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1949年与斯大林的见面,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与赫鲁晓夫的会面,显然是更为愉悦的。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
作为刚刚掌握苏联政权不久的赫鲁晓夫,对毛泽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甚至是“顺从”。
这对于一向以“老大哥”自居的苏联领导人来说,可谓是破天荒的。赫鲁晓夫为何对毛泽东表现出如此超乎寻常的热情?对待赫鲁晓夫的企图,毛泽东又将如何回应?
本期将为您讲述这段“蜜月期”的历史。如果您对我们的话题感兴趣,或想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文章,请记得点赞、转发、评论和收藏,感谢您的支持!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斯大林刚刚去世之际,苏联的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主要成员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成员就聚在一起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建立起来的中央主席团,新建立起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等人组成的主席团。
从这份名单的排名来看,赫鲁晓夫距离最高的那个位置还有很远。
更关键的是,根据米高扬的建议,赫鲁晓夫被解除了莫斯科市委书记的职务,理由是这样能够使他更加集中精力地搞好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的工作。
但实际上,如此一来,赫鲁晓夫便被完全推出政府权力机构。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只剩下党权的赫鲁晓夫显然深得当年斯大林的“神韵”,几年的时间里,他将排在他前面的委员们一个个地“搞”了下去。
直到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之所以要做那份秘密报告,要打破偶像的斯大林,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借此消除斯大林的政治遗产,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赫鲁晓夫
但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必然要在苏联党内引起一场“大地震”。不久之后,秘密报告被泄漏出去,整个社会主义内部,也将面临一场震荡。
1957年6月18日,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发动了一场旨在剥夺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职务的政变。
虽然政变很快被以国防部长朱可夫为首的实权派打倒,马林科夫等人也被当做反党集团处置,但是,这场政变反映的是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内的分裂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
整个共产国际内部,在赫鲁晓夫打破权威以后,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思想混乱,各国共产党批评之声不断。
波匈事件的爆发,竟然引得苏联公然出兵干涉,这更进一步拉低了苏联的权威,苏共在整个共产主义世界中的中心地位已经并在继续产生动摇。
此时的赫鲁晓夫,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还只能用一条腿站着,随时都还有可能被人推倒”。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自己“双脚落地”呢?赫鲁晓夫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投向了毛泽东。
以一大国之领袖、以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的资历、声望,毛泽东无疑是赫鲁晓夫最好的团结对象。
早在1954年,赫鲁晓夫为参加新中国建国五周年的纪念活动来到北京。彼时赫鲁晓夫还没有打败国内的政敌,他对中国表示了完全不同于斯大林的友好。
他不仅准备签署正式文件移交旅顺港和中长铁路,而且准备要将斯大林时期签署的、但还未付诸实施的经济建设援助落实下去,还承诺给中国经济援助,并逐步废除斯大林时期签署的种种有害于中国利益的协定。
赫鲁晓夫的努力,显然获得了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毛泽东对这位新上任的苏共领导人印象十分地好。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共中央对赫鲁晓夫的行为展开了多次讨论。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做法是“一则以喜,一则以俱”。
喜的是,赫鲁晓夫敢于做第一个破除斯大林迷信的人;俱的是,赫鲁晓夫如此否定斯大林,必然会引起整个共产主义阵营的动荡。
而且,对于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只讲缺点、不讲功绩的做法,毛泽东十分不赞成。
为了尽可能弥补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带来的震荡,毛泽东认为必须针对秘密报告写文章,进行补救,强调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所犯错误是共产党人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结果。
