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劉禅和吳國的孫皓是三國的兩位亡國君,而後人對這兩位亡國君的為人和智力衆說紛纭,褒貶不一。那麼,劉禅和孫皓究竟誰的智力高一等呢?

先來看看劉禅。
提起劉禅,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樣一句典故:扶不起的阿鬥。阿鬥是劉禅的小名,之是以說他“扶不起”,原因很簡單:阿鬥有諸葛亮這樣的蓋世奇才相輔佐,結果因為重用小人,最終淪為亡國君。
同時,世人公認為劉禅的“智力”低下,原因是他降晉後,一次宴席司馬問他想不想念蜀國。劉禅答了7個字:“此間樂,不思蜀”!就是因為這7個字,劉禅被戴上了超低智能的帽子。
但現代專家卻為劉禅平反,說他“扶不起”完全是強加給他頭上的,蜀國的滅亡不是劉禅的責任,而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和曆史趨勢所逼。客觀因素就是指諸葛亮和姜維勞師動衆的6次北伐和9次北伐,要知道劉備因為夷陵之戰大敗而病逝白帝城,此時蜀國已被折騰得千瘡百孔。劉禅繼位後,他牢記劉備叮囑,視諸葛亮為“相父”,把朝中大權都交給他。諸葛亮病逝後,阿鬥還單獨執政30年,期間他固然重用了黃皓這樣的宦官和小人,但這并不是左右蜀國滅亡的主因。
總之,劉禅一生共執政41年年,足以證明他并非“扶不起”,相反,他是頗具治國才能的。而他被迫投降後,說的這句“此間樂、不思蜀”也不是智力低下的表現,而是足智多謀的表現。畢竟當時他已是寄人籬下,命運掌握在别人手裡,他這樣說,徹底打消了司馬昭對他的提防和顧慮。也正是因為這樣,他被封為安樂公,劉禅最終得以善終。
其次,來看孫皓。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孫皓本來沒有資格繼位的,但因為孫權最為寵愛和器重的太子孫休早逝,其它兒子因争權奪利,百死即傷。最後,無奈之下,孫權隻好從孫子輩中尋找繼承人,最後選中了孫皓。
殊不知,雄才大略的孫權這回看走了眼,因為孫皓才是屬于真正“扶不起”的。孫皓繼位後,剛很快就沉溺酒色,殘暴殺戮,結果,很快使得東吳走向衰落。最後在公元280年,東吳繼蜀國之後被西晉所滅,孫皓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
劉禅投降後封為公,而孫皓僅僅是侯呢?
有人認為,劉禅和孫皓面對的君主不一樣。蜀國滅時,魏國的掌政者是司馬昭,而到了東吳滅亡時,執政者已換成了司馬炎,君主不同導緻他們的投降後的地位和職級的不同。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孫皓才是真正“扶不起”的阿鬥。孫皓不但才情比劉禅低很多,智力也比劉禅低很多,有事例為證。
孫皓投降後,可能是借鑒司馬昭對劉禅的政策,司馬炎弄了一次宴會,宴請孫皓和吳國的舊臣。結果酒過三巡,司馬炎要求孫皓以《爾汝歌》作首詩,以助酒性。
孫皓也不是白丁,頭腦一轉,很快他吟道: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詞裡的“汝”便是指司馬炎,堂堂的一國之君,怎麼能讓屬臣稱“汝”呢?孫皓的詩顯然是對司馬炎的大不敬和大侮辱!司馬炎聽後十分氣恨,但題目是自己出的,他又不好發作,隻好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吞。
無獨有偶,還有一次,晉朝的大臣賈充問孫皓:“聞君在南方,每鑿人眼目,剝人面皮,此何等刑耶?”這裡面當然是批判孫皓在東吳執政的殘暴不仁。而孫皓也不是省油的燈,馬上反駁地說了15個字:“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意思就是說,對于弑君的亂臣賊子,就應該鑿眼剝皮!其中暗指賈充幹過的“惡舉”——弑君之罪。原俨賈充曾經弑殺過曹魏的皇帝曹髦,他也是以成為司馬家的心腹人物。
也正是因為孫皓的口無遮攔和大不敬,最終隻活了四年便“突然離逝”了。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他死亡的内因,但史學專家推測,孫皓之死的幕後兇手很可能就是司馬炎或是賈充。畢竟司馬炎和賈充為了聲譽沒好直接對孫皓下毒手,于是選擇了暗下殺着。
身為囹圄,明哲保身才是第一要務,孫皓卻逞一時之口舌之快,最終落得不得善終的下場。這和劉禅投降到晉後處處裝傻形成鮮明了的對比,而兩人的智力高低也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