順氣化痰),揉掌小橫紋(約1分鐘,該為化痰要穴),捏擠闆門(10次)和掐揉小橫紋(10遍)能清熱滌痰,開竅醒神;黃蜂出洞法(5~10遍,能豁痰定驚),揉膻中并乳旁乳根(三指揉法1~2分鐘,化痰散結,寬胸理氣)。
四、對症治療
面部抽搐以掐人中、承漿為主;上肢抽搐掐合谷、曲池;下肢抽搐掐百蟲、承山和委中(以上穴位為古今治驚止抽搐的經驗穴位,各穴掐10次左右)。動作協調性差,抽搐頻繁可加掐十宣(5遍)和調五髒(5遍),該兩法于患兒十指操作,能協調五髒,調節心智;眨眼頻繁加明目、祛風,止痙的點按攢竹(一手食中二指分開按之,10次)、拿睛明(拇、食二指按于睛明,并同時向中部用力拿之)和點絲竹空(10次);鼻部抽搐加能通鼻竅、止鼻部抽搐的點迎香(10次),振山根(10次);撓耳不止或耳部抽動加長于祛風鎮靜的點角孫(10次),振翳風(10次);甩手聳肩加拿肩井(1-2分鐘,祛風通絡)和定驚止抽搐的掐老龍(10次),掐五指節(10遍);下肢擺動不止加點犢鼻(10次,疏通氣血,止驚風),拿跟腱(即拿太溪并昆侖,約1分鐘,能解痙,熄風);喉間聲響加推頸後三線(正中線及左右旁開1.5寸線,疏理膀胱經,利于改善頭部氣血供應),拿肩井(約1分鐘,緩解喉部肌肉痙攣),按三凹(振按天突10次,兩手食指同時按缺盆,至最大忍受度停留數秒,放開,再按,操作6~8次,利咽喉,散瘀滞,緩解喉肌痙攣)。
[注意事項]
一、本病為小兒推拿優勢病種,但治療時間很長,常常數月或經年。根據本病抽搐為慢性,波動性的特點,可于其頻繁發作期間以方1重點推拿;于平時則以方2為主,可教會家長,用于家庭保健按摩。對症加減中針對各部位抽搐的掐人中、承漿、合谷、曲池、百蟲、承山和委中等穴,如抽動頻繁,宜用力深重,掐10次左右,如平常調理,則宜采用掐揉法,每3揉1掐,掐之力度可适當輕些。
二、對于穢語,或口吃小兒,可采用變換語言環境的方法進行調理。如讓其學習另一種方言或外語,堅持每天高聲朗讀課文等。
三、堅持綜合防治。如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及粗糧,忌食油膩、煎炸、辛辣及易于過敏的食物,飲食習慣應規律化、合理化,不強迫進食。心理調節非常重要,要消除小兒心理與精神負擔,使之樹立自信心,不恐懼,不自卑。要避免感冒,增強體質。
四、本人經驗,配合中藥效果更佳。中藥最好加工成丸或散,利于長期服用!
文章轉自廖品東教授小兒推拿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