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姥爷一生只洗过2次澡。
一次是在他出生时,接受洗礼;另外一次是在他死去后,邻居准备安葬他。
说这话的,是赫鲁晓夫本人。资以证明自己的出身,是最贫困的底层人民。
他本人的家世,也是农奴之子,不过比姥爷家稍微富裕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底层草根,一步步青云直上,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成为掌控这个横跨亚欧两大洲的世界大国的主人。

甫一登场,就给世界带来耳目一新的变化。
至少,他打破了苏联领导人从不出访的历史,第一个跨出国门,让西方世界见识了这个骑在北极熊身上的伟大人物,有何不同。
其身材相比斯大林,显得矮小、强壮,眼睛小而犀利,双耳突出,精力旺盛,肥头大耳,哈哈一笑时,有农民工包工头般的热情和强悍感。
1960年,美国中情局安排心理学家对他性格进行判研,20多个心理学家与精神病专家分析后认为,赫鲁晓夫具有轻度的狂躁症。
他总是得意洋洋,精力充沛,自以为是,却又机敏诙谐,沾沾自喜。
他舍命工作,却又举止轻浮,口无遮拦,行动诡秘。
他特别喜欢交际,常常在公共场合情绪高涨,举止夸张,喜欢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强悍英雄。
他对冒犯别人有种难以忘却的负罪感,不能独自面对自己,思想左右摇摆,缺乏对问题的系统认知。
连他的夫人妮娜都说,“他要么一路向上,要么就是一路坠落”。
向上过程中,一个鲜亮的里程碑,是1960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的发言。
那是他在纽约参加联合国会议的最后一天,在听众席上的他,发觉遭受了发言者不公地诋毁后,先是举手抗议,被大会主席漠视,继而用手敲击桌子,仍然被无视,最后忍无可忍,起身用鞋子连续猛敲桌子。
惹得众人为之侧目。
这段鲜亮的镜头,首先被美国报纸次日报道出来,迅即传遍世界,使他成为名垂史册、震古烁今的历史人物。
以至于我们现在提及他,一个比他光秃秃的脑袋更显著的印象,就是皮鞋敲桌。
然而,由于只是苏联敌对国美国的一面之词,敲桌子的细节,在后来备受争议,焦点集中在:
1,他到底用皮鞋敲了没有;
2,他用的谁的皮鞋敲的。
因为根据当时的照片画面,赫鲁晓夫桌子上,确实是放着一只皮鞋,但有人却证明他没有敲。
一名叫詹姆斯·费龙的记者,他当时同样在场,当天没有报道此事,却在苏联解体后,1997年10月5日,在《纽约时报》上发文称,他当时看到赫鲁晓夫没有用鞋子敲击会议桌子,只是举起一只没有鞋带的鞋子,在头顶晃了晃,以示威吓。
历史学家对这个细节无从可考,因为没有录像,只有照片。
连赫鲁晓夫的儿子谢盖尔,一生也没能证明父亲当时有没有敲桌子。
不过,他和他父亲,以及赫鲁晓夫的女婿、《消息报》的总编阿朱别伊,都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确定地表示:他确实敲了。
具体细节各不同:
a,赫鲁晓夫本人回忆录:
敲了,用的是自己的鞋子,自己弯腰脱下后敲的;
原因:西班牙问题,美国的小弟菲律宾当众污蔑苏联殖民主义。
b,赫鲁晓夫的在场警卫,扎哈罗夫:
敲了,用的是从自己脚下脱下的一只棕色的皮鞋,有节奏地慢慢敲的;
原因:主持会议的人不让他发言,而发言席上的菲律宾代表,不断在诋毁苏联。
c,赫鲁晓夫的儿子,谢盖尔:
敲了,还是用的美制式皮凉鞋,39号的,此鞋在我家放了很长时间;
背景:这是2005年,移民美国的谢盖尔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所说。
谢盖尔1991年成为美国公民,在他写的一本书名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书中,他说,因为父亲敲桌子事件,苏联代表团受到了联合国的罚款,罚款数额也有争议,最可信的,是1万美元。
d:当时会场的女服务员:
敲了,用的是自己的鞋子;
背景:他的鞋子被追他采访的记者踩掉了,匆忙之间,她为他捡起来,用桌布包好送给他,他未及穿,拿着入席,放在了桌子上,后来用它敲的。
有记者说此图是假的
e:无从见证的“解密档案”:
敲了,用的是邻座阿拉伯国家代表的鞋子;
背景:阿拉伯代表睡着了,赫鲁晓夫弯腰捡自己掉在地上的手表时,顺手把邻座睡觉后脱掉的鞋子捡起来,当做了惊堂木。因为人们看到赫鲁晓夫一直是两只鞋在脚。
后来赫鲁晓夫还向这位阿拉伯代表每年邮寄一双鞋子,表示感谢。
……
以上种种,八卦且奇葩,核心的争议就在鞋子是谁的。
不同版本的p图,让事件扑朔迷离
其实,关注这个已经偏离主题,小夫同学之所以在联合国大会上引起关注,不管是以什么方式震惊四座,用的都是粗俗地“强悍”二字。
而且,他不是第一次这样强势,他也并不为之而羞愧,反而沾沾自喜。
据《赫鲁晓夫全传》,会议结束后,在苏联代表团的驻地,所有人都感到困窘与沮丧。
他的外交官葛罗米柯,气得嘴唇发青。但赫鲁晓夫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仍然大声说笑,说有必要“给联合国沉闷的气氛注入一丝生气了”。
这就是赫鲁晓夫。