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育昭
潮商
“奮力圖強、鬥争到底”,這是華豐藥業集團創始人、總裁,美國潮商總會主席團主席,美國紐約潮州同鄉會會長陳育昭對“奮鬥”一詞的解讀。陳育昭,從14歲離開家鄉,手裡拿着父親的1塊錢,到如今業務分布于中國香港、加拿大、美國的藥業集團,他奮鬥的故事诠釋了海外潮商的典型形象:不怨天尤人,勇于擔承,敢于挑戰,與生俱來的經商基因,不到彼岸誓不罷休。
近期,《天下潮商》記者在美國紐約獨家專訪了陳育昭先生。
學徒:高情商學好技
回顧起學徒生涯,陳育昭立即多了幾分青春的氣息,這裡面沒有苦味,有的是滿滿的征服之感和感恩之心。而讓聽者感受到的是,當時小小年紀的陳育昭情商就如此之高,目标又是如此之清晰。
1974年10月,年僅14歲的陳育昭懷揣着父親給的1塊錢,從汕頭潮陽坐車拟經香港到泰國投靠伯父。那時,從汕頭到香港要轉好幾趟車,也沒有高速路,不僅路面崎岖,還得繞着山走。似乎上天有意增加幾分戲劇色彩,那天恰巧遇上暴雨,汽車途中無法通行,隻能避雨再擇時前進。一方面,身上的1塊錢就隻敢買饅頭填飽肚子;另一方面,之前約好在深圳接應的父親朋友能否順利見面都是未知數,自己得做好準備想應變之策。于是,他有意無意的與同車叔叔們聊天搞好關系,萬一在深圳與伯父失聯,那跟着叔叔們去香港找伯父也是一條正路。幸好,後來順利到達香港。
之後,陳育昭在他父親朋友的藥材店打工,同時看醫書學醫術。一年後,藥材店生意敗落,店主一家連溫飽都是難題。陳育昭自己留下50元,把剩下的250元送給店主,感念當初收留之恩,也感念店主帶他入行醫藥材領域。
陳育昭對學醫充滿了興趣,同時潮汕人天然經商dna此時已經在其體内活躍了起來。他選擇在其他藥材店打工,一方面繼續學醫術,一方面學習老闆如何經營和銷售。他發現不同的藥店有不同的專長,這包括醫術和生意經,于是他選擇藥材店并不在意薪水的高低,而是能不能學到東西。而且他與其他學徒不同的是,專挑不好對付的老闆,因為他認為:“一個人的成功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我可以從他難對付的這一面看到可取的地方,取長補短,變成自己的經驗。”
到香港的第五年,陳育昭在中西藥店打工。店主自認為對中藥材沒有陳育昭了解得多,信任地提拔他當上銷售經理,專門負責銷售中藥材。有了這鍛煉的機會,陳育昭把五年來學到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都進行了一番演練,對自己更加具備信心了。
陳育昭跟《天下潮商》記者總結學徒生涯說:“老闆一般都會賞析踏實肯幹不及薪水之人,是以也願意傳授經驗。隻要能學到東西,我什麼都願意幹。唯一不好的就是為了盡快學到東西,我換了不少家藥店。回想起來,感謝那一段經曆,也感謝每一位收留我的店主。”
創業:獨具慧眼不信邪
1985年,經過逾十年的打磨,25歲的陳育昭在香港的醫藥界已經建立起自己的人脈網管道網,對香港的藥材市場也了然于胸,該是他自己第一家藥材店正式成立的時候了。他把藥店命名為“華豐藥業”,以兩隻人參包圍着地球的圖案,作為企業标志,意為将中草藥推向全球。
當然,一向不計酬勞的陳育昭,創立第一家藥材店時身上隻有11萬元。如何利用這11萬元,他也精打細算起來。這時的陳育昭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但同時也有“老謀深算”的理性分析。
他把店址選在寺廟旁的鋪位,這個鋪位的前幾任店老闆有的去世,有的得了精神病,是以被大家都認為風水不好,鋪主願意7萬元低價轉手。但在陳育昭眼裡,這裡地段好,人流如潮,有人氣就有财氣。
寺廟的周圍有一兩家經營多年的家族型藥材鋪,新藥材店想生存難以想象。但陳育昭認為,避重就輕,進一些老藥店少進或者沒進的藥材,甚至豆類雜糧,保住藥店的客源往來。他每天起早貪黑,既當老闆又當夥計,進貨、送藥經營藥鋪等一系列事情都得自己親自操辦。他對藥材的品質要求非常嚴格,對每一種藥材都親自篩選,去粗取精。做好服務,嚴把品質關,不斷揣摩消費者的心理,他相信生意會一天天好起來的。
在陳育昭這股“不信邪”的正氣“鎮壓”下,風水不好的店也時來運轉,老藥材店也漸漸對新藥材店割目相看,“華豐藥業”旗下的連鎖店也逐漸出現在香港的人流密集之處。1994年,趁陪孩子到溫哥華度暑假期間,陳育昭細細考察了那裡的中藥市場,半年後在溫哥華的唐人街開了第一家海外連鎖店。明碼标價,也沒作任何宣傳,陳育昭說就是當下網友們喜歡用的一個詞“簡單粗暴”的經營方式,但生意還不錯。
