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古巷,楊家大院走出的非凡父子,楊武之和楊振甯|老照片(1)

作者:蜀山清風明月
四古巷,楊家大院走出的非凡父子,楊武之和楊振甯|老照片(1)

在合肥四古巷楊家大院裡楊家合家福留影(來源|網絡圖檔)

著名實體學家,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楊振甯,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四古巷楊家大院。這張合家福照片拍攝于1923年,楊振甯臨近周歲左右,拍攝地點在四古巷的楊家大院的庭院窗外。相片中,楊振甯,盡顯鐘靈毓秀;父親楊武之,神情意氣風發;母親羅孟華,舉止賢淑安靜。是年,父親楊武之考取了安徽省官費出國留學,即将離家赴美求學,也即将開啟璀璨耀眼的科學研究的學術人生。

楊振甯出生于安徽合肥,但是其祖籍不是廬州府,而是鳳陽府。

楊振甯的曾祖父楊家駒,原籍安徽鳳陽府,曾任太湖縣都司把總武職。清光緒三年(1877年),楊家駒任滿緻仕,攜一家老小返還原籍鳳陽府。途徑合肥,順道拜訪官場老同僚張厚齋(合肥著名書法家張敬文之父(張敬文,字琴襄,書法家,曾經國會議員。1938年合肥淪陷,拒絕僞職,飲藥自盡以明志。))。

盛邀之下,楊家盤桓數月,然後幾經權衡,楊家不再返還原籍,在合肥安頓定居下來。

楊家駒與夫人周氏育有五子二女(邦字輩),其中一子早逝。子:楊邦盛、楊邦瑞、楊邦慶、楊邦甸;女:楊邦鳳、楊邦箴。

因為楊家駒曾經的官俸微薄,積蓄幾無,當下楊家家境甚為艱難。為了維持生計,除了長子楊邦盛、幼子楊邦甸可以讀書應試,其餘子女均不得已學徒習商。所幸楊邦盛學有所成,18歲的時候(1879年),回鄉應試就中了秀才。

楊邦盛與夫人王氏育有二子,長子楊克純,字武之(楊振甯之父),幼子楊克岐,字力初。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楊家的故事在楊邦盛這代開始出現轉機。

清朝末年直至民國初年,從清朝合肥人李鴻章,到民國合肥人段祺瑞,朝中及軍隊中淮系勢力盤踞并盤根錯節。利用合肥老鄉人脈優勢,衆多合肥人投身于淮系,謀求個一官半職。京中曾有戲言:“會說合肥話,就把洋刀挎。”

楊邦盛利用老鄉身份及身負所學,投身時任天津南段巡警總局總辦合肥人段芝貴的幕府,擔任筆劄,類似文案秘書的差事。民國達人段芝貴(段祺瑞的祖父輩,親戚,人稱“小段”。),會做官,一路升遷,會來事,能撈錢,随帶的幕府中人楊邦盛幾年間就積蓄頗豐。

中國人有錢了,第一件事是幹啥?嗯,不錯,買房蓋房。

楊邦盛傾囊并委托其弟楊邦瑞,在合肥黃金地段四古巷購得七進,每進三間的氣勢頗為恢宏的大宅院落,自此楊家大院落成開庭。

合肥四古巷南北走向,北接後大街(今安慶路),南接前大街(今長江中路),雖然隻有百十來米長,名氣卻很大。時至今日,四古巷巷名及巷街仍在。

傳說四古巷得名是因為四座古墓。根據嘉慶《合肥縣志》等史料記載,四古巷兩百年前就有記載使用,但是四古巷的名字起源已經無從考證。

四古巷地處老城核心,前大街東西方向臨近三孝口、四牌樓商貿活動中心,後大街亦是熙熙攘攘的商貿街道。幾步之遙臨近合肥文廟廬州府學(原合肥四中)、合肥縣衙廬州府衙(今安徽省博物館和安徽省公安廳)及重要商貿官道橫街(1955年,橫街及德勝街合并為如今的金寨路)。

楊家大院古香古色,布局合理,典型的徽式建築,又差別于皖南地區徽式建築白牆黛瓦的風格,是典型的灰牆墨瓦的合肥風格。楊家大院據四古巷巷東側,巷西側主要是江忠源祠和昭公祠(紀念安徽巡撫江忠源,太平天國時期,廬州保衛戰中,城破之際,江忠源在水西門力竭投塘自盡。)。五六十年代,巷東側因為長江飯店建設,占據了楊家大院部分庭院;巷西側的祠堂位置建設成為為長江路第二國小與安徽省民政廳下屬企業光榮印刷廠工廠及家屬宿舍區。1971年,楊振甯回鄉探親之際,還曾去過四古巷,在楊家大院與楊家親戚們團聚。八十年代,合肥城市大改造大拆除後,楊家大院已經片瓦不存。

