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為了工作奔波忙碌,忽視了自己和親人。也有的人注重生活,從不虧待自己,但往往以各種借口放棄努力。
當我們面對事業和生活的平衡,可以向這位學者學習,他不僅才高八鬥、著作等身,還會享受生活,把普通的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他的散文充滿了煙火氣息,讀來生動有趣。
他就是梁實秋。
01
漫長的求學生涯,奠定一生的治學根基
梁實秋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祖父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後來成為四品官員。父親是秀才,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思想開放,是一位進步人士。
梁實秋國小畢業後,父親接受朋友的勸告讓他投考清華大學,八年後飄洋過海到美國負笈求學。
在書中梁實秋把清華的求學經曆寫得饒有趣味。
他報考的時候接受省長的考核,寫了一篇題目是《孝弟為人之本》的文章,因為從前做過,是以不假思索援筆立就,不久發榜後發現榜上有名。
他把離開父母到清華讀書說成是“第二次斷奶”,第一次離開溫暖的家,走向一個新的環境,心裡不知是什麼滋味。
他剛入校時是中等科學生。學生們來自各省,他記錄下剛上學時的趣事:廣東同學看到下雪,出來奔走相告,取出羊皮袍穿上,但是裡面穿的是單布褲子。
他在中等科接受嚴格的生活管理,曾在寝室看小說被沒收,但他認為這種管理方法利多弊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應該小的時候就要知道。
他記錄當時清華的課程安排,上午是用英文講授的英文、作文、數學、實體、政治等課程,下午是用中文講授的國文、曆史、地理等課程。這樣劃分明顯加強英文教學,使他總聯想起當時外強國弱的現實,感到慚愧憤怒。
但他還是從英文課上學到了受益一生的方法,比如如何主持會議的“議會法”和寫作注重邏輯層次的“大綱法”。
最讓他受益的國文老師是徐鏡澄先生,他寫的幾千字文章往往被老師删削得體無完膚,但最終接受了老師的“割愛主義”,開門見山,少說廢話。
清華上課前學生要做充分準備,必須事先讀過指定的閱覽資料,因為上課時練習讨論多,講解少。清華上課時教授會指定閱讀資料,學生們在圖書館未開門之前就排起了長龍,搶着閱讀參考書架上的資料。
他加入清華文藝社,是《清華周刊》的編輯,在寫稿和編輯刊物上得到初步練習,和聞一多等人成為摯友。還以編者的名義通路胡适、周作人等名人,希望他們在周刊上發表文章或到學校演講。
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梁啟超先生的一次演講,他的聲音有時沉着有力,有時洪亮激亢,博聞強識,随時引征作品,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手舞足蹈。聽完表演後他不僅深受感動,還對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他還對體育課印象很深。畢業時要考田徑、爬繩、遊泳等項目,他平時沒有練習遊泳,結果沉到水裡被挑了起來。補考時他在池底連爬帶遊地前進,喝了幾口水,頭露出水面,最後老師笑着勉強給及格,這是他畢業時極不光榮的小插曲。
02
熱愛讀書,讓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梁實秋說:
“人生苦短,而應讀之書太多。
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不是為人,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梁實秋小時候接受私塾和國小教育,他曾趁老師不注意把時鐘往前撥快半個鐘頭以便提早放學,但總體上是一個用功讀書的孩子。
上大學時他喜歡讀書寫作,但還覺得莎士比亞的書太古老,不愛讀。他在三十歲左右開始以教書為業的時候,發現自己學識不足,讀書太少,開始自動地讀書惡補。
梁實秋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誡青年要按照學校的課程表學習,不可偏廢。
他認為學問要有根底,根底要打得平正堅實,以後永遠受用。
初學階段的科目最重要的是國文與數學。其他科目也各有用處,不可強分軒轾。
在求學時代,要耐着性子接受教育的紀律,把自己鍛煉成為堅實的材料,學問的趣味留待年長後,選擇一個領域繼續研究時再慢慢享受。
梁實秋尊崇勤勞的态度,他認為,“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人而不勤,無異草木。勤的積極意義是要進德修業,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異于禽獸,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物之靈。”
梁實秋持續近40載,完成《莎士比亞全集》共40本書的翻譯。
晚年花費7年時間完成百萬字著作《英國文學史》,還著有4輯《雅舍獨幕喜劇》散文集,正是勤奮造就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03
熱愛美食的人從不怠慢生活
梁實秋熱愛美食,對美食亦有研究。
他說,“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
“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餘,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談論到某一美味,喉頭像是有饞蟲搔抓作癢,隻好幹咽吐沫。一旦得遂所願,恣意享受,渾身通泰。”
抗戰時他在後方曾癡想北平羊頭肉的風味,想了七八年。
勝利還鄉之後,一個冬夜,聽見深巷賣羊頭肉小販的吆喝聲,立即從被窩裡爬出來,把小販喚進門洞。他坐在懶凳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燈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橫着刀刃片羊臉子,片得飛薄,然後取出一隻蒙着紗布的羊角,撒上一些椒鹽。
他托着一盤羊頭肉,重複鑽進被窩,在枕上一片一片地把羊頭肉放進嘴裡,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睡鄉,十分滿足地解了饞瘾。但是他說,滋味雖好,總不及在癡想時所想象的香。
梁實秋擁有一種能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幸福的能力,即使是非常平常的事,在他眼裡也有别樣的趣味。
他喜歡寫信,他認為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過于在案上發現一大堆信。
“家人朋友之間聚散匆匆,暌違之後,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憶,有所感,不願獨秘,願人分享,則乘興奮筆,借通情愫。寫信者并無所求,受信者但覺情誼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
他也會享受閑暇時光,認為:
“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閑暇,于必需的工作之餘還能有閑暇去做人,有閑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手腳相當閑,頭腦才能相當地忙起來。勤于勞作應該有個限度,勞動是必需的,但不應該是終極的目标。”
梁實秋的文章看似嬉笑怒罵,實則反映出他恬淡豁達的生活态度。
面對金錢,他能看得平平淡淡,認為“積财千萬,不如薄技在身。”與其為錢所累,不如做些有益之事。
面對時局,他能保持冷靜的心态,不做無謂的情緒宣洩,而是用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使敵人感受到真實的打擊。
面對年齡,他不避諱不悲歎,把年老隻看作“花有開有謝,樹有榮有枯”的自然現象,不要自尋煩惱,最低限度是别礙人事,别讨人嫌。
我們都需要梁實秋一樣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藝術,人生苦短,讓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做一個好玩的人。
作者:洋蔥,精讀讀友會會員。一個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女子,想和你一起深度思考,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