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1949年與斯大林的見面,毛澤東1957年在莫斯科與赫魯曉夫的會面,顯然是更為愉悅的。

毛澤東和赫魯曉夫
作為剛剛掌握蘇聯政權不久的赫魯曉夫,對毛澤東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甚至是“順從”。
這對于一向以“老大哥”自居的蘇聯上司人來說,可謂是破天荒的。赫魯曉夫為何對毛澤東表現出如此超乎尋常的熱情?對待赫魯曉夫的企圖,毛澤東又将如何回應?
本期将為您講述這段“蜜月期”的曆史。如果您對我們的話題感興趣,或想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文章,請記得點贊、轉發、評論和收藏,感謝您的支援!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斯大林剛剛去世之際,蘇聯的政治局委員、部長會議主要成員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成員就聚在一起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撤銷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建立起來的中央主席團,建立立起由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赫魯曉夫等人組成的主席團。
從這份名單的排名來看,赫魯曉夫距離最高的那個位置還有很遠。
更關鍵的是,根據米高揚的建議,赫魯曉夫被解除了莫斯科市委書記的職務,理由是這樣能夠使他更加集中精力地搞好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的工作。
但實際上,如此一來,赫魯曉夫便被完全推出政府權力機構。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隻剩下黨權的赫魯曉夫顯然深得當年斯大林的“神韻”,幾年的時間裡,他将排在他前面的委員們一個個地“搞”了下去。
直到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之是以要做那份秘密報告,要打破偶像的斯大林,有一個原因就是要借此消除斯大林的政治遺産,進而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赫魯曉夫
但是,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必然要在蘇聯黨内引起一場“大地震”。不久之後,秘密報告被洩漏出去,整個社會主義内部,也将面臨一場震蕩。
1957年6月18日,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發動了一場旨在剝奪赫魯曉夫第一書記職務的政變。
雖然政變很快被以國防部長朱可夫為首的實權派打倒,馬林科夫等人也被當做反黨集團處置,但是,這場政變反映的是斯大林去世以後,蘇聯黨内的分裂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
整個共産國際内部,在赫魯曉夫打破權威以後,共産主義運動陷入思想混亂,各國共産黨批評之聲不斷。
波匈事件的爆發,竟然引得蘇聯公然出兵幹涉,這更進一步拉低了蘇聯的權威,蘇共在整個共産主義世界中的中心地位已經并在繼續産生動搖。
此時的赫魯曉夫,正如他自己後來所說的那樣“還隻能用一條腿站着,随時都還有可能被人推倒”。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讓自己“雙腳落地”呢?赫魯曉夫将目光投向了中國、投向了毛澤東。
以一大國之領袖、以在國際共産主義陣營中的資曆、聲望,毛澤東無疑是赫魯曉夫最好的團結對象。
早在1954年,赫魯曉夫為參加新中國建國五周年的紀念活動來到北京。彼時赫魯曉夫還沒有打敗國内的政敵,他對中國表示了完全不同于斯大林的友好。
他不僅準備簽署正式檔案移交旅順港和中長鐵路,而且準備要将斯大林時期簽署的、但還未付諸實施的經濟建設援助落實下去,還承諾給中國經濟援助,并逐漸廢除斯大林時期簽署的種種有害于中國利益的協定。
赫魯曉夫的努力,顯然獲得了他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毛澤東對這位新上任的蘇共上司人印象十分地好。
蘇共二十大以後,中共中央對赫魯曉夫的行為展開了多次讨論。毛澤東對赫魯曉夫的做法是“一則以喜,一則以俱”。
喜的是,赫魯曉夫敢于做第一個破除斯大林迷信的人;俱的是,赫魯曉夫如此否定斯大林,必然會引起整個共産主義陣營的動蕩。
而且,對于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中對斯大林隻講缺點、不講功績的做法,毛澤東十分不贊成。
為了盡可能彌補赫魯曉夫秘密報告帶來的震蕩,毛澤東認為必須針對秘密報告寫文章,進行補救,強調蘇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所犯錯誤是共産黨人勇于自我檢討、自我批判的結果。
4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關于無産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認為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是嚴重錯誤。對于毛澤東的不同看法,赫魯曉夫顯然以一種比較友好的态度接受了。
