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作者:盛弘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在文學界,許多作家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令人惋惜,如:老舍、巴金、沈從文……他們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這至高無上的榮耀。

而在實體學界,楊振甯諾貝爾獎的獲得為中國揚眉吐氣一把,他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也能斬獲諾貝爾獎這樣的榮耀!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楊振甯能走上實體學這條道路和當年的戰争息息相關,可以說若是沒有當年的動蕩,如今的楊振甯或許就不是家喻戶曉的實體學家了。

1938年,楊振甯在高二時參加統一招生考試,并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西南聯大,他先遵從了父親的意願報考了化學系。後來,見識過戰争殘酷性的楊振甯改投實體系,當時的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雙手來遏制戰争的發生。

為了完成自己"世界和平"的夢想,楊振甯踏上了不斷研究的征程。1945年,楊振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識能力決定參與當時中國的"海外人才培養"計劃,當年他憑借其傑出的學術造詣成為了海外留學派中的一員。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楊振甯來到美國後進入了芝加哥大學,開始了他的海外留學之旅。楊振甯很快的适應了美國的生活節奏并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的綻放個人魅力。

數年後,楊振甯結合實踐提出的一些理論得到了很多美國實體學家的認可,楊振甯也開始在實體學界嶄露頭角。

楊振甯與其他科學家不同的是他還有個數學非常厲害的父親,他的父親楊武之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早年間任職于清華大學數學系。

楊振甯受父親的影響,從小便在數學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也為他日後的實體研究起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楊振甯的"偶像"是愛因斯坦,他也有着和愛因斯坦一樣的審美取向——物品的對稱。楊振甯和愛因斯坦都認為:物體的美學在于其本身的對稱性!楊振甯對"實體美學"的追求,使得他通過對稱性更早的研究出了楊—米爾斯理論。

1956年,楊振甯和李政道進行了深入合作,他們研究了當時使一衆實體學家困惑的θ-τ之謎。經過二人的不斷實驗,一年後他們得出了"宇稱不守恒"定律,同年,楊振甯獲得了諾貝爾實體學獎。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獎項加身的楊振甯越發的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美國政府不斷的向楊振甯抛出橄榄枝。1964年,深思熟慮的楊振甯決定加入美國國籍。

對于楊振甯的決定,他的父親楊武之表示強烈的反對,甚至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楊振甯回國工作。

當時的楊振甯沒有辦法答應父親的請求,他身為實體學界剛剛嶄露頭角的實體學家急需得到美國的支援,才能持續的完成自己之後的科研項目,更何況當時的楊振甯身不由己,他被美國政府變相的限制了人生自由。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楊振甯并未把自己的苦衷告知給父親,這使得父子間的隔閡越發嚴重。當時的楊武之認為:自己生了一個白眼狼,有了出息就把國家抛在腦後了!楊武之最後一次勸說楊振甯時說道:"你今天要是還不和我回家的話,我就當沒你這個兒子。"

面對父親的"威脅",楊振甯内心十分痛苦,他也想不顧一切的回國,報效祖國母親,可是他除去"中國人"這一個身份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實體學家,他必須要為自己的科研團隊負責,為自己的夢想負責。

最後,楊振甯沖父親搖了搖頭,他選擇繼續留在美國,繼續完成自己的科研項目。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楊振甯的拒絕回國,使得楊武之大動肝火,當場說道:"以後,我楊武之再也沒有你這個兒子,你就繼續留在美國吃你的洋人飯吧!我們楊家沒有你這樣的不肖子孫!"楊武之說完後毫不留戀的轉身離去。

楊振甯在1983年的一本書中寫道:"當時做出加入美國國籍這個決定時,我的内心也十分的痛苦,我猶豫了很久才下定了決心,但是以我喪失了與父親的聯系,我的父親直到臨終時都沒有原諒我。"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面對楊振甯換國籍這件事,世人們衆說紛纭,大多數批判楊振甯不愛國。難道換掉國籍就是不愛國嗎?

首先,愛國并不是口頭承諾,它看的是一個人的具體行動,如果愛國主義僅僅靠一張國籍來辨識,那是不是太對不起那些為祖國奉獻的外籍華人了呢?

其次,國籍的改變并不能抹滅中國人炎黃子孫的身份,中國人的愛國是來自骨血中對五星紅旗的敬仰,單憑一張國籍又能說明什麼?

最後,國籍的改變是每個獨立的人的自由選擇,國籍的改變可能是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我想沒有人能僅憑國籍來判斷哪個人是否愛國。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楊振甯雖然加入了美國國籍,但他依舊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他曾說過:"我身體裡面循環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國文化的血液。"

在美國期間,楊振甯不斷遊說海外工作者回國效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兩院院士姚期智,他在楊振甯的勸說下傳回了中國,并投身于中國的建設中去。

姚期智的回國使得中國誕生了大批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這也使得楊振甯心中有了不少的安慰。1971年,楊振甯回訪中國,他看見中國欣欣向榮的盛況感到十分的欣慰,他當場落下了激動的淚水。

楊武之三次前往瑞士日内瓦與楊振甯相見,勸說其回國工作,終無果戰亂年代的海外留學派實體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違背父親意願,放棄中國國籍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報國不是工作,是信仰",愛國不是強制性的工作,它是人們來自内心深處的愛戴,它來自于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人會去不熱愛自己的國家,一個連家園都不曾熱愛的人,如何能稱之為人呢?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畢竟國家是值得我們用血肉之軀捍衛的存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