因為地處黃金地段,楊家大院立院後,臨近後大街的前三進租給了一家中藥鋪,租金補貼家用,後四進楊家自用居住,楊家自此為小康殷實之家。

家族功臣楊邦盛并沒有在楊家大院居住過多少時間,段芝貴失勢之際,楊邦盛回鄉賦閑,集中居住過一段時間。命中貴人段芝貴在官場雖然跌宕起伏,但是後來也升遷至東北要職黑龍江巡撫。段芝貴升遷至東北後,楊邦盛亦步亦趨,亦赴東北,準備去沈陽謀些差事,不幸途中身感鼠疫,客死他鄉。

楊邦盛在肥時間雖然不長,卻“指腹為婚”,包辦了楊振甯父母(楊武之和羅孟華)的婚姻。包辦婚姻,在那個年代也不算稀奇。

一次楊邦盛生病,小有名氣的郎中先生羅竹全前來為其醫治。治病之餘,熟稔之後,聊天得知雙方夫人皆有身孕,話興之餘,便指腹為婚。雙方商定若各生男女,便結為親家。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楊家生男楊克純,羅家得女羅孟華,楊家羅家結為秦晉之好。

楊克純(武之)九歲喪母,十二歲亡父,随後和其弟楊克岐,在楊家大院,與叔叔嬸嬸楊家堂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生活。

四古巷,楊家大院走出的非凡父子,楊武之和楊振甯|老照片(1)

楊武之(來源|網絡圖檔)

民國時期,在合肥湧現出中國學術知識界三位大師級的人物,即國學大師劉文典、醫學針灸大師方慎盦(同“庵”),以及數學大師楊武之。

楊武之雖然少小父母雙亡,但是在叔父楊邦瑞的精心照料下,良好教育加上自身的天賦聰明好學,學習上一路都是“學霸”級的存在。

1914年,楊武之畢業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學(今合肥九中),當時合肥最好的中學。有意思的是,當時時任校長就是楊家的世交,張家的張敬文(字琴襄)。

1918年,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楊武之回母校安徽省立第二中學任教員兼舍監。這個舍監有點像現在的大學裡的輔導員,不僅要管學生的日常學習,還要管學生的日常生活。後幾年,因為部分纨绔子弟夜不歸宿,楊武之又嚴加管理,發生家長因為袒護學生與學校管理的雙方重大糾紛。楊武之灰心之餘,萌生去意。1922年,楊武之辭職,轉赴安慶任安慶中學教員,并積極準備安徽公費出國留學,立下科學救國之志。

1919年,楊武之工作第二年,與“指腹為婚”的羅孟華完婚。1922年,楊振甯出生。當時楊武之在安慶教書,安慶又稱懷甯,遂取名“楊振甯”,“振”為楊家楊振甯這輩的輩名,“甯”即為懷甯的意思。

楊武之與羅孟華一輩恩愛,相敬如賓,感情甚笃,育有子女四子一女:楊振甯、楊振平、楊振漢、幼子楊振複,及女兒楊振玉。

1923年,楊武之順利通過安徽省的公費出國留學考試。随後離别妻兒,隻身赴美求學。

楊武之輾轉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完成學士碩士博士學業,成為中國數學博士第一人,并在國際數學數論研究領域嶄露頭角。

1928年,楊武之學成歸國。在廈門大學教書一年後,長期在清華大學和抗日時期西南聯大數學系教書育人,長期擔任數學系代主任或系主任。著名數學大師陳省身、華羅庚等都曾受教于楊武之教授,特别是數論研究的衣缽傳人華羅庚,日後成長為新中國的數學學術界的一代領軍人物。

楊武之終其一生從事數學研究與教育,對中國現代數學研究與教育貢獻卓越非凡,是中國偉大的一代數學家和教育家,這一點毋庸置疑。

楊武之晚年飽受糖尿病的困擾。1973年,楊武之在上海逝世。

楊振甯的母親羅孟華,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在楊武之赴美留學時期,帶着年幼的楊振甯居住在楊家大院相依為命,并親身親為地對楊振甯進行啟蒙教育。作為家庭婦女,羅孟華本身就識字有限,為了更好地教楊振甯識字,自己一邊學習,一邊教育楊振甯。時至楊振甯4歲左右,已經識字超過3000字。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楊振甯5歲時,羅孟華又請了一位老先生教授楊振甯《龍文鞭影》。《龍文鞭影》作為童蒙讀物,又有别于傳統的蒙學讀物《三字經》。四字一句,兩句押韻。每句又富含曆史上的人文典故和逸事傳說。聰明好學的楊振甯很快領悟全文并背得滾瓜爛熟。

1928年,羅孟華領着楊振甯到上海接學成歸國的楊武之。見面之際,楊振甯當面抑揚頓挫完整背完《龍文鞭影》,楊武之心中大慰,并送楊振甯一支鋼筆。鋼筆在當時可是稀罕之物,楊振甯愛不釋手。