《人民日報》文章發表之後不久,赫魯曉夫就主持通過了一個《關于克服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決議》,公開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績,稱斯大林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盡管中共多方措辭、盡管赫魯曉夫很快就專門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績,但是自從斯大林去世以後,共産主義陣營中的“離心力”隻會随着秘密報告的公開而更加嚴重。
作為昔日當然上司者的蘇共,也不得不面臨共産主義陣營内部日益嚴重的“多元化”問題。
在多元化趨勢下,一些亞洲國家共産黨人開始提出以中共為首的想法。丢掉“老大哥”的地位,赫魯曉夫當然是不願意的,但似乎又無可奈何。
于是,赫魯曉夫“高風亮節”地表示,可以讓中蘇兩黨輪流擔任各國共産黨會議召集人,顯然有讓中蘇兩國共同上司國際共産主義陣營的意思。
毛澤東是否願意做這個“領頭羊”呢?最起碼從實力上看,彼時的中國好像并不太适合,深知“槍杆子裡出政權”的毛澤東很清醒,也很快就找到了應對的方法。
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親率中國代表團出現在莫斯科,準備參加即将召開的各國共産黨和勞工黨代表會議。
赫魯曉夫對毛澤東的到來,熱情備至,他親自安排毛澤東入住克裡姆林宮最豪華的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寝宮,而其他國家的上司人則被安排在列甯山居住。
不僅如此,毛澤東在蘇聯的幾天裡,赫魯曉夫與他形影不離,為他提供了很多便利。對于赫魯曉夫的熱情,毛澤東也明确表示,我們要幫幫他。
到莫斯科之後不久,毛澤東就在與波蘭等國家共産黨上司人談話的時候,明确表示:我們樹矮,蘇聯樹高。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但在經濟上卻還是個小國,年鋼産量比比利時還少,蘇聯則是中國的十倍。
11月14日,在各國共産黨和勞工黨大會上,毛澤東公開談論了此前傳言已久的”為首“問題:“以誰為首呢?蘇聯不為首哪一個為首?我們中國是為不了首的,沒有這個資本。我們經驗少。我們有革命的經驗,沒有建設的經驗。我們在人口上是個大國,在經濟上是個小國。我們半個衛星都沒有抛上去。這樣為首就很困難,召集會議人家不聽。”
在此後的會議過程中,毛澤東還明确說過:“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你赫魯曉夫這朵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我毛澤東這朵荷花不好,更要綠葉扶”。
毛澤東說到做到,在莫斯科開會期間,就對赫魯曉夫這朵“荷花”精心扶植。針對各國共産黨内因斯大林時期蘇共大黨主義做法引起的抵觸情緒,毛澤東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有些同志因為蘇聯在斯大林時期犯了一些錯誤,對蘇聯同志印象就不大好。我看這恐怕不妥。這些錯誤現在沒有害處了”,
“各國共産黨過去互相關系中間有些不愉快的事,不僅别的國家有,中國也有,但是我建議我們要看大局”。
此外,蘇共二十大以後發生的波匈事件,此時還有許多遺留問題。在毛澤東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晚上,赫魯曉夫就請求毛澤東出面同波蘭上司人會談,幫助緩解緊張的蘇波關系,毛澤東欣然應允。
對于毛澤東不肯為首的幾番講話,對于毛澤東在會議前後對赫魯曉夫提供的幫助,赫魯曉夫很是感激。而對于毛澤東來說,獲得一個召集會議的“為首”的空号,其實際意義有多大呢?
未若以國力尚弱為由,加以推辭;進而幫助赫魯曉夫,幫助他坐穩“班長”的位置。
赫魯曉夫的“需要”與毛澤東的“推讓”,讓兩位上司人關系、兩黨關系、兩國關系,都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雙方密切接觸,互通情報、協調政策。可是,好景不長,終于能夠兩條腿走路的赫魯曉夫,很快就換了一副面孔。
從 1958年7月赫魯曉夫提議建立“聯合艦隊”開始,中蘇關系逐漸走向全面破裂......
參考文獻: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10.
葛新生:《赫魯曉夫傳》,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7.08.
《毛澤東、赫魯曉夫與一九五七年莫斯科會議》,《曆史教學(下半月刊)》,2008年第12期
閻明複、朱瑞真:《憶1958年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四次會談》,《中共黨史資料》,2006年第2期
閻明複:《毛澤東對赫魯曉夫的評論》,《百年潮》,2009年第5期
閻明複:《1960年赫魯曉夫為毛澤東祝壽前後》,《百年潮》,2010年第2期
光祥:《毛澤東兩次幫助赫魯曉夫渡過危機》,《黨史縱橫》,2008年第4期
彭學濤、鄭瑞峰:《毛澤東四會赫魯曉夫——來自中俄解密檔案的記錄》,《檔案天地》,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