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夫子為宣揚儒家文化,已經在各國之間奔波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擇明主而侍,卻并無一家有他施展抱負的明君,來到最富庶的魏國,魏

作者:秒語

孟夫子為宣揚儒家文化,已經在各國之間奔波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擇明主而侍,卻并無一家有他施展抱負的明君,來到最富庶的魏國,魏惠王雖将他奉為上賓談天說地,唯獨不談治國安邦的大政,孟夫子隻能委婉假以遊曆為名告辭,向享譽天下的齊國稷下學宮而來。

孟子團隊被齊威王安排住進了六進大宅,本是沖着稷下學宮的名聲而來,孟夫子的美名也名揚四方,自然是要安排一場論戰,究竟是孟子的儒學厲害,還是稷下學宮裡修各家的名士厲害。

淳于髡是第一個挑戰孟子的人,他以言語滑稽,思維靈活為特點,被稱為“隐語大師”,他說前一句,孟子要立馬對出下一句,以此看孟子的思想與應對之智。

淳于髡:子不離母,婦不離夫。

孟子:臣不敢遠離君側。

淳于髡:豬脂塗軸,則軸滑,投于方孔,則輪不能轉。

孟子:為政施仁,則民順,苛政暴虐,則國政不行。

淳于髡:弓幹雖膠,有時而脫。衆流赴海,自然而合。

孟子:任賢用能,不究小過。中和公允,天下歸心。

淳于髡:狐裘雖破,不可補以黃狗之皮。

孟子:明君用人,莫以不肖雜于賢。

淳于髡:車輪不較分寸,不能成其車。琴瑟不調緩急,不能成其律。

孟子:邦國不以禮治,無以立其國。理民不師堯舜,無以安其心。

第一輪自然是孟子勝出,淳于髡甘心認輸,佩服孟子的思想。

第二輪是孟子對屍佼,屍佼提出了“人性本惡”之說,他說不應用法制教化之功而歸于人的本性,因為孟子提倡“人性本善”。孟子聽完屍佼的論述以後,直言讓齊威王殺了屍佼,這倒讓齊威王難辦了,本是一場學術交流,有思想碰撞是自然,怎麼可以有沖突就殺人呢?

孟子在稷下學宮的論戰遭到了稷下學子的諸多非議,也讓齊威王心生不滿,大将田忌覺得,大争之世,養不得太平卿相。

可孟子自視甚高,總覺得這些人都排斥他的原因,都是害怕他奪了他們的風采和功勞,在心裡忌憚和畏懼他,是以,在齊國也不能施展他的抱負,于是隻能留書一封呈于齊威王,而後帶隊離開,繼續奔波于天下擇真正欣賞他的明君。

孟子離開當然不能灰溜溜地離開,在衆人面前拿出了他不隻會舌戰和思想的高度,而且還是文武雙修,箭也是射得一級棒,在180步遠豎立最小靶,孟子直射中心,展現出了他“百步穿楊”的高超技術,震懾衆人。

齊威王想留孟子為齊國丞相,而孟子以為,齊威王與他之間的思想并不合拍,他尊崇仁政禮治,而齊國要的是帝王霸道強國之術,隻好告辭而别,繼續奔波于天下。

此時的秦國,秦孝公正在大力支援商鞅變法,商鞅提出的改革在秦國的貴族宗室裡的确引起了一場大的風波,然後當齊威王問孟子商鞅變法的政治觀時,孟子卻說中了商鞅後來的結局:“秦國變法,實乃苛政之變。苛政猛于虎,必不長久矣!”

孟子認為,他自己的修為,可為王都師,不可為王者器,因為若為國之器,必然會用詭道小伎,不能長久,而為王者師,則會行正道,長存不朽。

——————————

在孫皓晖花16年寫下的曆史長篇巨作《大秦帝國》原著小說中,孟夫子與稷下學宮名士論戰那一章節,讀來是非常過瘾的,無論是情節還是辯論的語言都跟電視劇完全不同,在電視劇中,孟子與商鞅有直接的性善惡與仁政法制之辯,而在書裡則是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樣,顯然原著比電視劇的語言更勝一籌。

《大秦帝國》原著共六部11卷,看書才知這部厚重的曆史小說的思想深度,在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與曆史博學中,了解的知識才真正讓人思考,如果隻看過劇,我相信你在看了這部書以後,你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評價與想法。這才是讀好書能給人帶來深思的境界。

#真知新坐标#

《大秦帝國》6部11卷

孟夫子為宣揚儒家文化,已經在各國之間奔波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擇明主而侍,卻并無一家有他施展抱負的明君,來到最富庶的魏國,魏
孟夫子為宣揚儒家文化,已經在各國之間奔波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擇明主而侍,卻并無一家有他施展抱負的明君,來到最富庶的魏國,魏
孟夫子為宣揚儒家文化,已經在各國之間奔波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擇明主而侍,卻并無一家有他施展抱負的明君,來到最富庶的魏國,魏
孟夫子為宣揚儒家文化,已經在各國之間奔波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擇明主而侍,卻并無一家有他施展抱負的明君,來到最富庶的魏國,魏
孟夫子為宣揚儒家文化,已經在各國之間奔波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擇明主而侍,卻并無一家有他施展抱負的明君,來到最富庶的魏國,魏
孟夫子為宣揚儒家文化,已經在各國之間奔波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擇明主而侍,卻并無一家有他施展抱負的明君,來到最富庶的魏國,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