四古巷,楊家大院走出的非凡父子,楊武之和楊振甯|老照片(1)

楊振甯幼年時一家人合影(來源|網絡圖檔)

随後,楊武之一家在廈門小住一年後,随着楊武之入職清華大學數學系,一家人搬入著名的清華園。清華園的歡樂時光,承載了楊振甯諸多童年記憶,留下了楊振甯與鄧稼先及諸多清華教授子弟在清華園的嬉戲身影。

清華時光,楊武之與羅孟華夫妻在知識界亦是夫婦典範。留美博士楊武之與家庭主婦羅孟華的包辦婚姻,這一點與著名學者亦是安徽老鄉胡适與江東秀,特别類似。夫妻雙方反差很大的包辦婚姻,能忠貞不渝一生,實為不易。又有别于胡适的一生绯聞不斷,江東秀的悍婦做派,楊武之與羅孟華一輩子清白恩愛,相濡以沫。楊武之的潔身自好,羅孟華的賢淑惠達,缺一不可。

楊武之作為清華教授,在當時收入不菲,加上一生節儉,便有些積蓄。1936年,其弟楊克岐代為購置合肥北油坊巷一處宅院,臨近李鴻章李府,所費2600銀元。抗戰爆發後,楊振甯一家便在那裡居住過一段時間。1937年,楊振甯入學廬州中學(今合肥一中,原合肥一中的老北門校門的合肥一中校名題字就是楊振甯的親筆題字)。現如今,北油坊巷這處宅院也已經片瓦不存了。

抗日時期,戰亂動蕩,廬州中學轉遷到三河鎮。羅孟華本身就是三河人,在楊振甯幼年的時候就經常帶楊振甯回老家三河小住。為友善楊振甯求學,羅孟華帶着楊振甯寄住在三河鎮古南街一人巷旁邊的一處民宅,其宅院前身是三河有名的孫大生老字号藥鋪。現如今,該三進三落宅院修葺一新,内置楊振甯生平資料展覽。“楊振甯故居”作為三河鎮著名景點,遊人如織。需要說明的是,楊振甯與母親羅孟華在此并沒有居住太久的時間,也就一個半月左右。随後楊振甯便轉赴西南聯大讀書,直至赴美留學。

可惜的是,合肥老城内的四古巷的楊家大院,北油坊巷的楊家老宅,都已經不存在了,三河便撿了便宜。遊客拜訪三河楊振甯故居的時候,不經意間容易産生對楊振甯是三河人的誤解。

楊振甯的學術成就和人類貢獻,你怎麼贊譽都不為過。他的天才發現可以比肩牛頓和愛因斯坦,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偉大實體學科學家,沒有之一。

楊振甯為人诟病的地方主要是兩點,一是回歸問題,二是再婚問題。

關于回歸問題。楊振甯是1957年獲得的諾貝爾實體學獎,1964年入的美國籍。雖說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界,但是1957年頒獎儀式時刻,楊振甯是作為一名中國人上台領獎的。這不僅是楊振甯的個人榮譽,也是随之而來的一份中國人榮譽。證明了中國人也可以在現代科學研究做得很好。

四古巷,楊家大院走出的非凡父子,楊武之和楊振甯|老照片(1)

楊振甯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授獎儀式(來源|網絡圖檔)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新政府對大量海外優秀華人伸出橄榄枝,希望其歸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針對楊振甯的勸歸工作,周恩來、中央統戰部門、楊振甯的曾經老師親朋好友,楊振甯父親楊武之、楊振甯嶽父杜聿明(楊振甯原配夫人杜緻禮,為國民黨著名将領杜聿明的女兒),都做了大量勸歸工作。可惜楊振甯并沒有如鄧稼先們那樣,歸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

四古巷,楊家大院走出的非凡父子,楊武之和楊振甯|老照片(1)

毛主席接見楊振甯教授(來源|網絡圖檔)

雖然沒有立即回歸,但是随後楊振甯在中美學術交流,指導中國科學研究,做出了卓越非凡的貢獻。衆所周知,新中國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期間的文化大革命,科學知識界的動蕩時期,楊振甯如果回歸,是否能夠達到現有的學術研究的高度深度廣度,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2003年,楊振甯搬到清華園,曾經出發的地方,長期定居中國。2015年,楊振甯放棄美國國籍,恢複成為中國公民。2017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至今日,年近百歲的楊振甯依舊為祖國科學事業發揮餘熱。

這何嘗不也是一種回歸?

關于再婚問題。有點道德綁架了。對于楊振甯這樣的科學泰鬥,我們應該多份尊敬,少份娛樂。

四古巷,楊家大院走出的非凡父子,楊武之和楊振甯|老照片(1)

楊振甯教授(來源|網絡圖檔)

臨近楊振甯教授百歲之際,衷心祝願老人家身體健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