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下洛神舞圈粉無數,“漢文化”背後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作者:咚咚啪

河南衛視又上熱搜了,這次讓它榜上有名的是一個叫做《端午奇妙遊》的端午節特别節目。從上次的2021河南衛視春晚舞蹈到今日《端午奇妙遊》,河南衛視可謂圈粉無數。這一次,連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都發推特連連點贊。水下舞蹈《祈》将曹植的《洛神賦》通過網際網路與科技手段的有機融合,讓那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穿越了曆史,被盡職盡業的舞者演繹得淋漓盡緻,為廣大年輕人呈現出了一個現實版的“洛神”,“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不再是遙不可及、虛無缥缈的傳說。

水下洛神舞圈粉無數,“漢文化”背後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洛神”水中起舞

在這一熱度極高的新聞背後,隐藏着諸多傳統文化知識點。肯定有不少人看看熱鬧,蹭蹭熱點,随便圍觀一下就完事兒了,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舞蹈背後的文化知識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專程為大家挑了幾點“熱事件”背後的“冷知識”給大家羅列一下,希望得到曆史愛好者們的共鳴。

一、“洛神”一詞的出處

“洛神”最初叫做“宓妃”,這一名稱最初出自于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長詩《天問》。詩中對于“洛神”是這樣描述的:“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天帝既然降下後羿(非射日那個後羿),為何又讓其成為變革夏政,禍害夏民的人?為何又讓其射死河伯,娶洛川妃為妻?”

該詩表現出詩人屈原卓爾不凡的學識和登峰造極的藝術才華,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水下洛神舞圈粉無數,“漢文化”背後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傳說中的“宓妃”

二、《天問》的創作背景

在創作這首長詩時,詩人屈原已被放逐,他惆怅滿腹,無處派遣,于是四處遊曆,以抒情懷。時值,詩人走進楚國先王的宗廟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了描繪主宰天地萬物的神靈和古代先賢的壁畫,一時有感而發。于是在牆壁上洋洋灑灑、一氣呵成。

三、關于“洛神”的傳說

傳說宓妃是洛川的一位美女,一次,在洛水河畔遊玩時,因其美若天仙,河伯因貪其美色而據為己有。

夏代有一個叫做有窮的國家(今位于山東省德州市南),其國君後羿(非射日的後羿)因仰慕宓妃,被河伯所知,發難于洛水,興水患而危害一方。

後羿大怒,與河伯大戰,将其用箭射傷,拯救了宓妃,後來還娶了宓妃為妻。河伯不服氣,就去天帝那裡告狀,天帝因其在人間作惡多端、惹是生非而将其治罪。最後天帝成全了後羿和宓妃。封後羿為宗布神,主管為民除害;遂封宓妃為洛神,主管洛水。(典籍中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淮南子·氾論訓》,“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

水下洛神舞圈粉無數,“漢文化”背後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四、翹袖折腰舞

這一舞蹈還讓小編不由得聯想到了同樣婀娜多姿的漢代翹袖折腰舞。所謂“翹袖折腰舞”,是一種以舞袖、折腰為主要動作的舞蹈,它尤其注重腰功與袖式的變化。這種舞蹈始于戰國而盛于兩漢,是漢代最流行的一種舞蹈。袅袅長袖,纖纖細腰,似天女下凡。據史料記載,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最寵幸的夫人戚夫人就以跳長袖舞見長(據《西京雜記》中記載,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 。

翹袖折腰舞的最大看點就是長袖被舞者賦予了靈動,在風中輕盈而變幻莫測的形态。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骠國樂》一詩中描述的那樣“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鬥薮龍蛇動。” 翹袖折腰舞的舞姿千變萬化,它宛若一顆寶石,在楚舞的藝術寶庫中,熠熠生輝。

水下洛神舞圈粉無數,“漢文化”背後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由此還派生出一個成語叫做“長袖善舞”,這個詞語本身的意思是袖子長,有利于起舞。後來成為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有财勢、會耍手腕的人,善于鑽營,會走門路。

五、漢文化的博大精深

秦帝國一統天下後,因其實施暴政,經曆了短暫的秦二世便滅亡了。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采取“無為而治”的休養生息政策,為漢朝建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奠定了穩定的政局。主觀上,漢朝如此重視文化發展與帝王的開明程度是也是密不可分的。

衆所周知,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第二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漢朝在整個華夏文明發展程序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華夏民族的疆域版圖由此而奠定,中國社會主流思想由此而确立,被繼承和改良後的治國思想、政治體制、學術理念、文學藝術等等,都對推動社會發展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不然,也不會有“漢族”、“漢字”、“漢語”這些常見詞彙。

水下洛神舞圈粉無數,“漢文化”背後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十面埋伏》劇照

當時出現了文化大融合的新局面,荊楚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百家争鳴。除了上述五種文化主體之外,還有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越族亞文化等,都曾對漢文化的形成産生過一定的影響。文化因為差異性和地域性,需要長年累月的互相滲透和潛移默化的優勝劣汰。如果沒有這些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定無法形成“大一統漢文化”的格局。

兩漢的君主均在不同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使得當時社會上湧現出了一批在辭賦、詩歌、漢樂府民歌、散文、繪畫與雕刻、樂舞戲劇等方面頗有造詣的人才。

水下洛神舞圈粉無數,“漢文化”背後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文化在每一個曆史時期都發揮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每一種文化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個性和鮮明性。社會進步,離不開文化的推動。每一種文化都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出現和消失都是曆史發展階段的必然産物。我們沒辦法主導文化發展潮流,但作為華夏民族,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繼承和發揚這些促使民族統一、國家統一的“核心文化”和多元文化。文化猶如我們民族的靈魂,保護并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為新時代中的一員,在科技不斷發展與創新的今天,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曆史,不要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消逝在曆史的長河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