發展:落地美加風生水起
正當“華豐藥業”在香港做得風生水起之時,1997年香港遭遇金融危機,陳育昭也深受影響,縮小了連鎖店的規模。而經曆了這場金融危機,陳育昭意識到面對大環境的低谷,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那種無力感是37年來從沒有過的,絕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香港,危機感一下子就占據了他的内心,拓展國外市場成為發展的核心。經過對加拿大多倫多,美國洛杉矶、紐約的考察,1999年,在美國的第一家“華豐藥業”落戶紐約。而紐約也成了陳育昭的福地,發展至今,開了18家連鎖店,類型也比較多,涉及藥材參茸,茶葉菌類等,大概有上百種類,占總業務量的60%。
陳育昭分析道,即使紐約的藥材市場逐漸飽和,但藥材也是生活的必需品,這就決定了發展的空間。現在從企業的管理和産品的銷售都逐漸網絡化,對接下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時機成熟時便會登陸資本市場。
當《天下潮商》記者問“哪個經曆最難忘”這個問題時,陳育昭認為如果非要說的話,1997香港金融危機時會感受到“無能為力”,但其他挑戰都不算什麼。
“從二十歲開始,我便開始規劃每一個五年計劃,選擇很重要,但堅持更重要;做人要有信心,敢于嘗試,奮力圖強,鬥争到底,能做到盡人力聽天命,人生也是圓滿的。”公益:架高台聚美國潮商
陳育昭從懷揣一塊錢出門,到在紐約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他感恩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人,也願聚衆之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群,特别是潮汕老鄉。他從1999年到美國紐約就加入紐約潮州同鄉會并擔任副會長。2007年底,陳育昭當選為溫哥華潮州同鄉會第十一任會長。
陳育昭介紹說,目前,在紐約的潮汕人數接近十萬人,大概可以分為四種情況,第一種是從潮汕地區出來的人,他們大部分是船員,家人跟小孩留在了潮汕家鄉,跟着航海行程飄洋過來這邊打拼,這一部分就是最原汁原味的潮汕人,以及我們俗稱的“賣豬仔”(豬仔:鴉片戰争後,西方侵略者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拐、擄的華工。他們被迫赴南洋、美洲等地轉賣,鶴山人稱之為“賣豬仔”);第二種情況是原先居住在東南亞的潮汕人,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印支戰争、越南戰争過後被解放的人民,這是同鄉會人數最多的一個群體,大概占了70%;第三種情況是一些經濟條件好一點的祖籍是潮汕地區的香港人;最後一種就是改革開放後的潮汕人到紐約去留學、投資的。在紐約的潮汕人主要從事餐飲業、農業、地産、金融、網絡科技等等。
接過接力棒,陳育昭腳踏實地去實作同鄉們的願望:“目前我已經為同鄉會做到的,
第一個是為同鄉會買到會址,這是曆屆會長以及會員們的願望,但是都沒有成功,而我能做得到,這是我覺得應該的,也是自豪的;
第二個是為同鄉會的潮商争取企業或個人向商會捐款,捐款可抵消收入稅這一“福利”;
第三就是2016年正式成立了美國潮商總會。
接下來的話,我希望能更加團結會中各個會員,人心所向,讓各項會務都能順利開展,這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界力量以及更多人才的支援,同時也需要機遇,才能事半功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有實幹也有進取,有願望但是不空談。”
來源:天下潮商傳媒公衆号txcs88:天下潮商傳媒集團精準聚焦于全球崛起的潮商群體,整合全球潮商優質資源,以傳播交流投資合作平台為龍頭,以全球潮商資料庫為核心,以推動全球潮商商業力量成長為使命和動力,緻力建構全媒體傳播平台和全球潮商高端交流投資合作平台。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天下潮商傳媒公衆号txcs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