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是严重错误。对于毛泽东的不同看法,赫鲁晓夫显然以一种比较友好的态度接受了。
《人民日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久,赫鲁晓夫就主持通过了一个《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公开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称斯大林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尽管中共多方措辞、尽管赫鲁晓夫很快就专门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但是自从斯大林去世以后,共产主义阵营中的“离心力”只会随着秘密报告的公开而更加严重。
作为昔日当然领导者的苏共,也不得不面临共产主义阵营内部日益严重的“多元化”问题。
在多元化趋势下,一些亚洲国家共产党人开始提出以中共为首的想法。丢掉“老大哥”的地位,赫鲁晓夫当然是不愿意的,但似乎又无可奈何。
于是,赫鲁晓夫“高风亮节”地表示,可以让中苏两党轮流担任各国共产党会议召集人,显然有让中苏两国共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意思。
毛泽东是否愿意做这个“领头羊”呢?最起码从实力上看,彼时的中国好像并不太适合,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毛泽东很清醒,也很快就找到了应对的方法。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亲率中国代表团出现在莫斯科,准备参加即将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赫鲁晓夫对毛泽东的到来,热情备至,他亲自安排毛泽东入住克里姆林宫最豪华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寝宫,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则被安排在列宁山居住。
不仅如此,毛泽东在苏联的几天里,赫鲁晓夫与他形影不离,为他提供了很多便利。对于赫鲁晓夫的热情,毛泽东也明确表示,我们要帮帮他。
到莫斯科之后不久,毛泽东就在与波兰等国家共产党领导人谈话的时候,明确表示:我们树矮,苏联树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但在经济上却还是个小国,年钢产量比比利时还少,苏联则是中国的十倍。
11月14日,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大会上,毛泽东公开谈论了此前传言已久的”为首“问题:“以谁为首呢?苏联不为首哪一个为首?我们中国是为不了首的,没有这个资本。我们经验少。我们有革命的经验,没有建设的经验。我们在人口上是个大国,在经济上是个小国。我们半个卫星都没有抛上去。这样为首就很困难,召集会议人家不听。”
在此后的会议过程中,毛泽东还明确说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你赫鲁晓夫这朵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我毛泽东这朵荷花不好,更要绿叶扶”。
毛泽东说到做到,在莫斯科开会期间,就对赫鲁晓夫这朵“荷花”精心扶植。针对各国共产党内因斯大林时期苏共大党主义做法引起的抵触情绪,毛泽东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有些同志因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犯了一些错误,对苏联同志印象就不大好。我看这恐怕不妥。这些错误现在没有害处了”,
“各国共产党过去相互关系中间有些不愉快的事,不仅别的国家有,中国也有,但是我建议我们要看大局”。
此外,苏共二十大以后发生的波匈事件,此时还有许多遗留问题。在毛泽东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晚上,赫鲁晓夫就请求毛泽东出面同波兰领导人会谈,帮助缓解紧张的苏波关系,毛泽东欣然应允。
对于毛泽东不肯为首的几番讲话,对于毛泽东在会议前后对赫鲁晓夫提供的帮助,赫鲁晓夫很是感激。而对于毛泽东来说,获得一个召集会议的“为首”的空号,其实际意义有多大呢?
未若以国力尚弱为由,加以推辞;进而帮助赫鲁晓夫,帮助他坐稳“班长”的位置。
赫鲁晓夫的“需要”与毛泽东的“推让”,让两位领导人关系、两党关系、两国关系,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双方密切接触,互通情报、协调政策。可是,好景不长,终于能够两条腿走路的赫鲁晓夫,很快就换了一副面孔。
从 1958年7月赫鲁晓夫提议建立“联合舰队”开始,中苏关系逐渐走向全面破裂......
参考文献: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10.
葛新生:《赫鲁晓夫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08.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08年第12期
阎明复、朱瑞真:《忆1958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四次会谈》,《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2期
阎明复:《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评论》,《百年潮》,2009年第5期
阎明复:《1960年赫鲁晓夫为毛泽东祝寿前后》,《百年潮》,2010年第2期
光祥:《毛泽东两次帮助赫鲁晓夫渡过危机》,《党史纵横》,2008年第4期
彭学涛、郑瑞峰:《毛泽东四会赫鲁晓夫——来自中俄解密档案的记录》,《档案天地》,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